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被砍和患者变歹徒

(2011-09-16 23:35:25)
标签:

挥刀向医

杂谈

    9月15日下午4时许,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在医院内被一位患者砍伤。目击者称,徐文被砍十几刀,“左肱二头肌一直被砍到底,骨头都露出来了,神经和肌腱都受损,右前臂骨折,左下肢及前额正中都被砍伤”。

 

    昨晚接到朋友的一条短信,惊诧地得知这么一条消息,背心一阵冰凉,接着冰凉由后向前,寒到胸前,不禁感慨:为什么又一起凶案又一次发生在我的同仁身上。

想起了10年前,一起类似的凶案发生在华西医院的王恺医生身上,当时我是一名住院总医生,看到浑身是血的同事王恺推到手术室,平时炯炯有神的眼睛被利刃刺破,像一颗咬破的葡萄躺在眼窝里,也是那样一种寒意灌注在我的心中。10年过去了,王恺医生再不能用他灵巧的双手为患者手术,但仍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辛勤耕作,为患者服务,尽管他已不如当初的帅气和意气风发,但一丝不苟,严谨行医的作风丝毫不减,我不得不为这样的同事和朋友感到惋惜并骄傲着。

    10年后的今天,野蛮的事情再次发生在我熟悉的同仁身上,我对徐文医生虽然不是很熟悉,但有过数面之交,其为人谦和、学术严谨,算得上业内佼佼之人。怎么也想不到,在国内顶尖的同仁医院,一位温文文雅的女教授,能遭此难。翻看徐医生的网评,都是患者的表扬信,怎么就那么寸,遇到一个锈钉子,害了自己。

   中国病了!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受人尊重,生活体面的医生,在中国却不时被患者以刀相向,这种敌人一般的关系,到底能给中国人带来什么?

   中国病了,但再高明的医生也不能治好这个体制的痼疾,却反而沦为吃药和挨刀的受害人。

   人说:“医者父母心”,我自认为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好医生,这不是我自夸,而是我在工作当中,确实心怀同情和理解,看待每一名患者。不断磨砺自己,希望医技精进,为每一位求助于我的人解决疾苦,这,我相信也是绝大多数医生的心态。尽管我对自己的技术和人品有100%的信心,但我却无奈地承认,我只能解决部分病人的问题。医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学科,医生能做的事情,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处女座的人总是追求完美,我在工作中也追求完美,但是我发现,我并不能完美的完成我的这个追求,当有患者因为疗效不尽人意或因失望的找到我时,我内心总是抱着歉疚和同情,而我知道自己尽力而为,问心无愧时,能做的就是尽己之力,理解和帮助他们。

   即便我自认为是一名好医生,我仍然时时惴惴不安,因为中国病了。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到了原始丛林社会般的野蛮。如果给人治病的中国的医生已经沦落为世界各国中,最受糟践的行业,那么,中国人的健康和性命,所托向谁??!!

   带着作为医生的愤怒,我查看了伤害徐文的凶手王宝洺的博客,一名北京的“著名书法家”,擅草隶、精国画、搞教育、偶吟诗的文化人,平时舞墨弄文,为啥在9月15日手持双刀,怒向弱女?他的博文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从09年开播,写了9篇博文,除了开篇以外,8篇是在历数徐文的“罪过”。这是一个两面人格+偏执人格+被害妄想人格的心路:从2006年9月接受手术,到2009年的声讨、控诉,再到2011年的举到相向,其实,凶手也是经过了漫长的纠结和积郁。除了愤怒,我也在思考:几乎每一起伤害医生的事件,其实患者都在之前经历了数年的纠结,这些时间都可能是给医生的机会去化解,最后患者觉得走投无路绝望了才会动手。这和患者的畸形人格密不可分,和今天医疗环境密不可分,和媒体对一些医疗事件不负责任的报道密不可分。但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病人,啥样的人都会有,性格温和的、理解支持的、无理取闹的、一触即燃的、性格偏执的,我们都得面对。我们的医疗制度不是我们医生能改变的,我们的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作为医生,我们除了专注于学术和技术上的进步,补补心理沟通技巧也是必修的。

   大概回顾了一下近10年来,中华大地上挥刀向医的事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占的比例约3分之1(这里面,鼻科的问题,占了接近一半)。我想,可能患者总觉得生了耳鼻咽喉科的病,都不是大病,既然是小病,手术又简单,当然所有人都该开开心心的拎着包出院,怎么还会出问题呢?怎么还会留残疾呢?怎么还会要命呢?结果要是还真是出问题、留残疾、要命了,那就医生害的,该杀!其实,在发达国家,耳鼻咽喉科的医生是最牛的,最受人尊敬和收入最高的学科之一,因为啥?风险高、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啊。放到咱中国,怎么就那么不受见待了。

   第一次发博,无非是聊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是挨骂了,是我活该;要是能理解,谢谢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