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颖师弹琴》教学案

(2013-10-16 16:38:17)

听颖师弹琴》教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以实写虚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会作者感伤身世、缘琴而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诗中以作者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感官经验的综合性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五千年悠远的文明是由诗歌汇成的一条斑澜的河流,也是由音乐汇成的河流。古人喜欢听音乐,孟子就提到齐王好乐,《论语》中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古乐也美,韩娥的歌声能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秦青放歌能“声振林木,响遏浮云。”思来真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就随韩愈一同去领略一位唐代琴者的妙音。

二、简介作家、作品

1、韩愈相关的文化知识。

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宦海浮沉,一直不得志。任吏部侍郎时,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动唐宪宗,险被处死。

2、写作背景

琴本是汉民族的古老乐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师旷弹《清角》风摧宫室等许多美丽的传说。然而到了“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唐代,琴却遭到世人的冷遇,只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常听琴、弄琴。琶师也乐意为他们演奏,并请求为之作诗,以留名于世。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擅长弹琴。

三、自 主 学 习 

识 记 字 音 

昵( )昵                 恩怨(  )             轩( )昂( ) 

浮云柳絮(  )             百鸟喧啾(  )           根蒂( ) 

滂( )沱( )        嗟( )叹              丝篁( ) 

跻( )攀 ( )分寸      颖(  )师弹琴         遽(  )止 

奔赴(  )                 冰炭(  )              省悟(  ) 

识 记 字 形 

恩怨          跻攀        奔赴   失势       嗟叹      丝篁      滂沱      冰炭 

昵昵软语     划然轩昂     浮云柳絮      天地阔远          百鸟喧啾 

文 言 实 词 

昵昵儿女语 昵昵:亲近。 

划然变轩昂 划然:突然。 

未省听丝篁 丝篁:丝竹乐器,这里指音乐。 

湿衣泪滂滂 滂滂:流泪的样子。 

起坐在一旁 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无以冰炭置我肠 冰炭:形容极端相反的两种感情。 

恩怨相尔汝 尔汝:表示亲密。 

特 殊 句 式 

喧啾百鸟群:主谓倒装句,应为“百鸟群喧啾”。 

无以冰炭置我肠:省略句,应为“无以冰炭置于我肠”。 

文 言 通 假 

无以冰炭置我肠:“无”通“毋”,不要。 

熟 语 释 义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如“只见诸葛亮气宇轩昂,舌战群儒,从而赢得了东吴的信任”。 

高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嘹亮。如“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高情远韵: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远致”。如“小李很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高情远韵的人”。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如“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名 言 警 句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三、研习课文

(一)(1)、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自己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以《琵琶行》为例,学生讨论。

 

 

2)、自主探究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感知音乐形象。

 

 

 

(二)分析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惑)

1、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

 

 

 

2、什么叫通感?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

 

 

 

3、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

 

 

 

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

4、诗人为何说自己“未省听丝篁”?

 

 

5、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

 

 

 

 

6、诗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表现?音乐中具体是哪一部分引发他的情感?

 

 

 

(三)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增进理解。

(四)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及写作特点。

1、本诗运用了正面描摹声音与侧面烘托琴声优美相结合的手法。前十句是正面描写,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这可以说是“以形显声”;而诗中“昵昵”“轩昂”“喧啾”,又是以其他声音来摹写琴音,又是“借声拟声”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诗人听后叹为观止、全情投入、不能自禁,形象地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

2、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本诗中音乐是抽象的为“虚”,场景之具体可观的为“实”,这种借用通感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事物的手法,为以实写虚,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扩展应用

表现抽象的音乐必得运用通感,比喻等手法化虚为实,方易欣赏。艺术是相通的,在诗词歌赋及其他艺术形式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如情感中的“喜”“愁”“伤心”,如味觉中的“香”。

举例:“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种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五.作业

随 堂 作 业 

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未省(shěng)听丝篁 昵(nì)昵儿女语 

B.喧啾(jiū)百鸟群 颖(yǐng)乎尔诚能 

C.推手遽(jù)止之 勇士赴(fù)敌场 

D.划然变轩昂(áng) 湿衣泪滂(pāng)滂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天地阔远随飞扬 自闻颖师弹 

B.失势一落千丈强 勇士赴敌场 

C.浮云柳絮无根蒂 忽见孤凤凰 

D.挤攀分寸不可上 恩怨相尔汝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余有两耳 嗟:叹息。 

B.失势一落千丈强 强:强壮。 

C.推手遽止之 遽:急忙。 

D.未省听丝篁 省:懂得。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然变轩昂 划然:突然。 

B.起坐在一旁 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C.恩怨相尔汝 尔汝:表示亲密。 

D.未省听丝篁 丝篁:竹林。 

5.从对仗角度看,下列诗句最不严格的一项是( ) 

A.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B.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还会背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吗? 

B.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明星——歌星、体坛明星、舞星……等众多的星。 

C.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D.《听颖师弹琴》选自《全唐诗》卷3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10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7.韩愈听颖师弹琴有何感受? 

答: 

8.“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用什么手法表现了琴声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有类似手法?试举一例。 

答: 

9.本诗前十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10.“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几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对比前面诗句,你认为琴师的高超技巧是怎样体现的? 

答: 

1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   )   (   )攀

(   )余   (   )   (   

12.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有两耳         嗟:叹息。 

B.失势一落千丈     强:强壮。 

C.推手止之         遽:急忙。 

D.未听丝篁         省:懂得。

13.从对仗角度看,下列诗句最不严格的一项是(   

A.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B.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14.下列有关《听颖师弹琴》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诗歌一开头就开始直接描摹琴声。

B.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以弹琴著名。

C.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

D.诗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15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自 主 学 习 

识 记 字 音 

昵(nì)昵                 恩怨(yuàn)             轩(xuān)昂(ánɡ) 

浮云柳絮(xù)             百鸟喧啾(jiū)           根蒂(dì) 

滂(pānɡ)沱(tuó)        嗟(jiē)叹              丝篁(huánɡ) 

跻(jī)攀(pān)分寸      颖(yǐnɡ)师弹琴         遽(jù)止 

奔赴(fù)                 冰炭(tàn)              省悟(wù) 

  

 研习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自己试着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

以《琵琶行》为例,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正面的描绘音乐形象一般有两种方法:以声写声。直接用拟声词或者大家熟悉的一些声音来把陌生的音乐描绘出来。以形写声,化听觉为视觉形象,让音乐变成我们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东西,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另外,还可以侧面描写听者的感受,来烘托音乐效果。

3)、自主探究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感知音乐形象。

那这些文人擅用的描摹音乐的方式,韩愈用到了吗?请大家分小组讨论。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以声写声,写出了音乐的缠绵婉转。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以形写声。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以形写声,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在繁复的背景音乐下,主旋律昂然向上,骤然低落,戛然而止。

 

 

(二)分析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惑)

可能提出的疑问及解答

1、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

教师引导: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美妙。音乐本无形、无色、无味,瞬间即逝,难以把握,具有抽象的特点。诗人借助通感,把欣赏音乐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性体验,用场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使本来非常复杂、难以描绘的音乐变得目可视,手可触了。

2、什么叫通感?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

教师引导:通感,又称移觉,即感官的贯通。

诗中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构画了一对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衰肠的场面。中间杂着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方式而已。给人以一种柔和、甜蜜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正是由听音乐而引起的,表现了乐曲的柔和和婉转。

3、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

 

教师引导:场景有(1)儿女私语    (2)勇士赴敌    (3)云絮飞扬 

(4)众鸟喧啾    (5)凤凰高飞    (6)凤凰失势落千丈

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

4、诗人为何说自己“未省听丝篁”?

教师引导:这不是说诗人不懂得欣赏音乐,而是说自己从未听到过如此美妙的音乐,叹为观止,以此来衬托出颖师技艺的高超,是自谦之辞。

5、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

教师引导: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这实际上也是通感。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至于潸然落泪了。

6、诗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表现?音乐中具体是哪一部分引发他的情感?

教师引导: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呢?是因为白与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情感上有共通之处。而韩愈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而音乐中“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

(三)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增进理解。

(四)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及写作特点。

1、本诗运用了正面描摹声音与侧面烘托琴声优美相结合的手法。前十句是正面描写,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这可以说是“以形显声”;而诗中“昵昵”“轩昂”“喧啾”,又是以其他声音来摹写琴音,又是“借声拟声”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诗人听后叹为观止、全情投入、不能自禁,形象地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

2、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本诗中音乐是抽象的为“虚”,场景之具体可观的为“实”,这种借用通感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事物的手法,为以实写虚,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扩展应用

表现抽象的音乐必得运用通感,比喻等手法化虚为实,方易欣赏。艺术是相通的,在诗词歌赋及其他艺术形式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教师引导:如情感中的“喜”“愁”“伤心”,如味觉中的“香”。

举例:“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种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A(“省”应读“xǐnɡ”。) 

2.D(“挤”应为“跻”。) 

3.B(“强”应是“有余”的意思。) 

4.D(“丝篁”应为“丝竹乐器”,这里指音乐。) 

5.D(ABC三组诗句词性相当或相对,属于严式对仗,而D只是顺对,属于宽式对仗。) 

6.C(A项中去掉冒号。B项中省略号和等重复。D项中句号应该在括号外。) 

7.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 

8.对比。用对比的手法能够突出所要表达的琴声忽高忽低、抑扬顿挫的特点。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10.表现了听琴者听后的感同身受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11.略

12B

13D

14D

15.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16.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     )箜篌(     )(     )女娲(     )  神妪(     )根蒂(    ) 
    跻攀(     )喧啾(     )      丝篁(    )  遽止之(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      )颓不流(      )中国(       )  啼竹(       ) 
    泣露(       ) 融冷光(      )动紫皇(       )逗秋雨(       ) 
    神妪(        ) 露脚(         )昵昵(       )   跻攀(     ) 泪滂滂(     )尔诚能(       ) 置我肠(       )   未省听丝篁(      )(       )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1) 
          (2)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 
  

    (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 
    2.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 

    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基调: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 
  

    (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 
  
    (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四.小结延伸: 
音乐本身是无形的,描写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化无形为有形为表达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也常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借助多事物、或听觉、或视觉、或味觉来表现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请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加以赏析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问:他在全诗中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表现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的? 
                                                                                  
                                                                                  
    五.课外赏读 
《听蜀僧濬弹琴》  
·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概述各联的内容 
  
    2.描写琴师动作的诗句是: 
  
    3.描写乐声的句子是: 
  
    4.听者感受是: 
  
    5.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 
一.预习(1.)(2)(3)(略)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内容:(1)背景 
         (2)弹奏效果 
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 
(二)局部赏析: 
1.默写:(略) 
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 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环境:高秋 
(4)基调:愁 
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 
(2)凄楚,酸痛,悲愁 
(3)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 
(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 
(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 
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 
比喻,通感 
(4)A.李诗,低沉,凄楚 
    韩诗,细腻,高亢,空阔,和缓,再高扬,低沉(乐声多变) 
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 
   韩诗,详在描写乐声 
(5)略 
四.小结延伸: 
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时节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 
五.课外赏读 
1.内容:开头两句,琴师抱绿绮,来自四川峨眉山下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2.“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3.如听万壑松 
 4.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5.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结合注释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中改进 

 解题。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二 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三、朗读、赏析 1、自由读朗读。  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一说:《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3、悟诗情:理解诗意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主题: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 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4、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问题探究: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简要赏析“压”字的妙处。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 来形容什么?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6)诗中有两处运用典故,找出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7)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

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感受诗中的形象美,谈出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谈感受。) 师归纳: 

 

 6、课堂总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7、齐读全诗,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试说。

三、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课堂练习

、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答案

41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 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开”依次排开之意,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下笔劲拔,雄姿杰出。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4)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注: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蕃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诗人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6)略

7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本诗艺术特色: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局势的危急)。

12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