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教学案
(2013-10-16 16:38:17)《听颖师弹琴》教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以实写虚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会作者感伤身世、缘琴而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诗中以作者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感官经验的综合性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五千年悠远的文明是由诗歌汇成的一条斑澜的河流,也是由音乐汇成的河流。古人喜欢听音乐,孟子就提到齐王好乐,《论语》中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古乐也美,韩娥的歌声能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秦青放歌能“声振林木,响遏浮云。”思来真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就随韩愈一同去领略一位唐代琴者的妙音。
二、简介作家、作品
1、韩愈相关的文化知识。
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宦海浮沉,一直不得志。任吏部侍郎时,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动唐宪宗,险被处死。
2、写作背景
琴本是汉民族的古老乐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师旷弹《清角》风摧宫室等许多美丽的传说。然而到了“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唐代,琴却遭到世人的冷遇,只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常听琴、弄琴。琶师也乐意为他们演奏,并请求为之作诗,以留名于世。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擅长弹琴。
三、自
识
昵(
浮云柳絮(
滂(
跻(
奔赴(
识
恩怨
昵昵软语
文
昵昵儿女语
划然变轩昂
未省听丝篁
湿衣泪滂滂
起坐在一旁
无以冰炭置我肠
恩怨相尔汝
特
喧啾百鸟群:主谓倒装句,应为“百鸟群喧啾”。
无以冰炭置我肠:省略句,应为“无以冰炭置于我肠”。
文
无以冰炭置我肠:“无”通“毋”,不要。
熟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如“只见诸葛亮气宇轩昂,舌战群儒,从而赢得了东吴的信任”。
高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嘹亮。如“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高情远韵: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远致”。如“小李很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高情远韵的人”。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如“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名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三、研习课文
(一)(1)、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自己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以《琵琶行》为例,学生讨论。
(2)、自主探究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感知音乐形象。
(二)分析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惑)
1、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
2、什么叫通感?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
3、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
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
4、诗人为何说自己“未省听丝篁”?
5、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
6、诗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表现?音乐中具体是哪一部分引发他的情感?
(三)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增进理解。
(四)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及写作特点。
1、本诗运用了正面描摹声音与侧面烘托琴声优美相结合的手法。前十句是正面描写,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这可以说是“以形显声”;而诗中“昵昵”“轩昂”“喧啾”,又是以其他声音来摹写琴音,又是“借声拟声”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诗人听后叹为观止、全情投入、不能自禁,形象地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
2、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本诗中音乐是抽象的为“虚”,场景之具体可观的为“实”,这种借用通感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事物的手法,为以实写虚,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扩展应用
表现抽象的音乐必得运用通感,比喻等手法化虚为实,方易欣赏。艺术是相通的,在诗词歌赋及其他艺术形式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如情感中的“喜”“愁”“伤心”,如味觉中的“香”。
举例:“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种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五.作业
随
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未省(shěng)听丝篁
B.喧啾(jiū)百鸟群
C.推手遽(jù)止之
D.划然变轩昂(áng)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天地阔远随飞扬
B.失势一落千丈强
C.浮云柳絮无根蒂
D.挤攀分寸不可上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余有两耳
B.失势一落千丈强
C.推手遽止之
D.未省听丝篁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然变轩昂
B.起坐在一旁
C.恩怨相尔汝
D.未省听丝篁
5.从对仗角度看,下列诗句最不严格的一项是(
A.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B.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还会背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吗?
B.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明星——歌星、体坛明星、舞星……等众多的星。
C.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D.《听颖师弹琴》选自《全唐诗》卷3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10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7.韩愈听颖师弹琴有何感受?
答:
8.“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用什么手法表现了琴声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有类似手法?试举一例。
答:
9.本诗前十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10.“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几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对比前面诗句,你认为琴师的高超技巧是怎样体现的?
答:
1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柳絮(
嗟(
12.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余有两耳
B.失势一落千丈强
C.推手遽止之
D.未省听丝篁
13.从对仗角度看,下列诗句最不严格的一项是(
A.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B.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14.下列有关《听颖师弹琴》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诗歌一开头就开始直接描摹琴声。
B.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以弹琴著名。
C.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
D.诗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15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自
识
昵(nì)昵
浮云柳絮(xù)
滂(pānɡ)沱(tuó)
跻(jī)攀(pān)分寸
奔赴(fù)
(1)、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自己试着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
以《琵琶行》为例,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正面的描绘音乐形象一般有两种方法:以声写声。直接用拟声词或者大家熟悉的一些声音来把陌生的音乐描绘出来。以形写声,化听觉为视觉形象,让音乐变成我们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东西,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另外,还可以侧面描写听者的感受,来烘托音乐效果。
(3)、自主探究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感知音乐形象。
那这些文人擅用的描摹音乐的方式,韩愈用到了吗?请大家分小组讨论。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以声写声,写出了音乐的缠绵婉转。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以形写声。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以形写声,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在繁复的背景音乐下,主旋律昂然向上,骤然低落,戛然而止。
(二)分析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惑)
可能提出的疑问及解答
1、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
教师引导: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美妙。音乐本无形、无色、无味,瞬间即逝,难以把握,具有抽象的特点。诗人借助通感,把欣赏音乐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性体验,用场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使本来非常复杂、难以描绘的音乐变得目可视,手可触了。
2、什么叫通感?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
教师引导:通感,又称移觉,即感官的贯通。
诗中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构画了一对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衰肠的场面。中间杂着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方式而已。给人以一种柔和、甜蜜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正是由听音乐而引起的,表现了乐曲的柔和和婉转。
3、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
教师引导:场景有(1)儿女私语
(4)众鸟喧啾
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
4、诗人为何说自己“未省听丝篁”?
教师引导:这不是说诗人不懂得欣赏音乐,而是说自己从未听到过如此美妙的音乐,叹为观止,以此来衬托出颖师技艺的高超,是自谦之辞。
5、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
教师引导: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这实际上也是通感。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至于潸然落泪了。
6、诗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表现?音乐中具体是哪一部分引发他的情感?
教师引导: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呢?是因为白与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情感上有共通之处。而韩愈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而音乐中“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
(三)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增进理解。
(四)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及写作特点。
1、本诗运用了正面描摹声音与侧面烘托琴声优美相结合的手法。前十句是正面描写,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这可以说是“以形显声”;而诗中“昵昵”“轩昂”“喧啾”,又是以其他声音来摹写琴音,又是“借声拟声”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诗人听后叹为观止、全情投入、不能自禁,形象地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
2、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本诗中音乐是抽象的为“虚”,场景之具体可观的为“实”,这种借用通感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事物的手法,为以实写虚,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扩展应用
表现抽象的音乐必得运用通感,比喻等手法化虚为实,方易欣赏。艺术是相通的,在诗词歌赋及其他艺术形式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教师引导:如情感中的“喜”“愁”“伤心”,如味觉中的“香”。
举例:“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种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A(“省”应读“xǐnɡ”。)
2.D(“挤”应为“跻”。)
3.B(“强”应是“有余”的意思。)
4.D(“丝篁”应为“丝竹乐器”,这里指音乐。)
5.D(ABC三组诗句词性相当或相对,属于严式对仗,而D只是顺对,属于宽式对仗。)
6.C(A项中去掉冒号。B项中省略号和等重复。D项中句号应该在括号外。)
7.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
8.对比。用对比的手法能够突出所要表达的琴声忽高忽低、抑扬顿挫的特点。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12.B
13.D
14.D
15.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16.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音乐本身是无形的,描写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化无形为有形为表达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也常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借助多事物、或听觉、或视觉、或味觉来表现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请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加以赏析
峡口送友人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问:他在全诗中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表现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的?
《听蜀僧濬弹琴》
·
一.预习(1.)(2)(3)(略)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内容:(1)背景
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
(二)局部赏析:
1.默写:(略)
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环境:高秋
(4)基调:愁
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
(2)凄楚,酸痛,悲愁
(3)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
(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
(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
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
比喻,通感
(4)A.李诗,低沉,凄楚
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
(5)略
四.小结延伸:
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时节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
五.课外赏读
1.内容:开头两句,琴师抱绿绮,来自四川峨眉山下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2.“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3.如听万壑松
5.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学习目标: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结合注释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
二
三、朗读、赏析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诗歌。
(3)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4、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简要赏析“压”字的妙处。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6)诗中有两处运用典故,找出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7)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
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感受诗中的形象美,谈出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谈感受。)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7、齐读全诗,用“我喜欢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试说。
三、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四、课堂练习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答案
4(1)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
(2)“开”依次排开之意,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下笔劲拔,雄姿杰出。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4)
(5)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注: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蕃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诗人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6)略
(7)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小结本诗艺术特色: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9
10(局势的危急)。
12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