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争议|软木塞和螺旋盖之争,谁对葡萄酒更好?

(2015-02-08 11:42:03)
想让你的葡萄酒更好地陈年吗?百科君认为,合适的瓶塞非常关键。为什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酿酒学教授安德鲁·沃特豪斯(Andrew Waterhouse)为你解答。

http://mmbiz.qpic.cn/mmbiz/alPqx07jKtvTvTWNxTow8icOQ6nQ7XhLZFhiaauLI2ZcXEY2tDpJj0cpfPxNFWFdLic6ribzIKTyoficAIAvGTSKn0g/0


1、葡萄酒的陈年和氧气

葡萄酒陈年的第一个方面,果酸与酒精发生反应,使得葡萄酒的酸度降低,但这仅仅对酸度很高的葡萄酒(产自寒冷地区)有益。

第二个方面,就是复杂的氧化过程了。当葡萄酒被氧气侵扰,就会发生很多改变,最终变成带有坚果味的氧化葡萄酒。对雪利酒(Sherry)来说,这是它梦寐以求的风格,但对清新的白葡萄酒来说就唯恐避之不及了。

不过,氧化过程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无氧状态下,很多葡萄酒会发展出令人不悦的味道,如硫醇化合物引起的臭鸡蛋、焦橡胶味等,而少量的氧气可以消除这些味道。同时,氧化后的产物还可以和葡萄中的红花青素(葡萄酒颜色来源)反应。

因此,葡萄酒的封瓶方式会直接影响进入葡萄酒瓶的氧气量,进而影响到葡萄酒的陈年和适饮期。

2、天然软木塞

http://mmbiz.qpic.cn/mmbiz/alPqx07jKtvTvTWNxTow8icOQ6nQ7XhLZhqrRyrhQOIrdeDOyc1T5gVGQuqZlH9pSlQuorWI2bp3icth8icjOcG9w/0


玻 璃属于不透气材料,用来装葡萄酒能阻挡氧气进入。不过,不管用哪种瓶塞,都会有少量氧气进入,所以瓶塞的选择很是关键。使用传统软木塞的葡萄酒每年约有1 毫克氧气进入,听起来数量很小,但过了两三年之后,累计的氧气量足以打破亚硫酸盐“屏障”(酿酒师加入葡萄酒中,保护葡萄酒不被氧化的物质)。

现 在,市场上主要有3种瓶塞,即天然软木塞、高分子合成软木塞和螺旋盖。250多年前,为代替那时用来封瓶的油布和木塞,天然软木塞应运而生,它由栓皮栎树 树皮制成,这种树每七年才能刮一次皮。天然软木塞为葡萄酒更好地陈年提供了可能性,而20多年以前,它也一直都是很多优质葡萄酒的选择。

但 在有些情况下,软木塞也容易让葡萄酒侵染上木塞味。这是由一种叫做三氯苯甲醚(TCA)的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当软木塞中的木质素与环境中的氯反 应,TCA便产生了,由此带来霉味。此外,侵染了木塞味的葡萄酒可能会有湿狗、湿纸板、湿报纸和陈旧潮湿的地下室味道。现在,每8瓶葡萄酒中,就有可能有 两三瓶带有这些味道,所以在餐厅点葡萄酒前,侍者都会让客人先尝一下再做选择。

3、高分子合成软木塞与螺旋盖

http://mmbiz.qpic.cn/mmbiz/alPqx07jKtvTvTWNxTow8icOQ6nQ7XhLZXVzdhicKQWIgknU8Ou1PZlHuoXwh88kp0uDwSdJJh3vXRytudFzBpLw/0


与 牛奶瓶和塑料管一样,高分子合成软木塞也采用聚乙烯制成。经过多年研究发展,这种软木塞不会造成污染,稍微增多了进入葡萄酒的氧气,不过能保持稳定的氧气 进入量,实际上,与天然软木塞没有多大差别了。稳定性是高分子合成软木塞的一大卖点,因为在各时间点上,葡萄酒的口感都可预测出来。

而螺 旋盖有两部分,包括金属盖和内里班轮。班轮是主要部分,控制了氧气的进入量。以前,螺旋盖只用来封装在罐中的葡萄酒,且只有两种可用班轮。而现在,根据研 究进入葡萄酒中最合适的氧气量,人们改进了螺旋盖设计,拥有标准班轮的螺旋盖甚至比天然软木塞要好。虽然是人工制造,螺旋盖的稳定性也很不错。

4、哪种葡萄酒瓶塞最好?

http://mmbiz.qpic.cn/mmbiz/alPqx07jKtvTvTWNxTow8icOQ6nQ7XhLZXPUN3bsHTJ8hAZxJVR113ohZQMd7iaPicLr4PE79bIp00A7YwPjqyibJA/0


实 际上,这完全看你个人的开瓶喜好。对普通葡萄酒来说,不管是哪种瓶塞,存个一两年都没问题(人工瓶塞不会造成污染)。想图方便,就选择可以随意扭开的螺旋 盖;而想在庆典仪式上制造气氛,就不能少了使用软木塞的葡萄酒。然而,高分子人工合成软木塞和螺旋盖还不足够支持葡萄酒长期陈年(10年以上),要想让葡 萄酒长久地陈年,天然软木塞效果最好。

长久以来,葡萄酒瓶塞都在不断革新。虽然人工瓶塞有很多优点,但一时很难取代历史悠久的天然软木塞。孰优孰劣已不重要,因为它们早已经和葡萄酒融为一体,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了。

来源:红酒百科全书(译/朱颜,文/WineFolly)

红酒百科全书
酒行业排名第一的新媒体

微信公众号:wikiwin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