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薦】聯合晚報特稿:解嚴後的兩岸/因政治裂解 因經濟拉近

(2012-07-13 12:47: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兩岸關係
  解嚴後的台灣社會,突然出現了許多大小政黨,但是國家認同的折裂,卻是政治解嚴後意外的發展。民進黨在解嚴四年後的民國80年通過「台獨黨綱」,台灣社會的政治論述,從追求國家統一,到爭取民主開放,但此時卻裂解為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個板塊,導入長期的內耗與惡鬥。

  李登輝在民國77年接任總統後,曾與北京展開密使溝通,政府先在行政院成立大陸工作會報,接著創設國家統一委員會,制定國統綱領,最後成立大陸委員會與海基會,試著與大陸發展關係。

  國民黨原來的統一國家路線,卻突然出現統獨快速消長。民國83年4月,李登輝接見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暢言「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以國民黨主席的身分,自倡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這是從國統綱領為其表徵的「中國歷史敘述」,轉換為訴諸悲情的「台灣被殖民敘事」。

  蔣經國總統過世後的國民黨政治路線搖擺不定,原本爭取民主開放的政治反對勢力,卻也裂解出統獨的不同路線,費希平、林正杰、朱高正陸續脫離民進黨。民國84年李登輝訪美,是一個重大轉折。那年夏天,中共以飛彈試射恫嚇台灣,李登輝9月宣布「戒急用忍」,統獨認同在這些事件後,此消彼長。李登輝在民國86年任命杜正勝擔任「認識台灣」課程的編輯主委,建構一個將台灣與中國大陸切割為「我者」與「他者」對立的「同心圓」新史觀。

  李登輝在民國87年台北市長選舉造勢晚會,與馬英九的「新台灣人」對話,「新台灣人」模糊了台灣內部長期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將兩者都混為台灣人,用台灣的自由民主發展,區隔大陸不同的政治制度為「他者」。

  解嚴後,多元化的政治與文化發展,卻模糊原先的認同符號與論述,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去中國化的政治操作,讓解嚴25年後的國家認同,出現了旋天轉地的變化,過去軍方都以中國軍隊自稱,突然不能稱中國軍隊,卻又不敢自稱台軍,改稱中華民國軍隊。友邦幾十年來以China中國稱呼我們,此時也不能再用,只能在R.O.C國名後加個Taiwan。小學習字本上印著鼓勵學童要當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也禁止再用。

  台灣內部因為選戰策略考量,台獨與獨台兩種競選路線,也是朝野某種和解,但在兩岸當中不免引起大陸疑慮,讓兩岸的終局解決,創造了更大的困難。解嚴後的台灣政治發展,讓兩岸政治不易在短期內統合,但是大陸高度的經濟成長,卻又將台灣拉近這塊市場,兩岸人民往來交流逐漸深化普及,台灣在統獨之間搖擺,最後會擺向何方,誰能夠斷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