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2013-08-20 15:05:02)
标签:

柏采汝窑

北宋汝窑

南宋汝窑

北京故宫汝窑

台北故宫汝窑

文化

分类: 柏采窑汝窑玩家交流栏

    中国大陆学者陈万里依据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叶真《坦斋笔衡》的记载,推测北宋宫廷使用汝窑的时间,大约是在宋哲宗元年至宋徽宗宁五年(1086-1106)的短短二十年之间。由于烧造时间极为短暂,传世品甚为稀少。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为,汝窑瓷器产烧于何处,始终是学界好奇与关心的焦点所在。经过多年来寻寻觅觅,从《汝窑的发现》、《汝窑的新发现》和《汝窑聚珍》等不同阶段的考察,以及窑址的出土品和窖藏发现之间的比较之后,终于在2000年才到汝窑的中心烧造区。从此解决了汝窑产地的问题。

    无论汝窑瓷器的使用,是否如同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周辉在《清波杂志》一书中所形容的:“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为供御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十二世纪时己经难得一见的汝窑,在2000年的考古发掘中找到与传世品相对应的残件或标本,无论是典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南宋和北宋的汝窑器皿,例如:

莲花式温碗(图)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水仙盆(图)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椭圆洗(图)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青瓷盘(图)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青瓷洗(图)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奉华碟(图)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北京故宫的汝窑器皿:

三足洗(图)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青瓷盘(造型与台北故宫迥异者)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或是英国大卫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亚伯特博物馆的青瓷盏托(图)等。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几乎都可以在窑址中找到相对应的残件或标本。同样的,窑址出土施涂一层耐火泥的匣体、模具和支烧垫圈,除了反映汝窑以满釉支烧法烧造外,从烧造工具的讲究上,更深刻地透露出北宋汝窑的生产,背后或存在一个有规模的管理机制。

    尽管汝窑瓷器会经供宫廷使用,可是它的性质是否等同于叶真在《坦斋笔衡》中记载的“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而足以视为北宋官窑呢?过去在汝窑发掘未明朗之际,会有学者意有所指的以为北宋汝窑即是北宋朝廷所成立的官窑。然而,今天除了汝窑窑址的新发现以外,同样位于河南的张公巷窑,出土的青瓷残件与样本,又将此一议题引领至另一个不同的层次。由于张公巷窑出土的青瓷标本,部份作吕在器形、釉色和烧造方式上出现与汝窑相似的特征,例如纸槌瓶的器形、天青釉的釉色和满釉支烧的烧造方式,以及匣体外壁施涂一层耐火泥等。

    然而,欲有更多数的青瓷标本在釉色、胎色和烧造方式上,存在与汝窑不同的变化。例如多数器物使用垫烧法烧造,部份使用支烧法烧造的作品,留存于器物底部的支痕,形状近似小圆点,和汝窑细小若芝麻又有所不同。而且,张公巷窑青瓷使用的支订是一种组合式的支钉,亦即若小圆珠般独立的支订,将视器形的需要,而逐颗排置于垫饼之上。出土的标本也显示张公巷窑青瓷标本底部的支痕数,有三、四、五之别,和传世汝窑,除水仙盆使用枚,多数碗、多数器皿皆为三或五个支烧痕,以及从未出现四枚支痕的情形有所不同。

    加上,张公巷窑的年代下限或可以晚至金、元时期,出土的残件标本,釉质均匀细致一点也不输给汝窑。而且,在器形的修整上,张公巷窑出土物在圈足上所反映出来的锐利的作风,在让人以为其品质或凌驾于汝窑之上。或因此,日本学者伊藤郁太郎逐以为张公巷窑出土的青瓷,虽然部份作品接近北宋汝窑,但经过细部的比较之后,又呈现出一种介于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之间的风格,而且生产的瓷器做工精细,足以和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相互连结,表现出徐兢笔下的“汝州新窑器”堪称是产烧于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之间的北宋官窑。

    为了回应目前广大汝窑玩家,对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之间的相互承接议题的讨论,特在此向大家推荐一件十二世纪的青瓷圆洗,以作为比较参考的依据。该物件作品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的“宋官窑瓷器特展”中展出(图)。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原品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圆洗”,造型为平底圆洗形制,和北宋“汝窑青瓷圆洗”(图)相比,圆形周壁头得较为笔直,且器胎的修胚自底部至口沿,逐渐由厚顺修至极细薄。或因器物圆口过于薄细,传世至今,已微见伤缺。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柏采汝窑---从历史的角度看---汝窑是什么?

    全器以满釉支烧法烧造,底部留存九枚支烧痕,排列成内外两圈,外圈五枚,内圈四枚,支痕己被磨平,呈现出粒粒如小圆点的形状,透过支痕头露出灰褐色的胎骨。中心后刻“正庵”两字,刻痕不深,低于釉层。全器满施青釉,内部釉质与釉色完好近似北宋汝窑,器外口沿的流釉以及内底与壁相接处所呈现出来的凹槽,又近似南宋官窑。出现一种以汝窑又像南宋官窑的特征。置于展台之中,具有表达汝窑风格后继发展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