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备忘录》
(2019-12-25 12:32:25)分类: 教育教学(原创) |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湖州市小语会会长盛新凤老师为我们呈现的精彩课例是《昆虫备忘录》。
盛老师以自己的“手机备忘录”导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备忘录”,并通过备忘录中的内容巧妙的引出作者并介绍。
1.“表式备忘录”
盛老师在课前对孩子们“喜欢课文中的哪种动物”做了调查并绘制成了柱状图,通过孩子们对表格的解读,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花大姐”感兴趣的最多,所以盛老师就先让孩子们先阅读花大姐的部分并完成相应表格。
在学生完成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之后,盛老师又让孩子们通过读的方式将表格的内容说出来,让孩子们与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对比,从而让孩子们去发现“表式备忘录”和“文字备忘录”的区别。之后,盛老师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动词去关注瓢虫落下来的情景,让孩子们把小瓢虫读到自己的眼前来,盛老师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带引孩子们走进了“花大姐”的世界。
2.“佳句备忘录”
3.“图式备忘录”和“影像备忘录”向“文字备忘录”的转换
在这个环节,盛老师出示了“磕头虫”的图式和视频,让孩子们先读出老师所给的“图式备忘录”,然后观看视频,最后让孩子们学着汪爷爷的样子,把它改成一份文字备忘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盛老师抓住了几个“结合”:
一、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历练的过程。本课的教学,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思维都得到了训练。把主要信息从“花大姐"文本中抽取出来,补充完成表格式备忘录,这是抽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图式备忘录提供的零碎信息,写成一篇文字式的磕头虫备忘录,这是形象思维的训练。两种思维一起训练,相互转化促进,共同促进语言能力的生成。
三、积累语言与运用语言结合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读写结合课的特点是语言吸收与吐纳的共时性,暨在一节课上实现语言的“入”和“出”,让读写过程展得开、看得见。本课的教学,选择名家名篇上读写结合课,目的是让学生自然吸收名家经典语言的神韵,在熟读品赏中积累、内化,学生要真心喜欢这些语言,只有真心喜欢,积累语言的过程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内化到意识深处去。这样的积累过程,所取到的效果,当然不是消极被动地记诵所能比拟的。如让学生制作“佳句备忘录”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语言的品赏积累过程中,感受到了汪曾祺爷爷的调皮可爱,感受到了汪曾祺“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语言风格。因为是真心喜欢,所以在改写“磕头虫备忘录” 时,能随时轻松地从自己的语言仓库一备忘录中调用出来,用得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