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块老城砖(2012-03-29 08:40:02)
这是2009年春节期间在沈阳大南门附近的楼群里捡到的半块带字的老城墙砖,在断裂处能看见“天盛”两个字,两个字的上面应该还有一个字,由于另一半砖已经无法找到,所以也就不知道是什么字了,“天盛”两个字很可能是清朝烧造城墙砖的窑场字号。这块砖厚13厘米,宽23厘米,现在的长度26厘米,从发现时的位置和砖的规格来看,推断很可能是清朝时盛京城八门之一德盛门(大南门)的城墙砖。

1.城墙砖的上面

2.城墙砖的侧面

3.城墙砖的有字部分特写

4.城墙砖的厚度

5.城墙砖的宽度

6.城墙砖现在的长度

7.三十年代的大南门
--------------------------------------------------------------------------------------
2009年10月,我和网友修旧如旧在沈阳几处城墙遗址测量了老城墙砖的相关数据,修旧如旧是建筑行业业内人士,也是沈阳历史建筑的研究者,这次是以他为主,我只起着向导和辅助作用。
沈阳西北角角楼老城砖测量结果如下:
长:495 480 480 490 480
宽:230 240 250 240 240
厚:125 125 122 125 125
角楼重修时制造的新砖测量结果如下:
长:480 480 480 490 490
宽:230 230 240 170 180
厚:125 125 125 110 110
沈阳小北门附近废品收货站内残存老城墙城墙砖的数据。
长:510 310 350 320 350
宽:200 220 220 210 220
厚:100 100 120 110 100
沈阳北中街地区居民区里还存有大量老城墙砖,经测量尺寸也为多种。
长:380 360 490 480
宽:210 220 230 240
厚:100 110 120 125
由此可见,沈阳老城墙所用大城砖主要尺寸有两种,
大砖约为480*240*125,
小砖约为350*220*100。
其中大一些的城墙砖为清初在明朝城墙的基础上加高加厚时所使用的城墙砖。
小一些的城墙砖是明代沈阳中卫城时的城墙砖。

7.沈阳小北门附近的古城墙遗址,由于城墙内部的夯土已被挖空,只剩下南面的包砖了。

8.沈阳北中街老城墙遗址处的老城墙砖,大多是带着灰口的半块砖,整块的很少见。

9.沈阳老城墙西北角角楼,角楼底部为古城墙的基础,中上部为2001年复建的,但并未按照古城墙的样式复建。
童年的记忆
——包利民老师的博客
这三个孩子玩儿东西叫“嘎拉哈”,就是动物骨头的关节部位,如果是羊的,学名叫“羊拐”。那个时候,羊嘎拉哈是孩子们的宝贝,猪的差些。那时姐姐们也是坐在土炕上,也铺着炕席,四壁上贴着报纸。窗户是上下两截的,开时把上截抬起,挂在棚上的小钩上。
这是一个极其热闹的场面。冬天的时候,特别是腊月里,家家包冻饺子,一般是在晚上,会找来许多人帮忙,那时我们小孩子一般干的活就是给大家送饺子皮,或者往簾子上摆饺子,摆满后,有人端到外面冻上。那是一个很火热的时刻,有擀皮儿的,有揉面的,更多的人是包饺子,同时唠着一些闲嗑儿。不过这个图中似乎是包冻豆包。
那东西叫“悠车子”,类似于摇篮。吊在房梁上,小孩子睡在里面,便可推着悠动。我小时候也睡过悠车子,那时我家有一个,在我的记忆中曾悠过无数个小孩,甚至能清晰的记住在里面睡觉时的感觉。而且现在这东西基本上绝迹了,很难再看到。
我小时,常常也是一家人坐在炕上搓苞米,金黄的苞为棒子散落在炕上,大人拿着那东西叫“苞米穿子”,它可以在苞米棒子上穿出几道沟来,然后别人就可以用苞米瓤子(搓下粒儿后剩下的芯)搓了。
这是蒸豆包,豆包是我们这里冬天农村常见的食品,黏黏的黄米做皮儿,里面是豆馅,蒸熟,冻硬。那时我们常常嘴里啃着冻豆包冻黏糕,在大道上玩儿。
这个情景常常入我思乡的梦中。冬天的早晨,鸡们栖在窗台上,而玻璃上结着霜花,房檐上是成串的冰溜子。一叹。
童年。鸭群。柴门。花朵。还有那些人。魂魄夜夜归来,无处可栖。
那个时候,童年的我们是多么快乐,两根冰棍,就可以满足得笑容甜甜。依稀看到童年的我,在那里微笑,远如隔世,永远无法归去。
一只母鸡在炕上的草筐里,孵蛋。如果遇上下雨打雷的时候,会在母鸡卧着的筐上插一把剪刀。而更多的时候,是人工孵蛋,就像图中般,用厚被子把蛋盖在热炕头上。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
纺麻绳。将麻拴在小小的纺锤上,转动。
晒红辣椒。那一片火红,永远点燃着我心底无边的怀念与眷念。是的,我眷眷恋着的,就是那一方黑土地上的村庄,就是那个贫穷的年月。如果可以重来,我愿永远停留在那个纯纯如月的美丽时光里。
作者:徐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