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青花的流传

(2012-01-27 13:27:10)
标签:

杂谈

元青花的流传

元青花的流传 
元青花的流传

作者: 姚自豪



    每件元青花的流传总是有一定路径的,它的存世、流传、消匿、出现,都会循着一条合乎逻辑的规律,而不会违背这条规律。比方说,那种大型的元青花盘、碗会出现在伊斯坦布尔和德黑兰,而不会如此集中地大量出现在世界的其他地域,因为土耳其托普卡帕宫收藏的元青花,要么是
1214世纪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伊朗中转,而后进入土耳其;要么通过8世纪以来发达起来的阿拉伯、东非、南亚与中国的贸易航线达到阿拉伯世界,随后进入土耳其;要么是再晚些,通过荷兰等国的海陆运输到达伊斯坦布尔。除了这三条线索,其余都是不太可能的。

    这就是中东地区出现如此大量的精美元青花的合符规律的逻辑。

    有人说,最美的元青花不是在西亚,而是在中国民间。我不能说这没有可能,其实,无论哪种可能都是会存在的,假设拥有“鬼谷子下山“的荷兰人范·赫默特男爵,当初在离开中国时没有把这罐子带走,让它依然留在中国,它在以后的风雨颠沛中又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那么,最好的元青花不是在中国了吗?

    然而,那些元青花的狂热的追求者,他们手中的元青花有这样的来历吗?

    民间有元青花,这是肯定的;民间有比元青花更珍稀的宝物,这也是肯定的。

    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此瓶的原主人是一个退休工人,因为怕地震将瓶子损坏,才主动将瓶廉价卖给了文物商店;200956月间,首都博物馆展出了国内外出土、传世的76件元青花瓷器,其中有一件松竹梅八棱罐重器,竟是上个世纪80年代辽宁文物商店用80元从民间征得,现藏于辽宁博物馆;安徽蚌埠博物馆珍藏的元青花大罐,是从被盗过的明代开国功臣汤和墓中发现的盗墓贼所遗弃的一件残器,其余完整的元青花如今又被当时的盗墓贼置于何方?或者流失于海外,或者遗存于中国民间,还会有第三种可能吗?

 

http://s16/middle/7a1c04fdg77d26cb7efaf&690



http://s12/middle/7a1c04fdg77d26cc191cb&690



http://s14/middle/7a1c04fdg77d26cc7b23d&690



http://s10/middle/7a1c04fdg77d26ccdcd49&690



http://s15/middle/7a1c04fdg77d26cd3dd3e&690



http://s1/middle/7a1c04fdg77d26cd87360&690



http://s5/middle/7a1c04fdg77d26cdea4b4&690



http://s13/middle/7a1c04fdg77d26ce4c16c&690


    以上是珍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尽管它是由
36块瓷片修复的,但依然不失为一件国宝级的奇珍,我们或许会说,如此珍奇的宝物,民间总不会再有了吧?

可事实恰恰相反:

    新疆伊犁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土包,那是村里六个土包中最大的一个,后来,村民们不断从这里取土,土包就越来越小。

    19988月,村里一个木匠盖房子,左邻右舍都去帮忙,村民马忠等十来人在土包上挖土。谁也没有注意到,马忠用铁锹挖出了一个瓷器,上面的图案,十分漂亮。

    马忠事后回忆:

   “当时铁锹一下去,感觉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挖出来一看,原来是个白色的瓷壶。我拿回家擦亮了一看,白色的壶身上有蓝色的花纹,只有把手损坏了,其他都完好。”接着,马忠挖出宝物的消息不胫而走,村里的人都来观看,紧接着收古董的人也来了。

    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马忠发现已经有人开始打歪主意,因为有天夜里,贼光顾了他的家,房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存在箱子里的800多元钱被偷走了。

    好在从一开始,马忠就有了防范心理,每天晚上或者白天家里没人的时候,他把瓷壶埋在院子里,并且几乎每天他都换地方。几个月后,院子里到处都是他挖的坑。因为频繁换地方,到后来,连家里人也不知道到底埋在哪里。

    一个外地来的古董商出价10万,马忠没有动心。村里一个“跑买卖”的人提出带马忠到上海去找人鉴定,卖掉瓷壶,他承担路费等所有费用,卖的钱他和马忠平分。马忠拒绝了,他知道,出土的文物是不能卖的。

    已经过去八个多月了,马忠觉得瓷壶放在家里始终不是个事,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管它值钱不值钱,先交给国家,睡个安稳觉再说。

    马忠来到镇上,经人指点,在邮局的电话黄页上找到了北京文物部门的电话。电话打通了,对方告诉他找伊犁州的文物部门。

    在联系到伊犁州文物管理所后的第三天,也就是 1999618这天,时任伊犁州文物管理所所长的安英新带着三人来了。

    当着大家的面,马忠从家里装麦子的麻袋里取出了瓷壶。

    安英新拿在手里看了看,说:“可以卖好多钱。”他还说了一堆表扬的话。

    马忠说:“不管怎样,交给你们,我也就放心了。”

    临走时,安英新拿出200元钱给马忠,但马忠没要。安英新问为啥不要,马忠说了家里丢钱和给北京打长途电话共花去1000多块钱的实情,马忠表示不要钱,1000块钱就算是给国家做了贡献。

    一周后,马忠收到了安英新寄来的1000元钱。此后,马忠并没有收到安英新此前承诺的会给他看的文物鉴定报告。

    从那时起,没能见到瓷壶的文物鉴定报告,成了马忠的心病,“不管咋样,瓷壶是我挖出后上交的,我有权知道它的真伪和价值。”至今,他都这么认为。

    不过,有一件事情马忠记得特别清楚,在他上交瓷壶三天后,西宁庄村小学一位姓马的老师骑着自行车来找马忠,对他说:“你把100万给扔了。”并给他看了一份报纸,上面有一篇报道,说的就是马忠上交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事。

    如今,每当提起当年的事情,马忠的心里都会有点苦涩,他说,因为上交了瓷壶,他没少被村里人笑话,加上家庭一直都比较困难,村里人更是不能理解他的做法,虽然政府给马忠的1000元现金已经是当时破例的最高奖励,而事实上这件文物却是价值连城的。

 

    2009320,首都博物馆举办了《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这次展会上,两尊青花凤首扁壶首次一起亮相……

 

这件是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修复品)——

http://s12/middle/7a1c04fdg77d272c336db&690



这件是农民马忠上交的——

http://s9/middle/7a1c04fdgae38827caa48&690


    记者电话联系了伊犁州文物局局长王林山,他证实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两件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之一,就是马忠当年挖出后上交的:

http://s4/middle/7a1c04fdgae38496a9353&690





http://s4/middle/7a1c04fdgae3849b6e083&690



http://s1/middle/7a1c04fdgae3849f3ef80&690



http://s10/middle/7a1c04fdgae384a219cd9&690



http://s8/middle/7a1c04fdgae384a5eb047&690



http://s7/middle/7a1c04fdgae384a9bb6b6&690



http://s6/middle/7a1c04fdgae384ae81b35&690


    嗣后,记者电话联系到现任伊犁州博物馆副研究员的安英新,他透露,目前国内出土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只有两件,一件是当年马忠上交的,另一件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相比而言,马忠上交的那件比较完整,仅把缺少一小块,而首都博物馆藏的元青花凤首扁壶为破碎成
36片后修复的。两件凤首扁壶,除了大小几乎一致、花纹的位置一致外,凤凰尾部的样式不同,北京出土的扁壶花纹是卷草纹,而马忠上交的则是锯齿纹,应该是一凤一鸾,两者在一起叫鸾凤和鸣。

    对于一直没能给马忠文物鉴定报告的事,安英新表示,文物鉴定有规范的程序,截至目前还没有过给文物上交者提供文物鉴定报告的先例。

    安英新还表示,当年给马忠1000元现金奖励,已经是破例的最高奖励,因为当时的伊犁州文物管理所全年的所有经费还不到1万元。他认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和给文物上交者奖励捉襟见肘与文物倒卖、流失严重之间的矛盾一直很难解决。

    事后,马忠即携妻到克拉玛依市打工去了。

    当记者来到马忠家时,看到的是一个由几间土房围成的农家小院,和周围邻居的房子相比,看得出马忠的家境并不好。

    马忠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本荣誉证书,证书上写有——“为表彰马忠同志爱护文物、主动上交出土文物的行动,特发此证,以资鼓励”等字样,落款为伊犁州文物管理所,并盖有公章,落款日期为1999618

    元青花凤首扁壶,它即使不是“最好”的,也应该是“极好”的,它不就是在中国的民间吗?而且是经如此偏远、如此贫困、如此普通的一个农民之手,从一个“土”得不能再“土”的土包包中挖出来的,可这恰恰就是合乎逻辑的规律——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在元代察合台汗国的阿力麻里古城境内,并且与该城直线距离不远。在阿力麻里古城遗址曾出土过元代青花瓷,所以在西宁庄村发现元代青花瓷并不稀奇;况且,元代青花瓷主要用于外销,伊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在这里发现元青花,也是合乎常理的。

    你手中的元青花有合乎常理的来历吗?

    你手中的元青花,不就是从古玩市场上“捡漏”得来的吗?

    古玩市场上的元青花,若说是真的,除非一种可能:盗墓所得。那么,你再不妨想想,盗墓得来的东西,他会拿到古玩市场上来卖吗?盗墓团伙,他们是有专门的销赃渠道的,包括海外,他们绝对不会贸然拿到古玩市场来,退一万步,即便拿到古玩市场来,他们也是通过店主,偷偷向熟悉的买主销售,而这种机缘实在太小了。

    你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说明你具有了正常的理智,你也就不会再是元青花的狂热追求者了,你就可以回归到正常的收藏之途上来了……

 

网上的一件元青花牡丹纹罐,这是真品——

http://s15/middle/7a1c04fdgae3856ff466e&690



http://s2/middle/7a1c04fdgae38573c5811&690



http://s8/middle/7a1c04fdgae3857889a37&690



http://s11/middle/7a1c04fdgae3857c5a68a&690



http://s4/middle/7a1c04fdgae385811f3e3&690



http://s10/middle/7a1c04fdgae38583fc8c9&690





网上的一个元青花鸳鸯莲池纹盘,这也是真品——

http://s14/middle/7a1c04fdgae3860149f9d&690





http://s13/middle/7a1c04fdgae386051920c&690





http://s11/middle/7a1c04fdgae38607f6a3a&690





http://s8/middle/7a1c04fdgae3860bc7ba7&690





http://s6/middle/7a1c04fdgae3860f967f5&690





http://s10/middle/7a1c04fdgae3861368dd9&690





http://s7/middle/7a1c04fdgae3861737886&690





http://s5/middle/7a1c04fdgae3861b09974&690





http://s6/middle/7a1c04fdgae3861ed8b75&690





http://s6/middle/7a1c04fdgae3862507e15&690




 

http://s9/middle/7a1c04fdgae3864f3df78&690

网上一个元青花的梅瓶盖子,十分精美



http://s4/middle/7a1c04fdgae386530d693&690



http://s12/middle/7a1c04fdgae38656def7b&690



一块十分漂亮的元青花瓷片,它应是“四爱图”花盆上的残片:

http://s10/middle/7a1c04fdg77d2715fc0f9&690

 

    近日有网友在博客上和我讨论元青花的传承问题,我也很愿意和大家聊聊。

    其实,传承问题不仅仅是对元青花而言,所有的古陶瓷、乃至所有的收藏品,如果你是通过拍卖行买东西的,而且试图在买进东西后依然通过拍卖行卖出去,或者是在民间的高端层面上买卖,又加之该物品价值颇大,那就很应该重视“传承”问题了。

    我以前也是不太注重“传承”的。有一次到上海一位收藏家的家里去,看到他收集了佳士得、苏富比自开始拍卖以来的几乎所有图录,按年份整齐地排列着,哪件东西出自哪里,什么时候被谁买去 ,卖了多少钱,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传承。他十分看重这个记录,他说,有了这样的记录,同样一件东西,身价就大不一样了。

    听了他的话,我颇受教益,我想,这也应该是最近一二年来老图录行情见长的原因吧,光是几本书,动辄几万块。

    一、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注重的“传承”。有些人听到“传承”这个词儿很反感,其实你也不必烦恼,如果你的收藏平台是民间交易,如果你的藏品价值仅是几千、几万的小东西,那是不需要什么传承的,事实上也不会有什么传承。从一个古玩摊子上买一件几百、几千元的玩意,哪里谈得上什么“传承”?又有何必要谈什么“传承”?反之,你到佳士得、苏富比买一件几百万、数千万的东西,你还是很有必要注意一下这件藏品有没有传承信息,这至少会给你带来两个好处,一是让你买得安心,二是会给这件东西增添附加值,自然,它也会卖得贵些。

    二、传承,未必需有很复杂的流传过程。有藏友有误解,认为一讲到“传承”,就必须有一个很漫长、很复杂的流传过程,其实并非如此,张浦生发现第九件人物纹元青花

    大罐——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然后就定为一级文物,入藏博物馆,这就是“传承有序”了,这就够了,为什么同样一件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就可以如此轻松、简单地完成“传承”过程,而我们民间大量的元青花却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在传承过程中经过了张浦生这个人,如果换个人,这个传承过程就未必如此轻松、简单了;二是因为这东西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张浦生也不行,史树青要把他在潘家园“捡漏”所得的“越王剑”捐赠给历史博物馆,人家死活不要,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传承,未必需有很复杂的流传过程,但应该注重流传过程中的几个节点是否很有意义,是否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其实,故宫里的元青花也是这个情况。因为民国以前人们对元青花没有认识,加上元青花在当时不一定是最高统治者的赏用之物,可能仅是达官贵族或者文人雅士所用(因为元朝蒙古族统治者更喜欢金银器,瓷器不是元朝皇帝最喜欢之物),所以皇宫库存里就没有元青花了,现在故宫里的元青花都是各地发掘出来后由故宫征集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元青花一旦入藏故宫,它们就不需要通过“流传有序”这种程序来证明自身的身份、价值了,而且,它们从入藏故宫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传承有序”的最鲜明、最强烈、最有价值的信息符号。

    说一件事。

    20094月,陕西咸阳市举行了《咸阳市文物志》首发式,书中披露了一件罕见的元末明初青花历史人物故事图大罐——象车人物纹大罐。此罐1958年入藏长武县一收藏单位,现由长武县博物馆收藏。罐高34厘来,口径15厘米,足径18厘米。此罐长期以来不为外界所知,旧定为明代青花瓷,陕西省文物鉴定部门近年在馆藏文物鉴定中重新断代为元末明初。

    显然,这是国内又一件元青花。

    我们不知道此罐有何传承脉络,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仅为简单的一句话——“该罐于1958年入藏长武县收藏单位”,之所以说“收藏单位”,因为当时——1958年该地还没有博物馆。此罐原出处为何如,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征集、入藏的,等等,我们均不得而知,但是所有这一切“未知”,都并不影响此罐的身价,它是1958年由文博单位收藏的,现又经陕西省文物部门作了鉴定,有这些就够了,就像入藏故宫的那些元青花一样,这就是传承过程中的节点是否有意义、是否重要的问题,博物馆具有极高等级的官方性质,其权威自然不言而喻。

    诚然,博物馆里的藏品并非全是真实可信的,馆藏的赝品也时有所闻,前不久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壶王”不是遭到质疑了吗?前段时间还有网友对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昭君出塞”提出了质疑。然而,要把馆藏的一件文物认定为赝品并非易事,涉及很多因素,也不是这篇短文所需要讨论的。

    三、关于“传承”和认定。个人认为,对民间元青花而言,谈什么“传承有序”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即使真是“传承有序”的,你说给人家听,别人也会认为你是在讲故事,不足为信。民间元青花不需要讲什么“传承”,它需要的是身份认定,即:东西到底是真是假。这是事情的关键。

    根据我的经验,诸如五大名窑之类的东西确实在鉴定上有很多困难,一件汝窑,放在面前,即使是从博物馆里拿出来的,让几个眼力相当不错的人——哪怕是当下在鉴宝节目里说得头头是道的专家,让他们来鉴定,我可以断言:绝对不会一致看真,甚至大多数人会看假。为什么?因为这类东西他们以前极少见过,更不要说上手了,而“鉴定”,说到底无非就是真和假之间的比较,以前没有见过,何以辨别真假?

    而元青花则不同于汝窑之类的单色釉瓷器,它还是有很多信息可以作为鉴定依据的,青花发色、纹饰、胎体、旧痕、底面等等,更何况元青花毕竟不同于汝窑,见过、上手过的人还是会有不少,一件真品元青花放在面前,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人能够客观地给出鉴定结论的。

    我身边的朋友就有元青花大罐,那次到他家去,第一次看到那罐,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真品元青花的气息,真假之间毕竟是有区别标志的。

    如果你手头确实有真的元青花,你就可以请几个眼力靠得住的人来看,最好能够请有声望的人来为你的藏品“验明正身”,然后也可以找靠得住的机构做一下科学测试,接下来就是待价而沽,只要东西靠得住,总是会有人愿意购藏的。

    反之,如果东西不真,一切就无从谈起了。

    近日有个朋友要我去看他的一个亲戚的藏品,我起先还是愿意去的,后来朋友说,那人家里有四件个元青花,我听了就告诉朋友,我不去了,因为我不用去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如果他说有一个元青花,我会99%判断是赝品,但我或许还会去看看;而他说有四个,那就100%是赝品了,去也无益,去了后,告诉他是假的,他会不高兴;把假的说成是真的,哄哄他,这不是我的处事原则。

    有人或许会说,你为什么没去看就判定99%100%是赝品?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因为世间万物都是有规律的,一个像我朋友的亲戚那样的人,他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社会关系、文化素养等等,绝对没有获取四个元青花的可能;如果换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偏僻乡村的农民,他说有一个元青花,我还会去看的,如果说有四个,我也会不屑一顾的,因为这又不是母猪生崽,怎么全凑到一起了?

    我觉得,喜欢上收藏的人,怀有一个好心情,这很重要。收藏本身就是陶冶心情的,不要坏了自己的心绪。要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不要说你的藏品是真的,你就高兴;说是假的,你就脸红耳赤,这不好;再说,东西的真假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你或别人的一句话而转移。东西明明是假的,即使别人说是真的,有什么意思?除非你把假的当真的卖了,赚钱了,那另作别论,可是,假的能卖得了吗?

 

 

http://s14/middle/7a1c04fdgaeab97c553cd&690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博物馆收藏的象车人物纹元青花大罐

http://s15/middle/7a1c04fdgaeab98119f9e&690



http://s12/middle/7a1c04fdgaeab984ea2fb&690



http://s1/middle/7a1c04fdgaeab988bbba0&690

http://s9/middle/7a1c04fdgaeab9daa7d78&690
被网友质疑的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大罐“昭君出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