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的界定
1.
优秀学生的内涵
一提到优秀学生,很多人一定会马上想到“三好生”。“三好”,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三好”标准在长期执行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偏差,由“三好”偏向了“一好”,即“学习好”;而“学习好”又偏向了“成绩好”,似乎在不知不觉中,不少学校或多或少以“成绩好”代替了“三好”。针对这一问题又提出了新的“三好”标准,那就是——“好学生、好公民、好子女”。新的“三好”标准其新的、重要的意义在于更加注重、更加突出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2.
问题学生的内涵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问题学生的分类:
1)
从问题所在领域的角度
第一种是品行不端型,强横霸道、好逸恶劳、在校滋事生非、欺凌他人、不服管教;第二种是纪律松散型。第三种是学习困难型。第四种是全面后进型。
2)
从问题特征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障碍类和情绪类。
行为障碍 表现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负责任,不服从,恶劣的人际关系等。
情绪问题 表现为恐惧和害怕,抑郁,社会抑制等。
二、优秀学生的培养方案
加强优秀学生的培养教育,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往往会在教育、教学两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应引起充分的重视。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
1.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
3.
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知识的愿望和信心。
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助长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每个优秀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老师则是引导和开发的钥匙。
三、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的形成都必须具有外因与内因。
1. 外因包括:
社会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2)伦理文化冲突导致社会价值流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及腐败的现象的影响。(4)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1)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2)一些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偏低。(3)低效,无效的教学的存在。(4)课业负担过重。
家庭因素 (1)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只爱不管型、只管不爱型、不爱不管型。(2)父母的文化背景。父母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直接最重要。(3)家庭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双亲与孩子的三口之家居主导地位,带来的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二是不完全家庭增多,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亲家庭,一种是留守家庭。(4)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偏执、嫉妒、愤世嫉俗等不良的心理,而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固执、不容忍、养尊处优等不良心理,进取心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
2. 内因包括:
(1)性格的不成熟
(2)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 (3)基础学力的欠缺 (4)同伴关系的失败
四、问题学生的帮扶转化方案
每个班级中都存在问题学生,他们在班集体中,人数极少但却会极大地影响到班级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学生的个体表现及其教育管理,历来都是班主任关注的一个焦点。
1.
深入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只有了解了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生活的环境,以及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问题学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长期发展的结果。
2.
善于捕捉问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仅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是不够得,还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办儿童教养院的时候,就非常善于发现和肯定那些流浪儿童的优点和积极因素。他始终认为,就是那些被学校开除的,非常难以教育的青少年,如果被安置在有正常秩序的环境里,也会变得很好。
3.
创造问题学生转化的各种条件,促成转化:问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只是问题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的起点,要使这个起点变成立足点,并成长壮大,还必须创造种种条件。(1)培养问题学生积极的兴趣。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广泛的兴趣是一个人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学生的中心兴趣是学习,但是作为问题学生,兴趣与一般学生相比较有所不同。(2)帮助问题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问题学生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转化问题学生首要的事改变他们学习的落后状态,否则,就不能树立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进而,难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也很难产生较强的上进心。只有通过耐心帮助,使他们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旺盛的精力才能有正当的归宿。
(3)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热爱学生,特别热爱那些问题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问题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育问题学生时,必须以爱为基础,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慈爱和温暖,从而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与对立情绪,使师生情感逐渐融洽,建立起情感联系,培养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在这个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才能听得进去,才能记得牢。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4)发挥集体力量,争取多方支持。做问题学生的工作,光靠班主任一人孤军奋战,难免力薄势单,顾此失彼。因此,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发挥班级中各种集体的力量,主动争取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促进问题学生向积极地方面转化。
4.
对整体性困难的问题学生:这类差生由于能力差,个性特征水平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数是由于低年级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有可能造成自卑心理,致使缺乏自信,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对这类学生更应主动热情关心,除课堂教学中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必须较长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优秀生和问题学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充分作到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缩小其中的差距,培养更多情商、智商双优的学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