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肌肉力量胆小缺钙骨骼爬行 |
分类: 生长发育特点 |
有些一岁孩子的家长看到别人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经会走路,而自己的孩子还不会,很是忧虑。其实,每个孩子的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大动作(走路)的早晚也会因人而异。
孩子要学会走路,一方面他的肌肉需要达到一定的力量,另一方面神经系统要能很好的掌握身体协调和平衡。孩子的个性也决定着走路的早晚。有的孩子生性胆小,缺乏要自己走的愿望,这样的孩子学会独走就会相对晚些。有的孩子生性好动,8个月时便不肯让大人抱,喜欢让大人扶着腋下在地上来回迈步,那么,这种孩子学会行走的时间必然相对早些。体形胖瘦也能影响孩子走路的早晚,瘦一点的孩子似乎学会走路比较容易。另外,走路晚的孩子一般在大动作发育中,从爬行→扶站→独站→行走的过程进展较缓慢。他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发展,一旦等他可以独走时,便能够走得很好。还有一些孩子经常被抱着,很少有机会练习走路,他们必然走的相对晚些。
大多数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会走路,最晚不超过15个月学会独走。之前,他的大运动有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孩子8~9个月学会扶着东西站起来后,便发展了支撑站立的技能。刚开始扶站时,孩子会有些找不到平衡,脚不能完全张开,腿不能伸直,身子会摇摆。当孩子学会将脚放平并向外展,平衡感就会大有进步。孩子学会扶站后,一定会开始学扶物迈步,最初的迈步多为横跨步,孩子的两脚经常会绊在一起。很快,他扶着东西会把身子、腿、脚都转过来,变成单手扶物往前走。慢慢地他会放开手自己站着,试图要挪步的一刹那,会“扑通”一声坐在地上,然后再扶物站起来,经过反复地练习,孩子终于学会独自站立,学会走路。
虽然学会走路是具里程碑意义的动作之一,但是这并不说明,开始走路早的孩子比走路晚的孩子智力水平高。
孩子学走路时,家长要重视下面几点:
(1)在孩子学习走路期间,体能消耗比平时大许多,保证孩子的营养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钙元素的摄入量。孩子从扶着走到独立行走,下肢骨骼需要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如果这一阶段发生营养不良、钙缺乏,容易使腿部骨骼变形,成为平时所说的0形腿或X形腿。
(2)注意行走的安全。孩子扶着东西走路后,活动范围加大了,他很兴奋也很快乐。与此同时他也会碰到许多麻烦,比如:走不稳摔倒了,不小心碰到有棱角的家具把自己碰疼了,把桌、椅上的东西摔下来砸到自己了等等。所以,看好孩子,不让他发生意外伤害是十分重要的。
(文:刘纪平 /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