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辅食过敏咀嚼米粉胃肠道 |
分类: 营养与喂养行为 |
http://s8/mw690/8c694d8bgd85784912497&690
辅食添加期是指婴儿由液体食物(如母乳、配方奶、牛奶等)喂养为主向成人固体食物喂养为主过渡的一段特定的生长发育时期。这一时期内奶和奶制品仍是孩子的主要食品;而泥糊状食物是完成这一过渡的必须添加的食品。
辅食添加期从6个月开始至1岁、1岁3个月、1岁半、2岁才能完全断掉母乳,结束辅食添加这一过程。因此辅食添加期少则8~9个月,多则可长达一年多。这一过程中孩子完成从液体食物向幼儿固体食物的过渡。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孩子吃的食物按性状可称为泥糊状食物,但随着孩子月龄的不断增加,泥糊状食物的稀稠,颗粒粗细,软硬度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粗略地分为:辅食添加初期,食物要稀、细、软,这时的孩子仅仅具有吞咽的功能。辅食添加中期,食物的软硬可以孩子用舌头和上腭即可将其碾碎为度。辅食添加后期,此时的食物以孩子用牙床可咬碎为度。这一阶段让孩子充分练习咀嚼尤其重要。
辅食添加的重要性:
①在6个月之前,母乳是小儿最理想的食品,但母乳中某些婴儿所需的营养素是不够的,尤其是6个月之后,如:缺乏铁质(足月初生婴儿肝脏贮存铁大约只够用到6个月)——1000毫升母乳中含铁元素2.1毫克,吸收率为50%,只能吸收1毫克,而婴儿每日供给量为6~10毫克;母乳和消毒奶中维生素B1 含量为0.1毫克,而婴儿每日供给量0.3~0.4毫克等等。所以,母乳喂养的婴儿仍需摄入辅食来补充人乳不足的营养素。
②增加营养以满足迅速的生长发育。随着小儿的逐渐长大,其所需的营养素的量也必须按其生长发育的速度有所增加。乳类所含热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研究表明,母乳分泌800~1000毫升只能满足4~5个月婴儿热量的需要,同时又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奶量,即所需热量、营养素与胃容量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必须及时补充其他食品,提高食物的营养密度,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
(2)锻炼小儿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
婴儿出生后,随着月龄的增加,胃容量也日渐增加。婴儿吞咽、咀嚼非液体性食物的功能已逐渐发育,消化系统也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迅速增加,肾脏也增加了排泄能力。但要小儿从接受液体食物,直接转到固体食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适应的,必然会引起消化不良及消化紊乱等问题。所以必须有一个过渡,也就是从流质到半流质、半固体(即泥糊类食品),直到固体食物。
(3)逐渐改变摄食方式,为断奶做准备。
辅食的适时添加,既符合小儿逐步完善的消化系统,也符合其生长发育(吞咽、咀嚼功能的逐步完善)的特点。在这一系列食物变化过程中,小儿摄食方式也从吃母乳或奶瓶喂养逐渐过渡到用勺、杯、碗喂养的方式,在接受辅食过程中,逐渐学会“吃”。一般来说,6个月开始是宝宝学“吃”的开始年龄,也是开始学“吃”的关键期。
判断孩子是否进入换乳期需要一些综合指标:
1.孩子的生理发育达到以下条件:大于4个月(纯母乳6个月);体重>7公斤;会坐;具备消化乳类之外的食物的能力。
2.对大人吃饭感兴趣,眼睛追着看,口中虽然没有食物也会做出咀嚼的样子。这是孩子给你的最重要的信号,家长一定不要忽略它。
3.孩子已学会用勺喝水、喝奶、吃糊状食物。会用小勺吃东西是进入辅食添加期的“改变吃的方式”的关键环节,因此提前就应该训练。
4.辅食添加初期孩子应该会吞咽。从生理来讲他要具备把舌尖上的食物运送到舌根部并吞咽下去的能力。如果你用小勺把食物喂到孩子口中他只是用舌尖顶出来而看不到他吞咽,那么只能说他还不具备进入辅食添加期的条件,你可能迟3~5天或一周再试。生理能力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你只能等待,切忌焦虑,更不必去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5.哺乳间隔可达4小时左右,每日喂奶5次左右,已形成规律。因为进入换辅食添加期是要用泥糊状食物替换一顿奶,如果面对的是一个进食无序的孩子你将无从做起。
有了以上5方面的观察你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其实孩子早一天,晚一天加吃的没有什么关系,对他身体发育也不会有多大影响,家长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给孩子一个学吃的宽松的环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