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添加之切忌攀比和焦虑

标签:
宝宝辅食添加半岁营养素能量健康育儿 |
分类: 营养与喂养行为 |
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家长表现焦虑的原因最常见的是由于心中无数而去与别的孩子比,越比心里越着急,最终乱了手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有必要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
必须及时添加辅食的六大原因:
①补充母乳营养素的不足
孩子从出生到1岁体重增长了三倍,这么快速生长的物质基础就是营养。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半岁左右,母乳提供的营养素渐渐跟不上孩子生长之所需了,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增加泥糊状食物来弥补母乳营养素的不足部分。
②发挥潜能
不能及时添加泥糊状食物会抑制孩子生长潜能的发挥。如果在某一阶段由于营养缺乏导致生长潜能被压制,那么错过这一阶段提供再充分营养,这部分已被压抑的潜能也无法再充分地表达。
③锻炼功能
改变食物性状,将食物由稀至稠,食物颗粒由小到大,食物质地由软渐硬,都是为了锻炼孩子咀嚼能力,胃肠蠕动能力,消化酶活性等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④学吃的关键期
孩子开始学吃泥糊状食品的关键年龄是4-6个月, 7-9个月是孩子学习咀嚼的关键年龄。
⑤心理之需
食物添加期以完全断母乳为终结,这是孩子迈向独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吃泥糊状食品就是婴儿减少对母亲依赖的开始,也是精神断奶的开始。
⑥启智之需
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儿童早期教育,其实就是利用孩子眼、耳、鼻、舌、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给孩子多种刺激,以丰富他的经验达到启迪智力的目的。对婴儿来说接触新的食物可以使感知更发达。具体表现在看到大人吃东西的兴奋,比如眼睛盯着食物,张开小嘴等着大人用小勺喂,甚至口中无食物也做出咀嚼的样子等表现均说明他对吃感兴趣。而一旦有新的食物进入口中,舌头的触觉在体验不同于液体食物的泥糊状食物的性状、软硬、颗粒大小;鼻子的嗅觉在闻着新食物的香气;舌头上的味蕾在尝着新食物的味道,这些感觉均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丰富的神经通路从而促进脑发育。
学吃的进程中孩子经历着喜、怒、哀、乐、满足感、被强迫进食、表达反抗等多种心理过程,这些体验也是通过添加泥糊状食物丰富人生使其按生理规律健康成长的必然过程。学吃过程中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练习等均有利于智力发展,加上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必将有利于孩子一生的健康。
为什么“别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
有一句特别具有煽动性的话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输赢就会有比较,这种口号式的提法误导了一大批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较。结果是只要自己的孩子某一方面不如别人的孩子,家长失望和焦虑之情便从此产生。这种负性情绪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我们可以给妈妈们几点建议:
- 在了解孩子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知道,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都具有其个性化的原则。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规律,不可以拿他与别的孩子横向比较。家长应该做的只是比较孩子现在比过去进步了多少,并为之高兴。
- 同一个孩子在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性领域的发展速度是不同步的:比如大运动超前一些,语言就可能落后一些;说话早的孩子走路就可能晚一些,这是正常的。
- 适宜的环境、良好的刺激、足够的关爱、均衡的营养、健康的身体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 孩子学习每一种新的技能都有“关键期”,家长要善于发现。适时提供适宜条件,孩子的本事就会飞速发展。家长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或书本上的指标来制定“教育”孩子的计划,更不可以强迫孩子学习,这样只会拔苗助长,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家长应避免带着焦虑情绪盼着孩子长本事。这种焦虑不安会传给孩子。反而破坏了孩子的兴趣,阻碍了发展。
- 不要给孩子和自己压力,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是帮助孩子发展的最好办法。
和别的孩子比个儿、比体重、比食量是家长最要不得的通病
现代人们生活的小区中人口密度大,为讨吉利金猪年、奥运年出生的孩尤其多,每天清晨家长们带孩子在户外活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家长们有意无意地比较着孩子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多高了?多重了?吃什么?吃多少?长了几颗牙?学了什么新本事?作为参考这很正常,但是作为比较往往会引起自己的焦虑。孩子都在一天天长大,作为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只要在正常的范围内你就不必着急。家长的焦虑最容易表现在孩子吃的问题上,看看下面几种表现,你是否似曾相识?可博您会心一笑?
- 忙活半天喂不进去——平平火气最重要
孩子半岁以后,你会把给他做吃的视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做。可是孩子并不知道你的心情,甚至对你忙乎半天准备好的食物表示拒绝。对于他紧闭的双唇,胡乱挥舞的双手,有时你真的会火冒三丈,难免会大声呵斥他,甚至打他。面对孩子不吃的情况,此时,平平火气最重要。从孩子的生理需要出发,在吃的问题上,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准备适宜的食物;而吃什么,吃多少是由孩子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孩子是知饱饿的,强迫进食的结果会让他失去这一能力。
在吃的问题上除了营养物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营养气氛。吃饭的环境和气氛会影响孩子的进食。
面对不吃饭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食物拿走,过半小时或一小时再原封不动地拿出来给他吃,那时他饿了,就会乖乖地吃了。
-
忙活半天喂不进去——改变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是关键
给孩子做食物也要讲究色、香、味、形。因此,对于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来说,变变花样也很重要。在辅食添加初期,果汁和瓶装泥糊状食品要注意品牌和品种的选择。原则上讲,尽可能多选一些品种,这可以满足食物多样的需要。当然你还要注意到谷类、蔬菜类、水果类、肉类之间的搭配,以保持各类食物间的平衡。
自己做食物会比较麻烦,但是周末多炖些汤并不困难。你可以把炖好的汤分别放在多个100-200毫升的容器中,速冻保存。下一周做食物时每次化开一个使用,就会很方便了。
-
喂多喂少由孩子决定,长得好坏由体重评判
孩子不是机器,哪一天,哪一顿,吃多些,吃少些,都很正常。怎么做才能让你不着急呢?我认为了解孩子生长状况才能让你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孩子来说,体重是反映体格生长状况最敏感的指标。你每月带孩子去医院体检时医生都会给孩子测体重,也会告诉你是否正常。那么,只要孩子每月体重增加的值(生长速率)正常,你就不必为他每一顿吃多吃少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