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今年语病新题型谈高考语病命题新趋势

(2024-09-10 09:00:07)
分类: 高考研究

从今年语病新题型谈高考语病命题新趋势

原创 乔国华 国华说
 2024年09月03日 21:33 陕西
语病题一直是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复习的拦路虎,特别是在一轮复习时。为什么是拦路虎呢?从表象上讲,是因为语病题背后涉及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太过于松散零碎,还有点绕,再加上我们学生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汉语语法知识体系的训练,(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法这东西,只适用于外国人学语言,本国人学母语,其实是不用学语法这一套的)所以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但是从本质上讲,我认为,很多语病题之所以难,之所以绕,可能是这个板块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命题上,本身就存在着某些“吹毛求疵”“没病找病”的因素,(这种因素在某些三流模考题上尤为常见)把原本简单的知识给搞复杂了。我就拿语病题最常见的一种设错类型“成分赘余”说事。从知识点上看,成分赘余一是指重复;二是指句子里多了根本不该有的成分,造成意思不通,表达啰唆。但是如果说这个就是语病的话,那么生活中的“语病”不要太多。比如说,“请勿大声喧哗”,这句话耳熟能详的话就是病了,因为“喧哗”本身就带有大声的意思,“大声”赘余了。再比如说,“过分溺爱”,这句话又病了,因为“溺爱”本身就带有“过分”的意思,“过分”赘余了。还比如说,“凯旋归来”,这句话还是病了,因为“凯旋”本身就带有“归来”的成分,“归来”赘余了。但是如果你在生活中对使用“请勿大声喧哗”“过分溺爱”“凯旋归来”的人说,你这些话有语病,我想听话人大概率会带着异样的眼光看着你,表示有病的大概是你吧。因此,对于一句话是否有语病,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很“含混”的事情。因为从索绪尔语言学角度来说,语言其实分两种,一种是通用的语法系统“语言”,另一种是私人的语言习惯“言语”。说一句话是否有语病,其实是从公用的语法系统“语言”出发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大量使用的是私人的语言习惯“言语”,而且语言真正有创造力的也是私人的语言习惯“言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要像个语言警察似的,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字里行间是否有语病,(这种事语文老师特爱干,比如说前段时间就有一个风潮,语文老师特别喜欢在专家的发言里找语病,以达到显示专家没学问,或者自己学问比专家高的目的)那么,鲁迅文章中的那些创造性的表达,如“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都通通是病了。而高考,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今年破天荒的出了一道新型语病题,我们来看题目: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22.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之所以说是破天荒,是因为这道题打破了语文老师和学生常规认为的“有语病”或者“没语病”二元对立观点,而是两种答案皆可,考生可以认为“有语病”,也可以认为“没语病”。如果认为有语病,那就是认为搭配有问题,恢复不能搭配疲劳,疲劳是用来消除的,不是用来恢复的。如果认为没语病呢?那是认为“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这是高考的官方答案,有语病这一点好理解,搭配问题也是常见的语病问题。我重点讲一下没语病这一点。为什么可以认为是没语病呢?这与汉语的特点有关,与西方语言重逻辑不同,汉语非常重视语感,因此,我们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最想强调的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掉硬性的语法逻辑关系,这就导致了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类似与“恢复疲劳”式的表达。比如,养病、救火、帮忙、打扫卫生……但是这些搭配,如果让语言警察用放大镜注意考量,那都是搭配错误。养的明明是身体,又不是病,明明是灭火,却偏要说成救火,明明是要通过帮你让你变的清闲,却偏要说帮忙,打扫的明明是垃圾,却偏要说卫生。以上问题,其实与恢复疲劳如出一辙,属于同一语法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