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析试题变化筹划备考策略——2024年新高考卷语文试题的“变”与“不变”

(2024-08-07 11:07:00)
分类: 高考研究
透析试题变化 筹划备考策略    ——2024年新高考卷语文试题的“变”与“不变”
萤光语文 辛营光
      2024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照例,语文试题特别是作文试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注意到今年新课标卷语文试题与去年高考试题以及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相比,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在这边“变与不变”中,或许我们可以窥见语文备考的些许秘密。
   第一、客观题数量。2023年新课标卷客观题算上断句题也只有9道,成为新高考以来客观题最少的一套试题。而今年一月份的九省联考客观题数量则有所增加,算上断句题总共有12道。由于九省联考试题与高考试题同样是由教育部招生考试院命制的,因此也被看作是今年高考命题的风向标。于是我们推测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客观题目可能会增加,可能会增加在现代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而等到高考真题出炉,我们却发现客观题没有增加,依旧延续了去年高考题客观题的数量。那么,明年客观题会增加么?我们拭目以待。之所以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在标准化考试特别是选拔性考试中,客观题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语文学科主观题(除作文外)由于答案不固定、不唯一,阅卷标准难以统一,并且在阅卷时还存在许多主观因素,因此总是被人诟病,客观题太少也被认为是制约语文出现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语文难以拿到高分,则会让许多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他们往往认为语文拉不开分,多学少学一个样。而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则为了能体现其选拔的性质,因而必须使成绩能够分出档次,拉开差距。于是,如何既能够展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能够体现其选拔的性质,成为摆在命题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或许,增加客观题会是诸多解法中的一条。
     第二、文学类文本命题语料。2024年语文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料选的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则臣的散文《放牛记》,徐则臣曾凭借长篇小说《北上》获得2019年茅盾文学奖。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料则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而《千里江山图》则是去年2023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料则选自青岛作家周蓬桦的散文《霜降夜》。这三段语料均为当代文学作品,全国卷借此引导考生关注当代文学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或是茅奖获奖作家的其他作品的倾向是明显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料的选择特点也契合了新课标对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的要求。学生如何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笔者以为首先应该关注当代文学作品,而作为当代文学最高奖项的“茅盾文学奖”也自然应该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况且2023年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布的年份,可以说是文学大年,在高考试题中呈现茅盾文学奖的相关内容,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很多茅奖作品也的确非常适合作为命题语料。在去年颁布的茅奖作品中,乔叶的《宝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等作品内容上“又红又专”,语言上各具特色,都非常适合作为命题语料。寒假时在与一经常命题的教育同仁交流时,笔者就曾谈到这一点。当时《宝水》已经多次作为各地模拟试题的命题语料出现了,而《千里江山图》则一直没有出现,没想到今年新课标卷则直接将其选为命题语料了。
    第三、文言文分值的变化。文言文试题整体变化不大,但新课标卷分值却有所增加了——由原来的20分增加到22分。增加的2分出现在文艺理解的主观题,即第14小题,其题干如下: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这一主观题的分值增加到5分,是否有什么深意呢?笔者猜测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体现出对文言文的重视。毕竟文言文部分体现着课标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层面,亦即对传统文化句读、词语、文化常识的识记,更应该体现在对文意理解的层面,特别是对文意的概括、归纳、分析等。这样,这2分增加在第14小题这一文言文主观题上也就可以理解了。二是因文设题的需要。因文设题也是近两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即根据文本的自身特点命制试题,如果文本中某个点恰好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那么可以根据其答案的重要程度来设置分值。九省联考中现代文阅读第8小题分值设置为5分,也应该有类似考量。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一变化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意味着今后高考试题每一部分的分值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文本的特点来设置的。这就引导我们在备考的时候要更加关注文本本身而不能够再像以前一样从考点出发肢解文本了。
    第四、语言文字应用题设。语言文字运用历来都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试验田”,今年也不例外。在今年的新课标卷中,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出现了“一拖五”的形式。当然这种形式并不是首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在去年的全国甲卷中就已出现。而且形式的改变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内容方面的变化更加值得关注。在这5个小题中,修改语病、补写句子、填写成语被保留了下来。另外两个小题一个是仿写句子(还涉及到修辞手法借喻),一个是言语逻辑试题。仿写句子并不新颖,原来也是常考题型之一,只是还未在新高考卷中出现过,而言语逻辑试题则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创新题型,在试题发布后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其题干如下: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这个小题考查的是言语是否符合逻辑,要求考生对这一特殊的言语现象作出评价,既关注到言语的语义层面,也关注到言语的逻辑层面。虽然答案尚未公布,但笔者以为,考生如果明确观点并找出理由自圆其说,并能够找到类似的言语结构进行说明,应该都可得分;而且该小题分值为3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区分度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在此部分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中也涉及到了修辞的内容。题干如下: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这道小题考查了设问和反问两种修辞,但并非是在考查这两种修辞的构成和表达效果,而是在考查其论证效果。这就涉及到修辞在议论文中的具体应用了。这道试题展现出的综合性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五、作文。无论是新课标卷的“答案和问题”,还是新课标卷的“抵达未知之境”,都呈现出更强的思辨意味。这种思辨作文在上海卷中经常出现,而今出现在了全国卷中,这是否意味着“海派”思辨作文开始走向全国了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将会越来越在作文中受到重视,再像以前一样去写那种“三段式”的缺乏思维含量的“阐释文”会越来越难以达到高考作文的要求了。因此,我们在备考中应该好好琢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语言表达能力了。笔者倒是有一个思路可供参考。“海派”思辨作文的题目有很多是很好的辩题,而辩论赛则是训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最好方式。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能够以辩论的方式讨论作文试题,是否可以让学生对作文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呢?这或许是值得尝试的一个思路。语言其实是思维的外化,作文作为最能够展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题,也同样展现着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而这种思辨作文在语言表达的背后更有着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塑造,笔者以为是值得推崇的。这当然也意味着难度的增加和区分度的增加。可以想见,在阅卷过程中,那些获得高分的作文一定是那些展现了更高层次思维水平的作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其根基一定是高考真题,因此筹划备考策略时应该把真题研究放在首要位置。当然,仅仅研究2024年一年的高考真题远远不够,还需要纵向比较,横向探索。笔者所列的这些特点,也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还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