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
(2024-07-05 09:40:49)分类: 高考研究 |
关于2024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
我是老查
我就刚出来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谈谈我自己的教学。如果有同行跟我一样,教的都是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着一样的问题。语文的外延=生活的外延。看看全国甲卷这道题: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
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6分)
大夫好!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是这么回事儿。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就赶紧来医院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把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放到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这是高考常考的题型。平时能不能训练?当然能。我上课时有的没的,经常搞这类题目。比如:
他向她求婚时,只说了三个字:
这道题学生做的时候很有积极性,都踊跃发言,但换个题材又不行了,比如:
一女在违背父亲意愿下结婚,俄而又离,父女反目,女子生活贫困且养育一子。其母心慈,劝女儿趁其父外出散步之时携子归家,吃顿热乎的,于是,便常带着儿子刻意避开父亲回娘家吃饭。直至一日下雨,父女两人在小区里偶然相遇,躲避不及,淋成落汤鸡的父亲说:
把爱情换成了亲情,TA就没什么热情了。聪明的人自会知道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我问可有谁周末早上陪妈妈一块去买菜的,就零星的几个学生举手。我又问白菜多少钱一斤,举手的学生有人说一毛,有人说一块,有人说五块。在一楼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日日打这门前走过,窗外这一排银杏树到底一共几棵。全班没有一个人答对。
这就是语文成绩80分到100的学生的现状。不留心观察生活,肯定是很难学好语文的。
新课标I卷作文试题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很好,但是普通学生要把文章写好得高分还是有些困难的,大多数学生流于表面,宽泛而谈。不是不用心,而是平时两点一线的生活局限了视野,每天都在数理化的题海里翻滚,无论是对传统还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没有涉猎又怎么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东呢?最起码的,你要知道它啊,你要了解它啊。学生困在教室里,这是我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除了生活的广度,高考作文还需要在18岁的年纪里写出深度。这个比拓宽知识面更难。高考很多题目加大了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但是每每只要我准备把课堂的问题设置往深处延伸,哪怕是0.01毫米的移动,课堂顿时鸦雀无声,死寂沉沉。
比如上《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讲背景讲作者;又或者上课文的内容,例如“两篇散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有何异同?”这些都还能正常进行。但是一出这样的问题:“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作了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郁”字。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便没有了下文。问题一难,这课立马就game over,想解决又无法解决,很痛苦。没有深度探索的精神,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难学好。语文尤是。
从试卷中我告诉自己的还是那几句老话,语文课堂要勾连生活,创设情境;要拓宽学生视野,除了放一点文化类或科普类的视频,也没别的了,因为刚说了小地方学生走不出教室,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共16个小时都待在教室里,除了上厕所跟吃饭。除此之外还要想办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来,道阻且长,还是得努力地提升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