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初:教育随想三则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业发展 |
喻旭初: 教育随想三则
一
近日看到一个视频,说当下的中国孩子普遍存在“四无”现象。据说,这是追踪研究了三十万中小学生得出的结论:一是学习无动力,二是对真实世界无兴趣,三是社交无能力,四是觉得生命无意义。作者说,这是一种“空心病”,也是人工智能虚拟时代带来的影响。我认为,这个结论不太科学,至少是不全面、不严密。造成“四无”的原因,除了受当代虚拟世界的影响,还有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其中包括教育的弊端。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春节前看到的一个帖子:“今年‘高考大省’江苏罕见下令高三放25天年假。网络热传,这是因为南通市5名学生接连跳楼,但据说实际跳楼人数更多。”当时,我在帖子下方加了一段话,转发给了十几位教育界友人:“多年来,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中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每年,南通的高考录取率较高,家长们对孩子寄予的希望也越来越高,对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近多名南通高三学生跳楼自杀,引发人们对高考制度的反思。”
得到如下反馈:一位大学老同学说:“值得深思!”另一位大学同学说:“中国高考不改,国家无望!”山西一位语文老师:“悲剧!可怜的花季少年……”本市一位老师说:“放假也解决不了问题。”一位校友呼吁:“救救孩子!”其他多位友人都无回应,沉默,可能感到无话可说,无可奈何。
在这之前,我曾给本市某兄弟学校一位语文老师发了短信,其中说到现在的学生、老师都太累,为什么搞成这样?他回复:“有良知者皆作困兽斗。江南古城、省会城市、博爱之都,一年几十起中小学生跳楼,还像话吗?”联想到几年前,东南大学一位老师曾对我说,几乎每学期都有学生跳楼,且都是好学生,并说这种情况其他高校也有。他为此深感忧虑。
教育搞成这样,还算是教育吗?生命至上。难道分数、上大学比生命更重要?现在看来,死几个学生已触动不了也警醒不了任何人。没有任何领导出来讲话,更见不了报端,大家似乎都麻木了。年复一年,不该逝去的生命就这么永远逝去了,难道就不该冷静反思一下吗?
教育,关键是要把受教育者当成人,让每个受教育者沐浴人性的光辉,感受爱的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一时难以做到,但这是正确的方向。生命高于一切。
二
前不久,看到苏州十中前校长柳袁照写的一篇文章,他竭力主张学校应该日常化。对此,我非常赞同。
眼下,许多学校“特殊”的日子不少:考前誓师日、招生宣传日、隆重校庆日、对外开放日、迎接检查日、领导视察日、合作挂牌日、专家讲座日,等等。每逢这些日子,往往全校动员,不能丝毫懈怠。我决不反对学校搞些必要的活动,问题是不能过度;凡事一过度,就不正常,不正常就收不到预期的好效果。
柳校长提倡学校要“日常化”,天天如此,一贯如此,在日常中前进,在日常中发展。什么是日常?对教师来说,要备好每次课,上好每堂课,批改好每次作业,关爱每一个学生,总结好每学期的工作。对学生来说,要认真听好每堂课,及时完成好每一次作业,上好每天的课间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活动。学校要安静,要自然,要朴素,总之,要日常,能持久。
南师大附中、金陵中学这样的名校、老校,之所以至今被社会认可,不是靠各种“特殊的日子”,不是靠搞徒有形式的活动,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日常化,一切按规律办。胡百良校长、岳燕宁校长都坚持上课,且上得很好,同时经常下去听课,及时跟老师交换意见。老师们都努力上好自己的课。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拿附中语文组来说,不少老师爱读书,爱买书,书卷气很浓。这两所学校在办学理念上,都很开放,很自由,不攀比,不乱为。
要使学校日常化,关键在领导,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官员。要少开空对空的务虚会,少搞评比检查,多下基层,多搞调查,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办法,促进各个学校在日常化中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是教育科学化的要求,也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愿。
三
学习到底为了什么?《论语》开篇便是《学而》。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的“为己”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全是出于内在的兴趣。“为人”就不同了,学习的目的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问。为己,是为了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完善;为人,仅仅是为了获取与生命无关的外在的知识。学以为己,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
可惜,历代统治者出于其政治目的,把孔子正确的教育主张严重歪曲了,学习是为了做顺民、当奴才,所谓“学而优则仕”也是为笼络“仕”者为自己服务。时至今日,大多数家长仍认为,孩子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今后有个好工作,却不知学习的根本任务是为了人自身的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
看来,有两种理念需要纠偏。一是多数家长的“有出息”论。他们要孩子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成为自己的骄傲。这固然有符合常情的一一
近日看到一个视频,说当下的中国孩子普遍存在“四无”现象。据说,这是追踪研究了三十万中小学生得出的结论:一是学习无动力,二是对真实世界无兴趣,三是社交无能力,四是觉得生命无意义。作者说,这是一种“空心病”,也是人工智能虚拟时代带来的影响。我认为,这个结论不太科学,至少是不全面、不严密。造成“四无”的原因,除了受当代虚拟世界的影响,还有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其中包括教育的弊端。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春节前看到的一个帖子:“今年‘高考大省’江苏罕见下令高三放25天年假。网络热传,这是因为南通市5名学生接连跳楼,但据说实际跳楼人数更多。”当时,我在帖子下方加了一段话,转发给了十几位教育界友人:“多年来,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中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每年,南通的高考录取率较高,家长们对孩子寄予的希望也越来越高,对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近多名南通高三学生跳楼自杀,引发人们对高考制度的反思。”
得到如下反馈:一位大学老同学说:“值得深思!”另一位大学同学说:“中国高考不改,国家无望!”山西一位语文老师:“悲剧!可怜的花季少年……”本市一位老师说:“放假也解决不了问题。”一位校友呼吁:“救救孩子!”其他多位友人都无回应,沉默,可能感到无话可说,无可奈何。
在这之前,我曾给本市某兄弟学校一位语文老师发了短信,其中说到现在的学生、老师都太累,为什么搞成这样?他回复:“有良知者皆作困兽斗。江南古城、省会城市、博爱之都,一年几十起中小学生跳楼,还像话吗?”联想到几年前,东南大学一位老师曾对我说,几乎每学期都有学生跳楼,且都是好学生,并说这种情况其他高校也有。他为此深感忧虑。
教育搞成这样,还算是教育吗?生命至上。难道分数、上大学比生命更重要?现在看来,死几个学生已触动不了也警醒不了任何人。没有任何领导出来讲话,更见不了报端,大家似乎都麻木了。年复一年,不该逝去的生命就这么永远逝去了,难道就不该冷静反思一下吗?
教育,关键是要把受教育者当成人,让每个受教育者沐浴人性的光辉,感受爱的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一时难以做到,但这是正确的方向。生命高于一切。
二
前不久,看到苏州十中前校长柳袁照写的一篇文章,他竭力主张学校应该日常化。对此,我非常赞同。
眼下,许多学校“特殊”的日子不少:考前誓师日、招生宣传日、隆重校庆日、对外开放日、迎接检查日、领导视察日、合作挂牌日、专家讲座日,等等。每逢这些日子,往往全校动员,不能丝毫懈怠。我决不反对学校搞些必要的活动,问题是不能过度;凡事一过度,就不正常,不正常就收不到预期的好效果。
柳校长提倡学校要“日常化”,天天如此,一贯如此,在日常中前进,在日常中发展。什么是日常?对教师来说,要备好每次课,上好每堂课,批改好每次作业,关爱每一个学生,总结好每学期的工作。对学生来说,要认真听好每堂课,及时完成好每一次作业,上好每天的课间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活动。学校要安静,要自然,要朴素,总之,要日常,能持久。
南师大附中、金陵中学这样的名校、老校,之所以至今被社会认可,不是靠各种“特殊的日子”,不是靠搞徒有形式的活动,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日常化,一切按规律办。胡百良校长、岳燕宁校长都坚持上课,且上得很好,同时经常下去听课,及时跟老师交换意见。老师们都努力上好自己的课。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拿附中语文组来说,不少老师爱读书,爱买书,书卷气很浓。这两所学校在办学理念上,都很开放,很自由,不攀比,不乱为。
要使学校日常化,关键在领导,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官员。要少开空对空的务虚会,少搞评比检查,多下基层,多搞调查,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办法,促进各个学校在日常化中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是教育科学化的要求,也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愿。
三
学习到底为了什么?《论语》开篇便是《学而》。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的“为己”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全是出于内在的兴趣。“为人”就不同了,学习的目的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问。为己,是为了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完善;为人,仅仅是为了获取与生命无关的外在的知识。学以为己,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
可惜,历代统治者出于其政治目的,把孔子正确的教育主张严重歪曲了,学习是为了做顺民、当奴才,所谓“学而优则仕”也是为笼络“仕”者为自己服务。时至今日,大多数家长仍认为,孩子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今后有个好工作,却不知学习的根本任务是为了人自身的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
看来,有两种理念需要纠偏。一是多数家长的“有出息”论。他们要孩子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成为自己的骄傲。这固然有符合常情的一面,但却不切实际。能出人头地的毕竟是极少数,普普通通才是主流。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使生命有尊严。二是许多学者的“自私”论。在他们看来,为己就是自私,就是个人主义。这是没有弄懂“为己”真正含意的非理性偏见。从广义上说,“为己”适用于所有的人。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努力做个有道德的、心地纯真的人,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
当下,老师们,尤其是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常对学生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以示自己有追求、有境界。在这个位子上说点这种话也可理解,但务必在心中问问自己:“我能做到吗?我有独立人格吗?”自己做不到,就别对他人提要求,至少要慎言。多关注每个学生生命的质量,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
2024年5月28日-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