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握新课标关键内容,破解教学实施难题——郑桂华教授访谈录(一)

(2024-05-31 09:00:23)
分类: 高中语文新课改

 把握新课标关键内容,破解教学实施难题——郑桂华教授访谈录(一)

原创 夏侯畀春 郑桂华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24-04-25 19:01 山西

把握新课标关键内容,破解教学实施难题

——郑桂华教授访谈录(一) 


夏侯畀春1 郑桂华2


(1.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 200120;2.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摘 要:新颁布的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幅度大,新概念、新教学主张多。如何准确理解和实施,对许多教师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应从根本上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意图,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等关键概念入手,理清诸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理解前后语文课程的继承关系,破除面对新课程标准的繁难感,还要从自己相对熟悉的内容做起,再向其他内容延伸,尽快缩短对新课程的适应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jib4So7yuWiaEtEsMQ8oyLNjKFkmiblGZ1PeOAjckanUMVRBR0ttJugT0qHKwVibW9FVQRlby0aLCkWfxrBVJZ7o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xpic

郑桂华教授






夏侯畀春:



新课程标准中有不少新概念、新主张,比如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教—学—评’一致”等,让人眼花缭乱。如何理清它们的头绪,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点呢?




郑桂华:


高中和义务教育这两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力度的确很大,里面出现的不少新概念就是一个显著的标志。一种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往往离不开新概念、新理论,理解新课程也就离不开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具体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除核心概念外,还有不少重要概念,比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梳理与探究、积累与建构、选择性必修、跨媒介阅读、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大概有二十多个。与这些概念相关,还有不少新的教学主张和实施要求,比如“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教—学—评’一致”等。这么多新概念、新提法集中出现,一线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消化、准确把握,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的确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会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路径策略也很多,但首先要从根子上把握课程发展趋势,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意图,这样才可能抓住关键、纲举目张。千万不要抽象地、单纯地去抠那些概念,也不要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地去记它们的定义,否则很容易迷失在表面信息的海洋中。

一般来说,课程改革有两个基本动力,一个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一个是要解决以往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新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既要积极应对社会生活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也要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育的老问题。而新老问题往往又互相纠缠,形成加倍效应,这是新课程标准修订要攻克的主要障碍。

先说社会生活变化带来的新问题。20世纪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对语文课程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超载,让以掌握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模式越来越难以应付;二是信息获取方式的革命,让主要从教材和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的学习变得不再重要;三是人们面对的生活内容更复杂、节奏更快、不确定性更强,先通过学校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再参与社会建设的成才模式也被打破。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发展,比掌握系统知识更加重要。而核心素养理念便是抓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有限的学科学习应对无限的社会生活,以当下的学习引领未来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修订重点考虑的两个老问题,即学习的碎片化和抽象化。这两个难题长期制约我国语文教育,自有其深层原因。通过不断细分和逐步抽象来掌握事物的规律是人类引以为傲的认知方式,也是有效的知识传播方式。西方近现代学制的分学科设课程、按知识点规划课程、按课时组织教学,便是这种认知方式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它便于教学组织,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这里指针对知识点、技能点教学的效率),但对语文学习这种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也容易产生副作用。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语文教学中的碎片化、抽象化问题便开始被大家重视起来。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即提出“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等要求[1]。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板块[2]。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将语文课程性质明确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这些努力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整体性的课程内容支撑,比如“综合性学习”,往往局限于少量的课外活动,难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产生整体影响。

对课程设计来说,既要维持现代学制中的分科设课、分时教学的基本架构,又要有效减少碎片化和抽象化偏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课程标准的构想是用语文学习任务群规划所有课程内容,希望用“学习任务”意识增强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目的性,从而部分地矫正语文学习的抽象化问题。用“任务群”理念引导学习内容和活动之间的关联,就有希望部分地矫正语文学习的碎片化问题。

将核心素养培育和学习任务群的意图落到实处,还要有相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作为保障,这便是两版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语文实践活动”。核心素养总领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结构课程内容,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途径,三个方面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如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中的新概念虽然数量不少,但居于核心地位的其实只有三个,即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一级概念”,而其他概念都是解释一级概念或服务于一级概念的,比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都是对核心素养内涵的解释,“综合性”“实践性”属于学习任务群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梳理与探究”“积累与建构”都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形态,“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一致”都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需要。因此,从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意图出发,抓住其中的关键概念,以此理清新课程标准的主线,就比较容易理清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本文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4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