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课、思考、成长

(2023-09-06 06:40:12)
分类: 专业发展

观课、思考、成长  

   ——观两节省青教赛第一名《湖心亭看雪》教学有感

                                                                       王丹蕾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MlX8Lll9Jiasa0U38meaG0sTZ1InnhOrI1J9WqGv6rKsdheFPrR2X7ibxia8LesyqGLvB7h2FH6KQzSBTZjvYJEQ/640?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8月,在假期中学习了两堂《湖心亭看雪》的上课视频,是两个省份的青教赛的一等奖第一名的课,其高质量毋庸置疑。边听课我边记下了详实的听课笔记,同时也有所思有所感,简单地把之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既作为内化,同时也作为自己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份指引。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vibvEI0gmBXsVmFTO0oibyI3eu0c1eckAEMgKtf6IY0k8CicbicvWSv10aG83icrZuBXl13Okz9iblsFaaE3DUce7ZQ/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第一,面对经典课文的教学,不惧挑战、守正创新的态度很重要。 

     平时,我们在上公开课、赛课时,如果能够自己选择上课篇目,我发现自己仍然偏向于选择经典篇目。卡尔维诺曾说过:“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那么,以此类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典课文也许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上.....”而不是“我正在上.....”的文章。经典课文确实给人时读时新之感,有挖掘不完的阅读价值。但是摆在老师们眼前的难题是这些名篇有太多名师都深入钻研过,且都有过代表课例。而我们要跳出名师的解读和精心设计,这并不容易。而这次赛课,两位老师都默契地选择了张岱《湖心亭看雪》这样的经典课文教学,着实勇气可嘉。特别给我带来思考的是:两位老师都并没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盲目推新,即为新而新,而是始终紧扣着这篇文章的核心语文学习价值——文、言融合,引导学生赏雪后西湖之景,读作者跨越时光的痴心。教学内容的选择准确而适宜,突出了“这一篇”的核心语文学习价值。那么,两位老师的匠心更多的是花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上。一位老师以“换题解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反复穿行,咬文嚼字,走进张岱之“痴”心;一位老师以“‘天与云与山与水与______’ 可以补写上什么”为主问题举重若轻地拎起了整个文本的教学。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精巧而环环相扣,学生活动新颖且紧贴着文本,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具有浓浓的语文味。这让我感叹到:“语文教师无论面对的是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还是一些“新课文”,我们可以在“怎么教”上思考着如何推陈出新,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更要守住语文的“根”,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在守正创新中上出自己的风格。

      第二,一堂好课的诞生有诸多因素,而教师拥有细致而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力一定是其前提。

      听两节课的过程中,我对两位老师的文本解读功夫印象极为深刻。一位老师以复旦大学章培炎教授的“孤独”之思导入,用“换题解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每一次换词,都要用文本细节来印证,真正做到了以文本为凭借进行探究,最后把“独”和“忆”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在拓展环节,更是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痴”一“闲”之间,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而另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抓住文本细节,适当地补充背景,引导学生用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去更深入地解读张岱,读到了那个30岁孤傲的名士张岱,还读到了那个50岁时孤独的隐士张岱。时间之河两端的张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学生对于“痴心”的解读有了张力,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而两位老师这样的课堂呈现无疑都源于教师的真读、细读、深读。这让我想到荣维东教授在《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中写到的:“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关系课堂对话的效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关系着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精神发育的进度。”两节课呈现出来的“效度”“高度”“程度”“进度”,离不开两位优秀的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的深度。这让我再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好课就如一栋建筑,而教师的文本解读就是建筑的基底,没有扎实的奠基,课堂就算不断添砖加瓦,也总是会摇摇晃晃,甚至随时有崩塌的危险。

       第三,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光是自己读得深是不够的,还要设计适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赛课场上,语文老师面对的不仅是文本,更有学生。对于文本,我们读得深刻、读得细致是基本功,是备课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也只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读”唤醒学生的“读”,引导学生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文本意义。那么,反观这这两节课,它们都有着非常丰富而巧妙的学生活动设计,比如说“填写看雪攻略”“通过演读体会作者心境”等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时地在给予学生学习支架,让学生有“抓手”,有话可讲,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虽然是“无生课堂”,但是作为听课者的我,依旧可以感受到上课者“假设的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是成长的状态。

      第四,此时“无生”即“有生”。

     这一点,我感触非常深。这两届的“青教赛”都是以“无生教学”的形式进行,这跟诸多现实因素息息相关。平心而论,“无生教学”和“有生教学”对于赛课的老师而言各有挑战。“无生”教学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文本解读以及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基本功也能展现无疑,并且上课老师还要在课堂上“自演自唱”,在课堂上既扮演“师”也要预想“生”,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有生教学”除了要考察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还要考察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引导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是否有“共生教学”的智慧。很多老师会认为,相比之下“无生教学”还是要比“有生教学”要简单一些,毕竟课堂上没有那么多“未知”的因素,甚至是教师想怎么上就怎么上。但是在我看来,“无生教学”还多了一份困难,即教师如何在“无生课堂”中依旧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达到此时“无生”即“有生”的课堂效果。这也决定了在“无生课堂上”,教师个人绝不能一味地炫技,更不能任性地想当然,而是眼前虽“无生”, 但是心中却“有生”!在学习这两堂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关注着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也在思考着在真实的课堂上,若是老师这样设计问题或者学生活动,学生能否回答的出来呢?或者能否像教师表现的那样回答呢?如果有学生在,课堂的走向和呈现真的会是这样吗?很让我值得学习的是,两位老师的课堂都给我了我一种学生在场的感受,都让我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着。我想,“无生课堂”最不应该出现的局面便是真的成为了教师的自演自唱,一切环节的推进都不是基于学情,而完全是为了服务于教师的“教”,为了便于教师展现出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积淀等等。那么,这样的“无生教学”就算教学设计多么精美无暇,教师的个人素养多么扎实出彩,其实价值都不太大,也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甚至可以说,一堂真正的好课之精彩,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在教师的“教”的行为下学生的“学”。这么一想,一堂“无生教学”的好课真的不容易,一切都在教师心中,一切看似无影无形,却又潜移默化,甚至要达到此时“无生”胜“有生”的境界。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感叹着两位上课老师的优秀和不容易。我也想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很多次我有机会外出学习或者分享时,总会有知道我有参与赛课经历的青年教师找到我。他们会非常虔诚地询问我如何才能有机会参与各种级别的赛课,如何才能有这样的“亮相机会”。其实,这样的一堂赛课只是一个教师成长的缩影,背后还有无数节课的钻研摸索,而这样一堂“成名课”的后面也还有无数课的磨砺在等待着赛课者。那么,若有机会参与赛课,那我们就成为一名不留遗憾的赛课者,抓住机会展示自我、成长自我,同时也清醒地认识自我;若是没有这样的机会,那我们就踏踏实实地当一个用心的上课者,打磨那一节节常规课,争取用语文的方式一天天实现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我们要相信成长绝不仅仅只有赛课这样一个舞台。

     暑假将过,很感激有这样一段学习的经历,也想小小表扬一下这个坚持用文字进行反刍的自己(虽然还是有些偷懒的)。更重要的是,一节节语文课的实践机会就在前方,带着这份学习的思考,把“思”和“做”结合在一起,继续前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