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任务,要立足“学”而设计——从朱平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起

分类: 专业发展 |
语文活动任务,要立足“学”而设计
——从朱平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起
赵卫国
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摘
关键词:活动任务;情境意识;文本要素;审美品位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已经走入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关涉学生,更需要教师不断自觉提高专业素养。语文课堂研习任务也应该是在一定情境中通过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完成的“任务”。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体现李白飘逸浪漫风格的一首经典之作。朱平老师的这节课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整堂课的展现和设计是有深度和厚度的,教师恰当的点拨,适时的衔接,体现教者深厚的驾驭课堂的功底,反映教者深谙新课程的理念。现对本节课作如下评析:
一、活动任务设计要凸显情境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强调“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活动任务设计要凸显情境意识。语文教学要由设计教师的“教”转为设计学生的“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语文课堂需要把学生带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获取真实的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任务,使学生产生兴趣、情感、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融入到学生的心灵。这堂课吸取南通教学模式“限时讲授、小组合作、勇于展示”的精华,并将其与淮安的“融学课堂”5G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到一起,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给学生任务,给学生交流,给学生展示。课堂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者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高度。请看朱平老师课堂活动任务设计:
师:同学们,2022年2月9日,《绍兴日报》有一篇文章,题为《天姥山:云霓海日或可睹》专题介绍天姥山的情况。
说到天姥山,就不能不说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经典的文章,因此天姥山也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精神圣地。近日,天姥山景区面向全国中学生开展“重走诗路,研学天姥”的活动,希望大家能够用声音、用文字、用诗情、用画意为天姥山代言。根据组委会的要求,我们共同制定了本节课研学的任务,(PPT展现研学任务)
生:(齐读)根据李白梦游天姥的路线,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梦境画面,设计一份精美的手绘地图。精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设计朗诵脚本,展示本组的朗诵活动。根据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解读,展开评论,写作一则精短的文学短评。
【点评】
教者精心选取《绍兴日报》中《天姥山:云霓海日或可睹》的报道,引入课堂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从声音、文字、诗情、画意四方面为天姥山代言。此情境下开展的研学活动主要着眼于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动探究的兴趣。研学任务设计新颖、巧妙、贴切,表达传统古诗文对今天的生活影响,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情境设计给学生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不仅仅来自于课本,也有生活这眼不断涌出的源泉。研学活动中,设计一份梦境地图、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写作一则文学短评等系列任务,也是紧紧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整堂课围绕赏析与朗读设计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课堂设置的三个任务符合新课程情境设置下的任务驱动,任务设计切合教学内容,分别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等方面素养。无论是情境任务的设计,还是诗歌学习的吟诵,以及结合单元要求“文学短评”的撰写,都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学生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参与度高,学生有充分自主的展示空间和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RdqXZMCI65n9CicnE87rL55ROuUdNuH8YorCJX0lCMBmKXgeyiclZia4cEMeOuV05gQfmAxTZzms7DICBarprhMe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二、课堂活动呈现要立足文本要素
文本是进行熏陶学生人文精神和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材料。新课程背景下,不论何种形式的活动任务,最终的课堂呈现都要立足文本要素。潜心细读文本,解读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高度敏感。文本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解读,都是落实语文要素的着力点。
教师对文本有深层次的认识,对教材有更加精准到位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以落实语文要素为抓手,将语文要素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的文本的解读和呈现,也要立足文本特质,符合文本特点,从文本中提取语文要素,完成相关任务。本堂课,师生紧扣文本,让古诗文教学植根文本世界,发挥文本的作用,有效开展师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这种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标志的形式来开展面向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不仅对于古诗文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对整个的语文教学也至关重要。朱平老师大胆的课堂设计中紧紧抓住文本的缰绳。
师:那么,李白的梦游天姥山中的梦境究竟是怎样呢的?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我们就做一个探索者,根据文章内容循文觅路,手绘梦境来探寻李白诗篇当中的梦境。根据李白梦游天姥的路线,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梦境当中的画面,设计一份手绘地图。要求立足文本,提炼相关要素。请哪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
生:(第一组同学主动上台,展示手绘图并讲解)月影静水图(特点:清幽、恬静、秀美,心境:迫不及待、好奇向往),半梯见月图(特点:阔大,心境:愉悦、喜爱),青云扉开图(特点:沉闷、震撼,心境:压迫感、赞美),鸾瑟仙境图(特点:热闹梦幻,心境:沉醉、追求)。
生:(第六组同学主动上台,展示手绘图并讲解)月夜剡溪图(特点:幽静凄清,心境:轻松愉悦),身登云梯图(特点:神异壮观,心境:乐而忘返),山峦晚景图(特点:迷离阴森,心境:心悸害怕),洞天仙府图(特点:辉煌壮丽,心境:激动兴奋)。
师:这组同学设计的手绘地图将李白梦境中整个的游览顺序展现出来,确实不错,还有哪个组上台挑战?
生:(另一组同学主动上台,展示手绘图并讲解相关内容)吴越幽景图(特点:清幽恬静,心境:轻松愉悦),登山壮景图(特点:幽幻壮阔,心境:惊奇震撼),夜间奇景图(特点:奇特震撼,心境:惊险恐怖),仙界胜景图(特点:神圣壮美,心境:沉醉向往)
师:同学们刚才的手绘地图都能够生动的再现李白的梦游之旅。我呢也特别喜欢第三幅图,富有创意,将李白诗歌由现实到梦境转换的特点体现出来。尤其是在画面概括的时候,幽景,壮景,奇景还有最后的胜景,我觉得都很有个性。请大家再给他们一点掌声!
生:(鼓掌)
师:刚才的同学都能根据时间、地点顺序设计的手绘地图再现梦境奇绝的美景,展现李白的心路历程。那么,由全篇的结构再到梦境当中的这个层次,我们发现大诗人李白写诗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点评】
任务一的手绘地图的方式,形式新颖,巧妙解决了学生对文章脉络的理解。课前学生就带着学习任务参与设计手绘地图,也让课堂更有创意、更加灵动。研学任务开始,就通过展示学生课前小组合作,精心设计梦境画面的手绘地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者让学生根据诗人李白梦游天姥的路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梦境画面,设计一份精美的手绘地图。同时,让学生立足文本,提炼相关要素,要求梦境路线清晰、呈现景物特点、展现诗人心境。“循文觅路,手绘梦境”环节,让学生对天姥山的美景和作者登山的心情有了直观而多角度的理解,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提炼和表达能力。
从教者的设计来看,教者别具匠心,要求学生始终抓住文本解读的缰绳,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要素,完成概述画面、景物特点、诗人心境等具体任务,达成了“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这一目标。从学生的解读来看,学生的设计的手绘地图富有创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手绘地图中的文字说明别具特色,既立足文本基本要素,也体现鲜明个性色彩。从学生的课堂呈现来看,学生概括出吴越幽景图、登山壮景图、夜间奇景图、仙界胜景图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