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痛打“大单元”的落水狗?
(2023-08-27 10:02:44)分类: 高中语文新课改 |
为什么要痛打“大单元”的落水狗?
原创
8月16日,温儒敏在“人教版”研讨会发言,谈及大单元、群文阅读、核心素养等,被一些老师视为“拨乱反正、守本清源”。
“大单元、大任务、大概念”,呱呱降临人世间时,那可是含着通灵宝玉的。
它血统高贵,气质迷人,让多少人相见恨晚,有幸遇见“大单元”,从此教学“大转身”,好像前面几年几十年都瞎掰白混了。
如果一线教师对大概念大单元有那么多的抵触与不解,还怎么搞大单元?不搞大单元,很多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一搞大单元,我们反而手足无措了。
看过很多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与课,总体感觉是:架子老大,新意与干货不多;调门不低,落地轻飘。
倒是弊端让让人警惕:宏大的大单元浪潮下,独立的文本解读与单篇的课文分析被极大忽视。就目前教学实践看,文本的地位旁落是不争事实。
解决语文教学的“散、浅、低”问题,路子绝非大单元一条。
当然,名师观点不是“令箭”,也不是“救命稻草”。事实上,多数语文老师们只当“大单元”是专家的自嗨,他们不玩“大单元”,照样教书,应对中考高考,照样育人,提升学生素养。
这一年了,推送了近十篇有关“大单元”“大概念”的文章。哪怕大家看得厌倦了,我们仍在继续。
看到“大单元”落水,为什么我们还要堵在岸边,摁住它继续痛打?
一味鼓吹“大单元”在逐渐变质为“教学霸凌”。很多老师说,公开课、研讨课、考核课甚至常规课,不搞大单元,不用群文教学,就上不了台面,就是上个世纪的古董。专家听课评课,动不动把实施大单元教学和落实核心素养、贯彻新课标等同,“大单元”“大概念”俨然成了最大甚至唯一的衡量标尺。大力宣扬“大单元”的背后基本有“利益驱动”。人在俗世,难免有功利目的。教有余力的老师,研究大单元,为职称,为晋级,完全可以理解,那只是个人行为,有益无益不说,至少没有公害。
真正有学科情怀的教师,每天认真备课上课、辅导谈心,没有时间写论文、做课题、出专著,虽然啥也评不上,但却不忍作践语文,他们才是学科生命价值的最有力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