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佳节及作文讲座

(2023-04-20 08:05:40)
分类: 文学文化

中国传统佳节及作文讲座

姓名                 

.中国传统佳节概说

(一) 八大传统佳节的概说

1.元宵——(正月15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清明——(四月456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忌火,寒食,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纪念介子推、足下)

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端午——(五月初5

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划龙船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 []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中秋——(八月15

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以及赏月的习俗,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重阳——(九月初9

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腊八——(腊月初8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祭祀祖先。

 

 

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7. 除夕——(旧年最后一天)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8.春节——(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

古称春节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大传统佳节的类别

A.庆贺祝愿类 ——                                        B.祭祀纪念类 ——

(三)大传统佳节的象征

A.庆贺祝愿类 ——                                         B.祭祀纪念类 ——

.中国传统佳节作文讲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 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热捧;1111日“双十一”,5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态度,阐述你看法。

(一)中国传统佳节作文的审题

如何审题——细读材料、提取要点

 

(二)中国传统佳节作文的立意

1.如何立意 ——条件原因法、结果意义法

                                                                                                       

2.立意示例——条件原因法、结果意义法

A.条件原因法——为什么会这样的?

B.结果意义法——有什么结果意义?

(三)上述材料可提炼出哪些观点?请在下面横线上列举出来(不少于3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