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篇《六国论》的比较阅读

(2023-04-18 09:17:40)
分类: 高中语文新课改

四篇《六国论》的比较阅读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四篇同题作文,分别出自北宋“三苏”和清代李桢之手,题目是“六国论”。苏洵的《六国论》大家比较熟悉,这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还是要求背诵的,可能很多人至今还能脱口背出几句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认为六国兵败于秦,是因为其中一部分国家慑于秦国的威势而割地求和,另有部分国家没有坚持对秦用兵,加上不懂得互相支援,抱团抗秦,最终被强秦各个击破。苏辙的《六国论》所持观点与乃父差不多,他认为六国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没有利用好韩魏两国作为抗秦的先锋和屏障作用,不懂得互相协助,最终“背盟败约,自相屠灭”。总之,苏洵和苏辙都认为六国必须联合起来,反对妥协,共同抗秦,才有望保存下来。苏洵是有所指而发,借古喻今,批评北宋政权软弱绥靖的对外政策,“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暴秦的侵略本性是不会变的。苏辙则更多是书生之见,比较空洞疏阔,没有什么说服力。事实上,六国也是各怀鬼胎,互相防范,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利害,不可能结成坚定的同盟。苏洵苏辙父子俩的见解都是不切合当时的实际的,他们的主张也是基本上不可行的。比较有意思的是另外两篇《六国论》。苏轼可能也看出了老爸和老弟的论述迂阔疏诞,平庸乏味,故一改常态,标新立异,思路清奇,新人耳目。他的《六国论》不是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反而是分析“六国久存,秦之速亡”的原因。自战国以来,六国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时间,而秦王朝吞并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却历二世而亡,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帝国。这是什么原因呢?苏轼的脑回路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他说,哪个国家都有坏人,哪个地方都有恶人,这些人通常都有着某方面突出的才能,或者机智狡诈(脑子特别活),或者勇力过人(胆子特别大),或者能言善辩(嘴巴特别能讲),他们是不甘久居人下的,总想着成为人上人,至少也要到城里去拱大白菜。这些人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法律是管不住他们的,但想要斩尽除绝又是不可能的。所以,历朝历代想尽各种办法把他们挑选出来,分门别类,恰当处置,使他们各安其分:“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大家看清楚没有,科举的实质是什么?这就是唐太宗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我们经常说,秦朝亡于暴政,但要说到暴虐,六国之君不遑多让,而六国能久存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曰:养士。战国时代,养士之风盛行。“士”就是上面说到的那些有能力而不安分的人,通过国家、政府机构、有关组织、各种名目繁多的准官方协会和联合会来把他们供奉和圈养起来,给予他们相当的待遇,这就让社会少了很多麻烦。而秦王朝建立以后,以为用严苛的法律就可以管住这些人,于是就把他们赶回山林田野,最终让他们成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之流。想想苏轼的话也不是全无道理,那些“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的人到哪里去了?原来都被圈养起来了,或者奔走在争取被圈养的路上。其实,我觉得四篇同题作文里,李桢的《六国论》写得最好。他认为,战国时期,六国中谁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情:“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指望它们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它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早死早升天,没有必要同情六国。春秋以来,兵连祸结,生民涂炭,连上天都看不下去。李桢说,上天要灭六国,所以假秦之手;上天要灭秦,所以让它变得疯狂——极端暴虐。这一切都是上天在惩罚人间罪恶,也是秦和六国之残暴政权的必然下场。那么,六国有没有办法保存下来呢?有的。秦国有没有办法保存下来呢?也有的。什么办法呢?李桢说,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里早就说过了,可惜他们不听。没想到,这个清朝同治年间的知识分子开出的救世良方居然还是2000多年前的孔孟之道,看来这个老大帝国确实走到了穷途末路。这就是内循环的结果。也就这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