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教写作而教阅读——听陈宝贵老师的《爱的教育.扫烟囱的人》

(2022-10-30 11:01:30)
分类: 专业发展

为教写作而教阅读

  ——听陈宝贵老师的《爱的教育.扫烟囱的人》 

            河北吕寨中学 苗雅欣

   去听陈老师的课,我异常兴奋。那种心情就像是三岁小孩子得到了一排哇哈哈一般,着急地冲到屋外,向周围的人大声地宣告:“我拥有了快乐!”正如《烟囱扫除人》里的小男孩破涕为笑后欢喜的样子一般!

   《爱的教育》,名字真好。只有教育,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就是一潭死水,他们是水里那一条条毫无生机的鱼儿。鱼儿的天性本应该是活泼好动,伴随着波浪,到处漫游,不断寻找,发掘宝藏。这条鱼儿最终也会畅游于大海之中,在珊瑚的陪衬下,在同伴的陪伴下,在阳光的陪护下,完成自己的一次次蜕变。所以教育需要爱,需要情感。

   这本讲述“爱的教育”的小故事,真真实实地将爱洒到了世界的每个细小的角落。陈老师在课堂上也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烟囱扫除人》里散落的爱与遗失的美。

   小男孩的哭泣吸引了女孩们的注意,了解到原因后,女孩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件美的事情,一件有爱的事情。陈老师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一直在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只有事件美,那这篇文章也太平常了。街路角里脸孔墨黑的扫除人一手靠着了壁,一手托着头,因丢了钱在那里抽泣;因“万圣节”而欢喜高兴回去的女学生们和老师都参与了捐助。一团团美丽的衣服、摇动的帽羽、发丝带、鬈毛将瘦小可怜的男孩包围住,那样子真是好看!就像是荒园中猝然生出几朵亮丽的鹅黄、微紫、鲜红,让人挪不开眼睛。

   陈老师让学生细细地体会了荒园中的美,寻找里面的亮光。小男孩被包围的画面中,女孩子们不仅打扮的漂亮,而且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更是体现了心灵美,这不正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亲人、朋友、他人的关爱吗?陈老师不仅是在进行简单的作文指导,更是要打开学生们的心灵宝盒,往里面不断地灌输那皎洁的月光。

   当女学生们散去后,扫除人不在哭泣,欢喜地擦着眼泪。这种心情的转换,也从侧面体现了人世间的美好,课堂上的学生确实深有体会。

  扫除人的手里装满了钱,上衣的纽孔里、衣袋里、帽子里都装满了花,还有许多花散布在他的脚边。原来,他已经被爱包围了;原来,爱的魔法的威力如此之大。

  与其说本节是一堂作文指导课,不如说它更是打开学生心灵,发掘学生内心感触的源泉池。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纷纷谈论着自己的相关经历,这就是“导”,就是由读到写,这“导”通过文章内容进行心灵的唤醒,生活的回忆,从而进行有效写作。让学生把早已丢弃的那些个事情捡起,或是认为不过是普通的小事发现它的意义和意思。其实往往正是那些个小事,才能折射出无法言语的爱,才能将爱的种子播种人间,由一片片绿叶传递到世间每个角落。陈老师的课,让我见证了由读导向写,“为了写作而教阅读”的过程。

   课后陈老师与我们交谈近期的指导体会,并提出培养学生“强大写作能力”的思考、方法和路径。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写作应该是活的,活的大脑,活的思维,活的文字,才能组成一篇篇既真实又真情的文章。

   他反复强调:写作应该是基于事实,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写作方向,这个思想也始终贯穿于他的著作中。如果不按真实的方向进行叙述,终有一天,学生们会厌烦写作,甚至达到憎恶的程度。我想,身为教书人,其中的原因我们应该明了。

   “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表达,而不是像一个机器一般,一说到写作,脑海第一时间蹦出某本作文指导书的万能开头和结尾,再加上常用的中间三段,组合成一篇看似完美实则毫无生机的文章。这充其量只能叫完成任务,不是真正意义的写作。

  所以陈老师围绕以上现象发表了一些观点,其中“能写才能读复杂的书”和“六大绳索”让我印象深刻。

   细细想来,读和写相辅相成,两者互相促进。只读,不实践,就是文学界的“耍流氓”,只有美丽的花招,没有真实的内容;只写,不阅读,就是文学界的“摆架子”,空有花拳绣腿,毫无力量可言。读和写应是相携统一,大放光彩。陈老师的课堂是以读促教的形式,在读中写,让学生先感受文章的魅力,认识到文字这个跳动的音符是如何谱写出一篇篇感人至深并流传至今的美文。当学生能走进文字的世界时,他们才能将这些音符弹奏于自己的笔尖,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乐谱。

   但在此之前我们还需扔掉缠绕在学生们身上的绳索。非自住之绳索、技巧传授之绳索、字数规定之绳索、科学化之绳索、快速化之绳索......绳索越多,学生们越动弹不得,被束缚的久了,他们自然也就疲了,乏了,即使日后用剪刀将这些绳索一一剪开,他们早就麻了,困了,无任何感知。最终的结果就是出自他们手中的文章像是电子厂的产品一样整齐划一,出奇地相似但又“过检”了。

   我们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最终是要他们感受生活,发现美好,写有意义、有意思的内容,这应是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那些经历于他们而言,可能是稍纵即逝,不留痕迹,但作为师者,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让那些逝去的痕迹慢慢显现,焕出色彩,变成学生们笔下的乐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