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教师的三条河流
(2022-10-16 22:24:51)分类: 专业发展 |
一个语文教师的三条河流
(本文节选自袁爱国《境界语文:相见即遇见》)
我的家乡在里下河,主要包括高邮、宝应、兴化三个地区。这里河网交织,绿野平畴,一望无际。1985 年我入高邮师范学校读书,1988 年回宝应做了教师,从小学、高中教到初中,一直教语文这门学科。高邮出了个著名作家汪曾祺,80年代正是他红火的年代,我和许多同学很喜欢读他的小说。后来,我参加本科自学考试,毕业论文为《试论汪曾祺小说人物的塑造特点》,论文答辩成绩为优秀。汪曾祺有一篇小说叫《异秉》,各行各业都有出色的人才,他们各有禀赋。刚刚工作不久,我听了满头白发的于永正老师上的作文课,妙趣横生;又听了上海特级教师万永富老师的 《少年闰土》,青年才俊孙双金的 《可爱的草塘》,他们的课堂洋溢着才情与智慧。我常常想,这些老师的“异秉”如何得来的呢?
我学习与工作的很多时光,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无论是在高邮读书,还是回宝应教书,夜间常常听见轮船汽笛的声音,万籁俱寂的时候,一声长鸣浑厚而久远,让人久久不能入眠。一个地方待久了,往往会产生定势,换一个地方兴许会多一些见识,长一番阅历。2013年夏天的末尾,我南下温州,工作之余徜徉于楠溪江畔,江水清澈见底,水底铺满了鹅卵石,偶尔能见到几条溪鱼自在游弋,两岸树木葱郁,远山叠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近来移居南京,闲时常到江边走走,江面辽阔,岸边芦荻摇曳,对岸高楼林立,尽显现代都市的繁华。偶有卸载的巨轮轻松地驶向远方,是为了回归港湾,也是为了下一次满载出发。大运河、楠溪江、长江,一个人的三条河流。每一条河流,都会有此岸对于彼岸的憧憬,跨越每一条河流,有艰辛酸涩,也有抵达后的欣喜;每一条河流,有顺流而下的畅通快捷,也有逆流而上的艰难险阻。行进在每一条河流,如楠溪江般平静旖旎,可以乘一叶竹筏,任意东西,从流飘荡;如运河般绵长深远,可以结队而行,不会寂寞,还有领航的船只,不会迷失方向;如长江般浩瀚流急,不同吨位的船舶有着不同的航道,是巨轮,在江心直下,是小舟,在江畔轻摇,各有快意。每一条河流的水质,与她的源头、流经地以及河床相关。长江、运河的水夹杂着泥沙,有些浑浊,但充沛丰盈,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楠溪江的中上游江水皆清澈缥碧,到了下游与瓯江交汇,不复清冽。
一个人的三条河,影射的是地理位置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状态的更新。作家阎连科对于“一个作家的三条河”如此理解:一是他自然生命的河流,二是他作品存世生命的河流,三是他作品中虚设的内部生命的河流。在他看来,生命与时间是一体的,生命的自然时间派生出作品的存世时间;作品中的虚设时间获得生命后反作用于作品的生命;而作品的生命,可以让一个作家在年迈之后,面对夕阳,站立高处,喃喃自语:“生命于我,剩下的时间就是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
试着猜想,对于一个有作为的语文教师而言,三条河流可以这样理解:一是他自然的生命河流;二是他职业生涯的河流,他的作品就是学生,即给了学生什么;三是他的作品问世以后,自己还剩下什么。记得刚刚工作不久,一位极其认真的老语文教师要退休了,老人家来办公室处理自己的办公用品,将几十本书写工整、内容翔实的备课笔记一起打包当作废纸卖给了收垃圾的人。另外,把几套订阅的语文教学刊物赠送给我。在他看来,这些杂志也许对一个青年教师还有些启发,那些旧教案只能进废品收购站。当时,我也在想,几十年以后,我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作者:袁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