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三看”

(2022-05-09 00:19:24)
分类: 文学文化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三看”

甘肃  霍军

摘要:

《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作为高中语文课文中小说阅读重点篇目,写人艺术是历来探究重点。本解读重点在文中关于林黛玉的三次外貌描写,通过不同人眼中的黛玉形象带动对全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人际关系描写的通透赏析。且特别用对林黛玉的“三看”把握关于贾宝玉的三处关键性描写。争取小切口而能达成整体解析,形成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关键词:看人角度  折射描写 

大家早就发现了,我可是在备课中第一次发现——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红楼梦》选段中,写林黛玉,有“三看”——众人在贾母房里“一看”。王熙凤拉着手“二看”。贾宝玉换了一身衣服来拜见妹妹,“细看形容”,“三看”。

写贾宝玉呢,也有“三看”。林黛玉去“荣禧堂”拜见大舅舅,听王夫人转述贾政的叮嘱,叫不要招惹那“孽根祸胎”,“ 一看”;林黛玉想起了妈妈的看法——林家姑妈对侄儿的看法,“二看”;在贾母那儿吃过饭,贾宝玉来到,黛玉看他换了两身华彩衣服,还有他俊美长相,“三看”。

这两个“三看”,高明的见解多得如海。可我总有点儿不甘心,想要自己亲自再说一说。

可借助对林黛玉的“三看”,来看个究竟。

先是在贾母那儿,林黛玉跟外祖母、两个舅母、一个嫂子、三个姐妹见面。周围还有各色仆妇,众人看林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鲍鹏山先生说,这儿长辈为主,大人嘛,当然主要关注的是亲戚家小女孩儿,身体怎么样啊,要不要滋补一下啊,等等。比如大伙儿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治疗?”我从下面黛玉一段极为详细的说明中,替她体验到了这些问话的弦外之音。

黛玉是外亲,前来投亲,多少算寄人篱下。外祖母家是豪门,气派,荣华,贵族大户,高人一等。黛玉的父亲没啥地位,家境又陷入困顿。她十几岁了,懂事了,听母亲讲过外祖母家许多事,清楚自己家明显低着人家一头或许多。现在来是攀仰,是“高就”,必须感恩戴德,不可有丝毫轻慢,亦绝对不可让人家瞧出寒酸或粗鄙。仅见人家里来迎客的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本已决定“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进门以来也一直拿着小心。这儿,此刻,听了别人一句关心,却突然,一下子,管不住嘴了,滔滔不绝了一番: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足足一百八十个字,放成今天常规的朗诵速度,一分钟!何况林黛玉是个淑女,闺秀,又刚来,又铁定了行动原则“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这一百八十个字,必定说得稳稳当当,不急不缓,舒缓有致。那就不止一分钟了。

为什么黛玉敢这么大讲一番?很明显啊,她太敏感,她来自外亲,她“家境不怎么样”,她因此自尊又自卑。一听人家说她身体有问题,“如何不急为治疗?”多半就会直觉敏锐:哦,这意思是我们家穷,没有能力抓紧吃好药调养啊。必须“严正”说明。她先是徐徐来一段子带着神秘色彩的传奇——我这病,不是治不起,而是来自“天命”的。故事玄奥迷离,大有“不可说也”,“俗人不能领会”的意趣。语气上呢,却是云淡风轻,波澜不惊,还多少带点儿自嘲的意味——我这个病啊,家里花了大价钱了——“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不是看不起病,没有“豪华”投入,而是,这根本就不是人间医生能治得了的。这一番表白,外谦内傲,锋芒不露,却是不卑不亢,回应的力量都藏在不露痕迹的轻描淡写中了。

很显然,贾母听出了这个外孙女儿的“敏感”。很显然,众人也许确实是客套性的关怀与亲切表达。但黛玉反应过度了,连贾母也要打圆场了。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贾母在这大家族里一辈子了,啥样儿的话听不出个变调来?她的应对是元帅风度级别的——我们这儿,我本人,调养起来,跟我的女儿林家差不多,也就是这个“丸药”——人参养荣丸。“就是了”——多大的个事儿,不必再纠缠。

所以呀,我觉得众人看见的黛玉,当然有一身遮不住的气质洋溢——“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但主要是个“外姓孙女儿”,年纪小小,没了娘,爹管不了,来投外祖母,需要关怀一下:“知他有不足之症。”亲戚嘛,没见过面,见了面,还生分着,说什么好呢?可他们不曾想,黛玉这么敏感。

这就是“一看”。见亲戚,亲戚之间有家世背景“阴影”。表姐妹,舅母,嫂子,包括祖母,她们只能用“关怀”眼光打量她。至于她的别致的“风流态度”,不展开写。不展开,不是没看见,而是她们并不是特别在意。

众人一看,反倒是看出了林黛玉的内心症结——自卑混融着自尊,看出了她的个性与锋芒。所谓“风流态度”,却原来是一种绵里藏针的机智与聪颖,一种轻袍缓带的淡定又敏感的尊严。

王熙凤看林黛玉,“二看”。这个,我同意大家的看法——看得亲切,仔细,也有点儿放肆:“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她看得很从容。众目睽睽之下,很多人做动作,就慌,就匆忙,就手不来脚不来。王熙凤心理素质一流,她当众来一番亲热举动,不在话下,那是有着坚实根基做基础的——

她当然是三姐妹极为看重的人物——她们都忙着为林黛玉介绍这个嫂子。

王夫人视她为最可信任的部下,一切放心让她撒欢儿干,当然欣赏她的一切。邢夫人没权,只当个宽厚长辈罢了。

珠大嫂子淡泊人儿,虽与王熙凤身份一致——孙媳妇儿,但哪里有半点心思跟她这般耀眼的明星争辉?当然让着她表演。

贾母是王熙凤什么人呢?贾母给第一次见面的“嫡亲外孙女儿”介绍嫂子,老没正经啦:“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泼皮破落户儿,大绰号。辣子,二绰号。凤辣子,三绰号。难道,你外祖母要叫林黛玉立刻叫王熙凤一声“泼皮破落户儿,你好”吗?要真这样,大家定会笑死了。局面当然一片欢乐。可那就不是林黛玉了,甚至都超过史湘云了,连王熙凤也难以望其项背了。只要叫出其中一个绰号,黛玉就成了活宝了,肯定是个贾宝玉的“野蛮女友”了。整个儿《红楼梦》都要改写了。或者说,完全就被解构了,“后现代”掉了。你可以想见林黛玉那时的窘迫!但是,这号玩笑,是老祖母开的。她可以当着众人随意“涮”这个王熙凤,这个贴心开心果儿,这个“咱哥们儿”,这个没大没小、“一见你就笑”的可人的孙媳妇儿。因此啊,我们看得出王熙凤在贾母眼睛里那种极度的得宠。只要贾母在,她就能彻底放开,她就能纵横自如,她就能因为来个亲戚,让她老人家好好儿欢乐一场。所以,当着家长的面儿,王熙凤淡定自如,每个动作都风度雍容。这才是大将气派啊。所以,王熙凤看黛玉,看得亲切,仔细,放肆。亲切,因为她要格外关怀这个表小姑子,人家是她最最崇敬的贾府闺阁领袖贾母的嫡亲外孙女儿。仔细,表示格外重视。也要多用点时间和心思,构思下面的说辞儿——“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后来了嘛,好处是可以显出身份贵重特别,坏处是好话都让别人抢了先,我的话就有了难度。有了难度,那就认真观察,精心准备,把课在现场备好。果然备好了——先放肆地看,看足了,就可以找到“噱头”,找见突破口:

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话讨好了全场重要人物,他们都是“贾家”的嘛。黛玉听了真舒服。但黛玉在王熙凤看自己的时候,也在看她,看出了她的张扬与不同,看出了她的放诞。这些,精彩分析多多,不赘述。只想总结一句本已有之的结论——王熙凤看黛玉,是利用她,让自己充分表演,施展了自己的魅力,又一次给自己的地位权势及影响力加分。因此,她把黛玉的“风流态度”直接上升为“标致的人物”“通身的气派”“ 嫡亲的孙女”这样直观的定位上,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我多有“范儿”呀。至于林黛玉真正的气质以及精神样貌呢?她怎么看得出来?她不是那种能够看到林黛玉真正的美的人物。她哪里顾得上看?或者说,她根本没心思看。她忙着呢——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先“忙转悲为喜”,应付老祖宗多么重要!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再“忙携黛玉之手”,问一串子她根本来不及反应的问题,显示自己是管事儿的,可以包打一切——这院子里,一切都归我管!

还忙管理下属——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再忙展现嫂子角色,并向领导汇报工作——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她获得了重大成功——让贾母喜笑颜开,让三姐妹向她献殷勤。而顶头上司“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给她来了个“你办事,我放心”的超级默契。

“二看”,其实是领大家看了领军人才王熙凤。

终于,轮上贾宝玉看林黛玉了,“三看”: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一段子,有点儿诗词的味道。从眉目,到脸颊,身体,再到泪眼,娇喘,静态和动态,心思,以及病态美,真写得细致。学生其实也都能理解——这儿注重的是感情。

还有呢?男同学就开始结巴了,女同学为难,不知怎么说。各位,要叫你说,这段贾宝玉眼睛里看见的林黛玉,还有啥特点,你怎么回答?有点难。我觉得,咱们就来个直观——贾宝玉看得仔细。很简单,林妹妹吸引了他,让他专注地欣赏起来。让他从外向里,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地“鉴赏”了这个女孩儿的美妙。你还记得前面众人看出来的那个“风流态度” 吗?怎么个“风流”?那儿一笔带过了。你还记得王熙凤说的“标志”么?怎么个“标致”?也一语滑过去了。简单说,就是众人和王熙凤,只有一些关于林黛玉长得美丽的一般化的评价,只有一个粗浅印象,没有自己深入地审视,也不会过分细致地去凝望,去关注,去在意。但是,贾宝玉显然在意了。贾宝玉全神贯注。贾宝玉凝神吟味,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没见过呀。当然,你会举到第一回神瑛侍者见过林黛玉的前身绛珠仙草,并且以甘露灌溉——他们前世有缘。但是,撇过神话不说,仅从日常人情常理看,宝玉跟黛玉,这个叫“眼缘”。缘,神秘。也不谈。眼缘,其实是只看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似曾相识。宝玉的说法叫“面善”——这个样子正是我的心灵需要啊。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经历许多年,这一路上,你会遇见很多事很多人,你会与一些有交往而与另一些失之交臂。你会接纳一些人事,而疏远另一些。你读的书,你的感情发展,你渐渐形成的看人看事的眼光,你的喜好,你的教养,你学过的东西和理解了的东西,都在影响着你见到一样陌生事物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估量。这当中,那些能够进入你的现有的情感框架、审美视域、价值首肯的人和事,自然就是“面善”的,有眼缘的。因此,贾宝玉专注于林黛玉这个人,并在一番细看后视她为自己久别重逢的人,乃是因为他接纳这个人,他从这人身上感到了亲切,这个人符合他的审美观。这个人是“他的菜”。这个人为他的生命所需要。

看林黛玉,看出来的黛玉的特点,其实反射出贾宝玉这个人的胸襟,格调,眼光,情味,品位。一句话,贾宝玉看见的这一版林黛玉,是贾宝玉审美观的直接意象。写黛玉,其实是写宝玉——这小伙子,眼光够精微,情感够细腻,察人够敏锐,知人够透彻。

为什么?宝玉进入了黛玉“风流”“标致”的内部丰美境界。宝玉是全身心体验。宝玉是在辨认久别重逢的故交。宝玉被真正的美吸引,陶醉。

宝玉看出了妹妹的眉似乎紧结又似乎舒展——“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黛玉也许在一个瞬间有那么一丝皱眉的动作,但这一缕闪电被宝玉捕捉住了。“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黛玉的眼睛里有喜悦,也有忧伤,两个东西混融着,可不好把握。宝玉在那神光离合的一霎,也看明白了。

黛玉酒窝里汪着忧愁,但,这就是她的“态”。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谈女子之美,认为非为服饰,非为相貌,更非为今天说的什么“身材”,而是一个“态”。态是什么?是姿态吗?是一个人行动起来才产生的神韵吗?使原本的身姿与某种动态结合后产生的那种偶尔流露的美感吗?显然,林黛玉的“态”,在两个酒窝里闪烁——“态生两靥之愁”。

黛玉有病,有西施之美,故而“娇袭一身之病”。重要的是,这个病态美,宝玉喜欢。黛玉的美是娇美。怎么个“娇”法儿?眼里有泪,但,“泪光点点”。也在有无之间转换。你说那是睛光闪闪,行;你说那是泪花一现,也行。“娇喘微微”,很弱,气息很轻,很文秀。“心较比干多一窍”,很怪,林黛玉现在还跟宝公子说话呢,啥也没干,他怎么看出这个妹妹聪明多思呢?是直觉吗?要或是从眼神、娇喘、态、罥烟眉这些地方综合觉察的?而“病如西子胜三分”则是黛玉之病态美超过了西施捧心之美。《庄子·天运》言“西施病心而颦其里”,贾宝玉好庄子,故以“颦颦”送给林黛玉当“妙字”,跟第一次见面的林妹妹开起了玩笑,显见得他敏锐捕捉到了林黛玉“眉尖若蹙”之美。

如此看,宝玉是多么善于把握一个人的神韵,多么富有审美水准啊。他见出众人所不见,体察凡俗所不能体察。黛玉神情中那些一闪而逝的微妙的闪烁的朦胧的缥缈的介乎于有无之间的美,全给宝玉解读出来了——这是个“神仙似的妹妹”!宝玉情感真细腻。宝玉爱美,珍惜美,喜欢真正的美,又在体验着、辨析着、欢悦着这种“神仙似的”美。他是个美学家。他是个审美艺术家。他是个有着最高美的教养的人,因此他才是“通灵宝玉”。虽然补天未果,终身无用,“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但,他珍爱一切美。尤其珍爱林黛玉这样的娇弱的、为世人忽略的美。他的心是柔软的,敏感的,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充满人性的。

其实,林黛玉看贾宝玉,也是情感饱满的,神光离合的,“面善”的,富有“眼缘”的,亲切的——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贾宝玉这个人,并不是“混世魔王”,他俊秀异常,眉目晴朗,一点儿也不“顽劣”呀。他也有那种常人难以捕捉的多情之美——“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不是舅舅舅妈看出来的,不是妈妈贾敏看出来的,而是林黛玉亲自看出来的。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通灵的人儿,这个黛玉内在美、神态美、气质美、情感美的发现者,却只能被他的端方严肃的父亲贾政看作“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被姑姑贾敏看做“顽劣异常”的坏孩子,被判词,也就是代表一般社会评价的两首《西江月》评作 “腹内原来草莽”的恶少,“行为偏僻性乖张”的顽童,“愚顽怕读文章”的无知无能之辈。这样的人的生命,乃是“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甚至,连林黛玉也在见他之前形成了一种印象——这可能是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这样的公子哥儿,《红楼梦》里边有吗?当然有,薛蟠是也。可是,宝玉还没出现,他已经有这么一大堆愚蠢的、顽劣的、混账的、蛮横的声名在先。请问曹雪芹要干什么?很简单呀,林黛玉从王夫人嘴里“一看”黛玉,在自家回忆中想起妈妈的评价,“二看”宝玉,再到此时此间亲眼见了这个华贵灵秀的公子,“三看”,自己亲眼看,见了这个一见她就亲近异常的多情的表哥,见了这个刚一搭话就创造一个神话又虚构一部古书给她取外号的“见面熟”,这个随口开玩笑跟人嬉闹的舅舅的儿子,这个一本正经“杜撰”一大套儿又雅又神秘又好玩儿的“瞎话”的活宝,这个性情诙谐活泼泼少年,这个聪颖灵秀的“二哥哥”,她是多么的吃惊和欢喜呀。她一定在心里一千遍一万遍嘲笑着,疑惑着,欢欣着——这哪里是个蠢物呀,这哪里是个孽根祸胎呀,这绝对不是混世魔王呀!这哪里是个不读书的顽童呀!全是胡说!这么好玩可亲的人物,天呐,在这个累了她一整天的等级森森、规矩繁复、庭院深幽曲里拐弯令人畏惧的宅子里,在这个时时处处都经受着无数考验和险关的地方,在这每走一步都像趟着地雷阵的外祖母家的府邸中,在这个她时时克制着自己约束着自己谨防着丢失自尊的充满人际纠合的陷阱的地方,在这个明规则交织混杂着潜规则的淑女礼仪考场,在一大堆又一大堆套子中,她终于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欢悦的人,一个活泼的同伴,一个鲜活的朋友,一个一见如故的亲人,一个久别重逢的故交。曹雪芹几乎没有一个字写到林黛玉此刻的心理活动,但是我们在宝玉身上,看见了她全部的惊喜和欢悦。

是的,林黛玉进贾府,直到此刻,才算大功告成。是的,曹雪芹正是通过前后的比照,强烈的对比,通过爸爸、妈妈、姑姑这些成年人的评价,通过来自世俗评价的《西江月》判词,好好儿“贬了宝玉一大把”,让宝玉的“社会形象”先蒙住林黛玉的眼睛,先让她不抱任何希望,先让她压抑着,沉闷着,拘谨着,束缚着,然后,哗一下,松开蒙住她眼睛的手掌,扯下她眼睛上的黑布条,用灿烂阳光直接照射她,让她沐浴在“我的太阳”的光辉中,也看见了一个“神仙似的”哥哥!

当然,她也看见了这个进门之后连接展示了两套复杂的华丽衣装的哥儿,看见了包裹在镶金戴玉、繁复无比、箍住身体的种种华美套子里的贾府铁定继承人,突然为了那块玉石,撒泼了,耍赖了,大哭大嚷了。她看见了他的“满面泪痕”——“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她其实看见了他的真性情的爆发——为什么,要让我成天戴着这个身份地位的标牌?为什么我天生就该承担继承豪门家族重任?为什么不让我跟姐姐妹妹一样呢?她看见他的苦闷,他的烦恼,他的心结,他的抗争。这不是“混世魔王”啊。这只是个真实的哥哥——你一直让他做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规矩好学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自己言语举止的好公子,你一直嫌他不喜欢读书,你一直看不见他偷偷通读了《庄子》和杂书后养成的那种聪明和机智,你一直给他差评“孽根祸胎”,而无视他的善良、活泼和丰富的情感,你发现不了他的创造力,那种充满灵性的文采,你当然会压制了他,捆绑了他,让他气闷苦恼,让他享受着穿金戴玉优越至上的地位却丝毫不能有自主的可能,他当然会在某一天,某个场合,突然发难,莫名撒赖,狠命摔玉,突破你的重围。

为什么这样判断?请看,黛玉在目睹宝玉撒泼后,可曾继续坚持先前那个印象——“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没有。此时的林黛玉,静悄悄。静悄悄的。曹雪芹让她站在一边儿,静静看,没有任何表

哇,原来,曹雪芹安排给这宝黛二人各自“三看”,看出来的,是两个神光离合的通灵人物。是两个不为常人发现其神妙之美的豪门少年。是一对璧人。不,是两个真正的人,不是众人那样活在各种等级和规矩之中的人,不是王熙凤那样的交际行为表演艺术家,而是,真实的人,真实的少年,真实的有丰富情感的人。

(本文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