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荣生教学内容的确定(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2022-03-31 23:55:5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发展

王荣生 教学内容的确定(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第二节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验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句话: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也就是说,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 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不喜欢的地方,使他喜欢;读不懂的地方,使他读懂;读不好的地方, 欣赏不了的地方,使他读好,能够欣赏。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成功的经验。

  钱梦龙老师采用的是“导读法”,蔡澄清老师是“点拨法”,段力佩先生 所主持的是茶馆式“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以往,我们对优秀教师的 成功经验,往往是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学习、去提炼和归纳,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导读”,在哪里导呀?导的是什么?“点 拨”,在哪里点?点的是什么?拨的是什么?“读读、议议”,是学生读和议, “讲讲”是老师讲,讲什么呢?这就牵涉到很多教学内容问题。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钱老师很谦虚他说:“我是初中毕业生,我的语文水平不高,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 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我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我自己看了好几遍 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我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 方导一导。”

  换句话说,“导读”导的是什么呢?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 读不好的地方。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和他配合得那 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学怎 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 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地解读课文。但更 为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 生读不懂、读不好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曾经发表过董水龙老师的《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 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这个标题很鲜明。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要教什么呢?什么是需要在课堂里组织学生讨论,需要老师来讲 授的呢?董老师的答案很鲜明,那就是“教学生不懂的”。

  《背影》教什么呢?董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文章有一条分界线, 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是关于文章结构的, 对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 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相见已二年余了?”试图通过“不相见”和“没 有见面”这两个不同点,探讨朱自清父子的关系,体会朱自清所感受到的 父爱。“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只是背影,而不是其他 像外貌、体态或品德之类呢?

  教《背影》,这三个问题是不是关键?这可以继续讨论。但董老师这 种努力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教学生不懂的,从学生学情出发,选择适 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

  .课例讨论:《百合花开》

  然而,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从教师的备课行为来看,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情,看起来还有较大的距离,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我们来研究一个课例:《百合花开》。这个课例,是笔者和上海浦东罗 山中学老师观课评教活动中的研讨课。与笔者听过课的其他老师相同,施 教的老师也很优秀。

  《百合花开》是林清玄所写的一篇散文,选为初中预备班的课文。课文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有点类似于童话。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 数千尺的断崖,不知什么时候,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 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百合知道自己是百合,“我是一株百合, 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百合 努力吸收水和阳光,慢慢地长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心里很高兴。但是, 周围的野草却很不屑。在私底下,它们嘲笑百合,这个家伙跟我们长得一 模一样,偏以为自己是朵花,只不过头上比我们多了一个瘤罢了--也就 是那个花苞。在公开场合,它们讥笑百合,说「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 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尔飞过的蜜蜂、 麻雀等,抱着鄙夷的态度,也劝百合,“你呀,不要这么辛苦,在这断崖边 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但是百合知道,它 是一株百合,它要努力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来。终于有一天,百合开出了艳丽的花朵,这是课文的前半部分。

  课文的后半部分是百合开花以后。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它把自己 的种子撒向四方。现在这个荒山野岭,漫山遍野都开满了百合,许多人到 这里来,被眼前这从未见过的美而感动。然而,不管别人怎么欣赏,百合们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 明自己。”

  老师的备课很努力,搜集了不少和这篇课文相关的材料,精心设计了教案。

  上课了,在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老师从中间打开这篇课文, 也就是百合花开了的那一段“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有一天, 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师生对这一段进行了文字的品读「灵性的洁白”“秀挺的风姿” “最美丽的颜色”。

  然后,老师用一个主问题打开课文的前一部分:“那么,百合在开花的 过程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呢?”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讨论、回答。有 的学生说,环境很恶劣,荒山野岭,也有学生说,它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 各种各样的打击,比如说,野草的嘲讽、野草的讥讽和鄙夷的劝说。于是, 教师围绕着私底下“嘲讽”、公开场合“讥讽”、以及鄙夷地“劝”这几个关 键词,指导学生进行辨析,并分角色朗读,分别读岀“嘲讽”“讥讽”、卑 夷的“劝”的味道。

  接下来,老师用一个问题打开课文的后半部分「那么,百合开花之后, 还可能遭遇哪些困难和挫折呢?”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联想,发 表了一些意见。老师做了简要的小结。老师说“在备课的时候,读这篇课文很感动,我写了自己的感想,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老师朗读了一段自己写的文字优美的感想。按照老师的设想,课上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也许是上第二轮课的原因,老师的进程稍微快了点,离下课还有两分 钟。老师很有经验,启发学生质疑:“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觉得难懂的地方、 不明白的地方吗?”

  次第站起来四位同学。

  第一位同学问:“老师,百合花以自己的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 我们人呢?”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花上每天 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 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第二位同学问:“什么是‘极深沉的欢喜’? ”课文中写道:“现在这里漫 山遍野都开满了百合,这里被称为百合谷,无数的人到这里来观赏,无数 的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温柔纯洁的一角。”

  第三位学生问:“什么是’纯洁温柔的一角’?”

  第四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现在这里漫山遍野都开满了花,无数 的人到这里来欣赏,被它感动。为什么漫山的百合还要默默地开着花呢?”

  现在,离下课的时间不多了,老师显然没办法处理学生的疑难,只潦 草地应对了一个问题,在我看来,还是个相当草率的应对。老师说:“百合 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人呢,当然是以自己的成功来证明存在的价 值。”不知道对初中预备班的同学来说,“成功”意味着什么?或许会理解成 考试的前三名一一前三名之后,莫非都是野草?

  课后,和罗山中学语文组的老师共同研讨了这堂课,讨论它的教学内 容及其合宜性。

  首先,是任课教师的说课。从说课中,反映出老师对这篇课文的体式 把握上有点偏差。她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类似于《陋室铭》 《爱莲说》。说这篇课文“托物言志”,大的方向没有错,但它和《陋室铭》《爱 莲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它的前半部分是个故事,从前、然后、后来,一个类似于童话的故事。说“类似于童话”,是想表明这样一个意思:课文 的前半部分,学生应该是读得懂的。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表明 他们是读得懂的。在这堂课的最后,学生所提的四个问题,都指涉课文的 后半部分,表明学生读懂这后半部分有较大的困难。

  在评课的时候,笔者说,这篇课文的前半部分,是学生能读懂但可能 读不好的;后半部分,学生的提问表明他们读不大懂。因此,前面那部分的教学任务,是要学生读好,读好的标志是感动;后面那部分,则是要学 生读懂,读懂的标志是理解。

  感动,就是移情。如果这篇课文由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读,很可能 前面部分他们能读得好,也就是说,小孩子会把类似于童话的故事当作真 的故事来感受。但我们现在是初中预备班,初中的同学对事物有了自己的 认识,很可能他们一看到这篇课文,就会想,咦,这是假的嘛!百合说、 野草说、蜂蝶说,假的!如果学生认定前面那部分是假的,那么,就很难 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也很难去体验百合的精神。

  前面部分要使学生“读好”,后面部分要使学生“读懂”。从这样的要求 来看这堂课,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恐怕有值 得反思、值得改善的地方。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放在课文的前半部分, 是让学生去读他们本来就能读懂的部分。而且,着力点也不对,学生的注 意力被引到野草和鸟雀蜂蝶,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嘲讽” “讥 讽” “鄙夷”心情下“劝”这几个词语的细微差别。在讨论的时候,如果让 学生分角色朗读,如果让学生表演,我建议,学生应该朗读的是百合的那 部分,让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百合的精神。

  我们来看这堂课,学生已经读懂的,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学生读不 好的,老师没有关注;学生读不懂的,老师没时间处理。这种现象,在我 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在备课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上课 的时候,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上课之后,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样本, 来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这道理好像并不复杂。然而,能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能有意识地依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我们还有相当氏的 路要走。

  三.文本的教学解读:根据学情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情。根据学情选择的前提,是了解学情。

  应该说,了解学情的提法,并不是完全新的。在以往,教师对了解学情的重要性,或多或少是有所认识的。语文教师的备课,过去也有“三备”的说 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老师是怎么了解学情的呢?了解 的是什么样的学情呢?所了解的学情,同教学设计、同教学内容的选择、 同教学方法的组织、同课堂教学,发生了怎样的关联呢?应该说,关于这 方面的研究,我们以前做得比较少,也不太了解。

  最近,情况有了一些改善,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陈隆生最近完成了他 的博士学位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其中 有一节,是研究当前语文老师如何进行学情分析的。笔者对此进行简要的 介绍。首先,他选取了 1999~ 2008年在语文教育五大杂志(《语文教学 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上 的相关资料。这5本杂志在10年间,涉及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案说课 备课等方面的内容共有605个样本。其次,他对这605个样本进行了分析, 把材料里提到“学情”或者学生情况的内容筛选岀来,共计115个。也就是 说,在605个教学案例当中,提到学生情况的只有115个样本。最后,他对 这115个案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不多,在备课中去进行学情分析的老师, 从总体上来说,不很多。

  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似的判断。

  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学情分析是一种浅度的描述,是一种 印象的判断。

  这样的学情分析,是很不够、很不到位的,很难同一篇课文的具体教 学内容联系起来,也不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和老师的接触中,很多老师都说:“我们的学生很差的。”笔者往往就问:“差在 哪里呢?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对这篇课文来说,学生的差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们往往语焉不详,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

  学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比如, 他们已经懂了什么,已经读出了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 感受不到,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学情分析。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语文学习》杂志2008年第10期有一篇很 好的文章,是邹兆文的《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的 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邹老师选取人教版的一篇 课文《猫》作为样本,揭示了语文老师在备课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学生学 情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方法是这样的,邹老师选取两所学校各一个班,计 11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如下两道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感想)是什么?你能联想到社会 生活的哪些现象?

  在内容和写法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交流。

  第一道题,了解学生在独立阅读(预习)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 主题思想的把握;第二道题,具体地了解学生阅读《猫》这篇课文,还有哪 些困惑、哪些困难、哪些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一步指导的问题。最后一共 回收113份有效问卷。从学生的答卷来看,对《猫》这篇课文的结构、内容 和主题思想,绝大部分学生是基本能读懂的。

  邹老师对第二道题的答卷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按照提问人数多少的排序,一共列岀9个主要问题,问题集中在前5个上,比如,“课文为什么要 写三只猫,而且都是详写?”共有36个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 写法有疑惑,表明学生尚不能理解《猫》这篇文章的内涵。这是一份材料, 关于学生学情的问卷调查。

  第二份材料是邹老师收集的老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猫》是一篇比较新的课文,网上的参考材料不是很多,作者选取了 12份教学设计,对其进 行分析,发现这些教学设计(教案)无一例外,都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放在课文的内容、主题、社会意义上面,即学生本已理解的内容。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在12份教案中,只有极少数的零星的回应。也就是说, 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掌握的东西,老师在课堂反复讲,而学生的疑惑处,几 乎没有老师关注到。

  上面介绍的两份资料,一个是面上的情况分析,一个是点上的具体案例, 应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关 注学情的。

  一方面,老师知道要“备学生”,要了解学情,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 学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又对学情了解得很不够,把握得很不 充分。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 很多问题,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了解学情,虽然不是一个完全新鲜的话题,但是,要想把关注学情、 了解学情,变成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实际行为,变成组织课堂教学的实际 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 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叶圣陶先生说过一段经典的话, 道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真谛: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 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 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 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也就是说,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 “揣摩不出的”。

  四、名课研习:钱梦龙《死海不死》

  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是优秀语文教师成功的经验。下面 我们来研究一堂课--钱梦龙老师施教的《死海不死》。

  这篇课文教学之前,学生并没有预习,钱老师让学生猜,今天我们要 上什么课文,条件是一看到课文的题目就有阅读的欲望、阅读的兴趣。同 学们一猜就猜到了《死海不死》。这样顺势就把“死海”和“不死”两个词语 的差异解释清楚了。

  然后钱老师问同学们:“看过这篇课文吗?”学生说还没有看。“知道死 海吗?”学生说知道,地理课学过。于是,钱老师给学生一个梳理的框架, 按照地理位置、得名的原因以及海水趣事,回忆所学的地理知识。钱老师 说「关于死海,你们知道得很多,看来我可以不教了。”

  “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同学们在以前接触过不少说明文,如果你们已经 知道的东西,老师还要教,那还有劲儿吗?”学生说「那就没劲儿了。”于 是钱老师就和学生们商量,关于说明文,“有什么是可以不教的”。有学生 说,说明的方法,在这里具体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不教;有的学生说, 这里有三个死,“死海不死”以及结尾处“死海真的要死了”,练习题里有这 个题目,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也可以不教了。老师说,这里有两个难词, 学生们说不需要教,下面有注释啊。

  钱老师说,那我们换一个角度,“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教的?”学生面 面相觑,钱老师启发一下,“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吗?” “说明文。” 钱老师进一步延伸一下,说明文中的“知识小品”。关于知识小品,学生有 哪些了解呢?于是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探讨中,学生归纳出知识小品的三 个特点,也就是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钱老师说我们这堂课时间有限关于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只能研究一个方面,我们要确定学习的重 点--趣味性。这是这堂课的重心,等会儿我们会做一点研究。

  趣味性讨论得差不多了,钱老师又提岀一个他认为是“高难度的问题”, 即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能想不到,但老师在备课时觉得很重要的问题。课 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枯,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 说,对这篇课文的科学性提出了某种质疑。在钱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作 者分析的方法、数据得出的过程进行了讨论,确认作者的这种判断可能是 有所疏漏的。最后,钱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让 死海继续活下去”的写作练习。

  关于钱老师的这堂课,我们重点研究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核心教 学内容的确定'第二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展开。

  这堂课的核心教学环节是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在复习了地理知识之后,具体到说明文的学习,钱老师和学生 一起商量,“关于说明文有什么是可以不教的”。

  第二,换一个角度,看“有哪些知识是需要教的”,具体到“知识小品”, 依势聚焦到这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小品的趣味性”。

  第三,在讨论、学习知识小品的趣味性之后,钱老师提出了一个高难 度的问题,《死海不死》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之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 依据是什么?

  上面三个环节,思路非常清楚:学生已经知道的,是可以不教的:学生 认为需要的,是这堂课重点要教的'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但老师认为对理解这篇课文,对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是应该提出来教的。钱老师这堂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我觉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依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来确 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来组织这堂课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展开。关于知识小品的“趣味性”,这节 课学习得比较充分。师生从“标题” “故事” “设问句” “关联词语” “材料的组织”等方面,对“趣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的讨论。

  开始的时候,学生从课文的标题“死海不死”,从课文所列的民间传说, 谈它的趣味性。

  钱老师说,这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但他们说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趣 味性表现,有些趣味性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建议大家从材料的组织上和 语言表达上好好琢磨,指明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议论之后,有的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有所发现:“那么,死海的浮力 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引起了读者的思考。文 章还注意前后呼应,如文章前面说“真是’死海不死’”,结尾却说“那时, 死海真的要死了”。前后两个“死”字互相呼应,可是意思却不一样。这些 都会使读者觉得很有趣味。

  在钱老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从语言表达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作 者连续用了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还用了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词,比如, 第一段里“但是,谁能想到……竟……甚至……连……”,第二段里“然而, 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钱老师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果, 请两位同学分别把这两小段各读一遍,第一位同学把刚才找出的一些词语 略去不读,第二位同学着重读这些略去的词语,把那种出乎意料的惊讶语 气读出来,然后让学生比较两者语言表达的效果。

  接着,钱老师引导学生注意,除了语言表达,材料的组织也很有关系, 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也往往会影响读者阅读的兴趣。结合课文,钱老师 让学生就此展开学习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形成了对知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优秀的课例给予我们无数的启迪。从钱老师的这个课例,我们也能看出, 依据体式和根据学情,二者有密切的联系。

  在前一讲里,我们说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要做下面两 件事情。

  指导学生能带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学生理解力不强、感受力不足,实质上是理解不了、感受不到这种体 式和这种文本的紧要处、关键处。学生阅读困难,有理解障碍,实际上他 们“理解不了的” “揣摩不出的”,往往是这些紧要处、关键处所表达的意 思和意味。

  比如作为散文的“知识小品”(科普文艺),其最要紧处,除了传播知 识之外,就是语言的表达艺术,也就是钱老师在这节课中作为教学重点的, “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的“趣味性”。

  换言之,学情的研究--这篇课文,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什么地方 读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体式的解读来实现--这种体式的课文,应 该按照什么阅读方式、从文本的什么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

  学生的学情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学生的学情,除了采用调查等途径了 解之外,通过这种体式的文章应该怎么读、读什么的文本分析,也是可以 在备课时事先估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