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喻象
说了兴,该说比。南宋朱熹给《诗》三百篇做传,是为《诗集传》。朱熹是有名的理学家,也是诗人。他把每一首诗的每一章都注明,或“兴也”或“比也”或“赋也”,以利后学阅读。比起东汉毛亨只标“兴也”,这就细致得多了。朱熹注解《周南·螽斯》,写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先民熟用比譬,一如熟用象征。比譬亦出自远古的图腾逻辑。某些少数民族,文化虽然落后,甚至没有文字著作,却有许多奇妙的比譬使用于谈话,令我们佩服。《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三国蜀汉时“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这里说的“南人”即当时的“南蛮”,包括彝(夷)族在内。“耆老”就是各少数民族的巫师或头人之类。他们主持议论,都很健谈,爱用比譬,能使同胞“屈服”。这些比譬出自“夷经”。“夷经”不是一本书的书名,只是流行于各少数民族内部的格言谚语的总称。这些格言谚语,多有奇比妙譬,至今流传在彝族同胞的口头,如“石头当不得枕头,恶人当不得朋友”之类。这些不就是“比也”吗。
旧时代的民歌也有许多奇比妙譬。引五首广西民歌在下面:
[一]讲起单身实在难,好比孤树在高山,
冬天又怕雪来打,夏天又怕火烧山。
[二]竹子当修(休)你不修(休),笋子当留你不留。
萝卜空心当莲藕(恋偶),檀香你讲是柴蔸。
[三]人穷讲话话声低,凤凰脱毛不如鸡。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四]猴子上树去偷瓜,只因肚饿拚命爬。
蜜蜂落在蜘蛛网,死在网里只为花。
[五]烟袋装烟烟装火,水面装船船装人。
妹恋情哥哥恋妹,明镜梳头人望人。
第一首的孤树比譬单身汉。第二首的愚蠢行为比譬“你”的有眼无珠。第三首的凤凰、龙、虎比譬人的穷途潦倒。第四首,猴子比譬求食冒险者,蜜蜂比譬求偶丧命者。第五首的对镜照影比譬一双恋人彼此睇视。五首民歌,按照朱熹的办法,都应该注明“比也”。吾国各族民歌,自现代的追溯到古代的,多有奇比妙譬,美丽如一串珍珠,而终端那一颗最漂亮的就是《诗》三百篇。
《诗》三百零五首,据我统计:
注明“比也”的有一百一十一章分散在五十八首内。
注明“比而兴也”的有五章分散在二首内。
注明“兴而比也”的有六章分散在三首内。
注明“赋而比也”的有二章分散在二首内。
注明“赋而兴又比也”的有三章在一首内。
总的看来,注明“比也”的章数比注明“兴也”的章数少得多,前者大约只及后者之半。有趣的是《诗》之三颂,????亦即《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首,注明“比也”的,一首也没有,一章也没有。三颂属于祭神祀祖之诗,必须板起面孔“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不好随便比来比去,所以诗艺最差。政治诗嘛,历来如此。
前面合计有诗六十六首。这六十六首,有很少数一首之内章章都是“比也”,算是纯比;有大多数一首之内既有“比也”又有“赋也”,甚至还有“兴也”;还有极少数(八首)是什么“比而兴也”或“兴而比也”或“赋而比也”或“赋而兴又比也”,夹缠不清,只同“比也”沾了一点边边。这六十六首诗中的比,总的说来,都是“以彼物比此物”。不过按其比的方式看来,我认为应该分别为两类:第一类的比是比拟;第二类的比是比喻。比拟,比喻,在方式上各异,还是分开的好。
《诗》之比拟,即拟人拟物,将在下篇《拟象》说之。这里只说《诗》之比喻,即喻事喻情喻理。喻事,遂有喻事之象;喻情,遂有喻情之象;喻理,遂有喻理之象。
先说喻事之象。《卫风·木瓜》三章说的是一男一女一赠一答:“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中的我是男。三章的结尾,他都这样说(译成白话):“不是报答她,我是要同她永远相爱呀。”她投来的瓜果不是金的银的,是木质的。他投去的佩饰却很贵重,是玉质的。“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朱熹注)。可见投来投去只是一个喻象,比譬传情送爱,而不是真的在那里大抛其信物也。再以《王风·兔爰》第一章为例:
[原文]
[译文]
有兔爰爰, 野兔缓缓逃掉,
雉离于罗。 野鸡落入网罩。
我生之初尚无为, 小时候天下太平,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长大了悖时倒灶。
尚寐,无吪!还是去睡觉,莫闹!
野兔逃掉,野鸡落网,也是一个喻象,比譬狡猾的人倒很安全,老实的人到处倒霉,以见世事之荒谬也。当然这是诗人说他自己,他便是落网的野鸡。
再说喻情之象。人情本不具象。笑呀哭呀只是表情,不是情的本体。所以人们常说:“我说不出来是怎样的爱(或恨)你!”要把“说不出来”的情说出来,往往需要使用喻象。《邶风·柏舟》是一位女诗人之作。她遇着了家庭纠纷,气得伤心失眠。她用两个喻象说自己的愁情:愁如一只柏舟,不挽不系,漂漂荡荡,不知流向何处;愁如一件脏了不洗之衣穿在身上。两个喻象都很新鲜,但同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就差远了。《邶风·终风》是另一位女诗人之作。她的夫君狂惑无礼,一会儿“惠然肯来”一会儿“谑浪笑傲”。她便用大风用闷雷用尘暴之遮天蔽日这些喻象比譬夫君的喜怒无常之情。
再说喻理之象。理在诗中直说,便减趣味,所以需要使用喻象。例如《豳风·伐柯》第一章:“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类似的如京剧《武家坡》薛平贵所唱:“天上无云怎下雨,世上无媒怎成婚。”有前面的喻象衬着,后面的理也就显得好像真是那么一回事了。还有通篇都用喻象说理的诗,《小雅·鹤鸣》便是。此诗第一章译如下:
鹤鸣虽然只在湖畔,
平原上同样能听见。(象喻:如果名声美,自然传得远。)
沉在深潭的鱼,
有时也游在浅滩。(象喻:人的处境总是在变化着的。)
看那园中的檀树多可爱,
树下也有枝枯叶败。(象喻:不要只看见好的一面。)
看那山上的乱石硗硗,
也可以拣回去磨刀。(象喻:不要只看见坏的一面。)
该算是古代的哲理诗吧。以上三类喻象,喻事的喻情的喻理的都有了,还缺少一类喻物的。难道《诗》中没有喻物之象?当然不是。喻物之象《诗》中不少,例如《小雅·斯干》用“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两个喻象去比譬弟兄的情谊,用“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四个喻象去比譬屋宇的峥嵘。顺便老实交代,一九五六年拙诗《祈年殿》便偷用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两个喻象。拙句是这样的:“祈年殿是一只蓝色的大鸟,高举翅膀,向着蓝天,仿佛瞬息之间就会飞向遥远。”“蓝色的大鸟,飞呀,飞上天!”可见常去窥察祖宗库存,顺手牵羊,总会有所获的。闲话既毕,书归正传。《诗》中那些“如什么”之类的明喻(simile),朱熹不认为是“比也”。很可能的,在他看来,那些“如什么”之类的明喻只是修辞而已,算不得章法吧。我们不宜墨守成规,被他限死。喻物之象,正如喻事的喻情的喻理的一样,应该归入喻象范畴,成为喻象四类之一。不然的话,像苏轼《百步洪》写急流跑轻舟“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的妙喻都不是“比也”了。
《诗》中“如什么”之类的明喻,一般说来,都还停留在修辞的水平,未能跃升到造象水平。它们只是喻词,不是喻象,虽然喻象是由喻词构成的。《卫风·硕人》第二章写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不能说不新鲜,却只能算是一连串喻词罢了,不成其为喻象。后人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啦“芙蓉如面柳如眉”啦也还不够造象水平,更不用说“如花似玉”乃至今人的“玫瑰般的容颜”和“银铃般的笑声”了。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和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算得上是写美女的喻象。两位诗人不仅修辞,而且造象;不仅明喻,而且暗喻(metaphor)。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中的“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和“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便是暗喻。他在这里不用“如什么”之类的喻词,他着眼于造象。
一些年轻诗友以为写诗就是多用明喻,便堆叠形容词,弄得痴肥蠢胖。也懂得“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春草总是“碧绿如茵”(茵是草席),不但陈腐,而且喻体(草席)距离本体(春草)太近,短途贩运,殊少趣味。李煜懂得比喻需要长途贩运,他用春草比喻乡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春草与离恨相距何远啊!智利诗人聂鲁达逃亡中写诗,用狗比喻他的祖国:“不幸的共和国啊,像狗一样被窃贼殴打,孤独地在公路上号叫,又被警察鞭挞。”(《流亡者》)这里的喻体距离本体就更远了。狗与祖国,不伦不类,联在一起,出乎意料,便成佳句。顷读两首写图书馆的诗,颇受启发。前一首载在《文学》一九八四年一月号,作者方土人。摘两段如下:
一排排没有炊烟的山庄,
住满了长生不老的思想,
各家思想都不甘寂寞,
山庄上百家争鸣,永不散场。
古今中外著书立说的学者,
都有冷藏凝炼思想的冰箱,
要将思想藏入山庄,传之不朽,
在这儿栉比比邻,济济一堂。
后一首载在《星星》一九八四年二月号,作者再耕。摘两段如下:
抛开都市的喧嚣
我走进静谧的大森林
满眼是早晨七彩的阳光
和阳光中七彩的露滴
一排排直立的书架
是一排排直立的大树
绿色的 黄色的 褐色的书的封皮
是重重迭迭的树叶
前一首用山庄做喻象,后一首用森林做喻象,各做各的,绝不雷同。长途贩运便有这个好处。如果短途贩运,来一个“知识的宝库”啦“智慧的海洋”啦“精神的饮食店”啦,不但容易撞车,而且索然寡味。更不用说直接写图书馆,不要任何喻象,只说藏书之富、光线之好、读者之多,那当然更没味道了。
象有象趣,非徒“很像”而已。“狗像野兽般咆哮”固然很像,但是没啥味道,还不如“人像野兽般咆哮”的好。如果改成“大海像野兽般咆哮”那就妙了,虽然不太像。
象有象趣,非徒“说明了什么”而已。三十年前读过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的一首小诗,至今还能背诵,原因就在诗中有一个奇妙无比的喻象。原诗是这样的:
不,亲爱的,这绝不是空谈:
我像一粒子弹穿过十年监狱的岁月,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是老了一点吧,
但依旧是那颗心,仍旧是那颗头颅。
试改第二行为“我坚定地度过十年监狱的岁月”又怎样呢?看来无损于“说明了什么”,只是诗味贫乏,一读便忘。何况子弹这个喻象还有冲击穿射的意思和十年如一瞬的意思,都给改掉了。
蜀人谚语多有奇比妙譬,用于言谈,能使满座生风,可知喻象不仅写诗要用。日本神户大学船舶系招生,未录取的考生收到通知:“风浪很大,无法进港。”日本别的大学招生,录取的通知是“白兔在吾妻山上跳舞”,未录取的通知是“吾妻山上风暴紧”。喻象之用亦大矣,岂独写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