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乱讲《过秦论》之十

(2012-10-22 17:24:29)
标签:

转载

分类: 国学

  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http://s5/bmiddle/69f84370tcc67a2c870f4&690

整理者:重庆豪儿妈、浙江作妈、浙江笑笑

讲解时间:20121018日晚上

 

-

打鼓,另开张。讲新课。先看原文: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馀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一讲,从地理的角度总结了历史教训简言之,就是“因地制宜”四个字。也就是说,过去秦的兴起、发展、壮大、直到统一,是因为因地制宜;诸侯各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因地制宜。反过来,子婴当上秦王以后,没过多久就被楚军推翻,也是因为没有因地制宜。这就是上一段的结论。

学习新的一段简要的文字意。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简单的意思是说,秦始皇自以为是,自给自足、自吹自擂,不听取别人的意思,于是有了过错也不能纠正。到了二世继承皇位以后,同样也把秦始皇自以为是、自给自足、自我满足的毛病继承下来。不仅继承下来,反而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统治越加残暴,老百姓的灾难越加深重。到了子婴,其处境就变得孤立而无援,得不到亲人的帮助,在危难的时候又没有贤臣辅佐,三代君王就这样稀里糊涂而终无所悟。他们的灭亡,不正是应该的吗?在这里我们要搞明白,为什么说子婴是“孤立无亲”。大家或许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二世在自杀前提出的要求。

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这一段曾经学过,有一个细节:当年赵高派阎乐去杀二世。二世屡次降低标准,提出条件:一是可以见到丞相赵高否?二是能否得一郡为王否?三是能为万户侯否?最后一条要求是,能跟其他的王子一样成为老百姓否?过去,皇帝或是君王的三宫六院,无论是正宫、偏宫,或者是正妻、妾,生的儿子都比较多。而根据世袭制,这么多孩子,只有老大,或是只有一个人能继承王位。其他的人,如果没有特殊功劳,或者母亲不是出自权贵,而是身份卑微的话,那就与平民百姓别无二样。相对的一个事实是,当年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倡导下,推行推恩令。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允许分封的诸侯,可以把自己封地的财产资源分封给其它儿子。所以,通过相互比较,可以明白: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是在秦朝,如果不是长子,如果没有世袭的继承权,如果(自己的母亲家)没有显赫的背景,其他的儿子,就跟百姓无二。

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在这个时期,国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的贤士。但他们都不能“忠则尽命”地指出帝王的过失,纠正他们的错误——怕的就是拂了这些帝王的意,让他们不高兴。这是因为秦朝有许多严格的法律禁令,也许,那些贤人的逆耳忠言还没有说出口,脑袋就搬家了。

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所以,当时全天下的贤能之士,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只能侧耳细听,而不敢大声直言,乃至于有的时候真的忍无可忍,忍不住想说的时候,就咬紧牙关——这个“钳”字,用得多妙!

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所以,始皇、二世、子婴,这三个君王治国失道的时候,“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等到天下大乱、下面作奸犯科时,皇上却无法知晓。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过去,先王们知道消息闭塞对于国家的危害,所以就设置公卿、大夫、士等各种等级,又建立了各种法律及惩罚坏人的措施,因而使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当一个帝王统治能力很强的时候,他就可以亲自讨伐暴乱,而使天下服;当一个帝王统治能力很弱的时候,由于旧有的法律制度还在,所以还能维持内部不乱,外部不反,国家不亡。

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而秦朝则不然,他们没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没有看到先王的经验。他们在强盛的时候,法令严酷,天下震怒。当他们衰弱的时候,人心四散,天下反叛。

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馀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所以,周朝设置了五个等级制度,符合治国之道,因而延续千年而不绝;而秦朝本末倒置,不实行王道,反而滥用刑法,所以很快就灭亡了。

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由此来看,让国家安定还是让国家危亡,其政治手段相差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不能忘记历史,要把历史当成老师,当成一面镜子。

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所以,一个贤 明的君子治国,一定要研究历史,并在现实中加以考察、验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参照人情世故、盛衰得失,以及懂得取舍有序、变化随时,这样国家就能稳定长久了。

以上就是本文简单的文字意。个人来看,本段无疑就是另一篇《出师表》。

《过秦论》的原文中,大致有两点是值得体会:一点是秦始皇与二世、子婴,因为刚愎自用,而自我封闭;另一点是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我们参考《出师表》来学习,便可以体会到,《过秦论》的这一段可以说是《出师表》的另一版。

在《出师表》中,关于劝谏,虚心听取下属意见的名句有: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中,关于“故置公卿大夫士”,是因为“知雍蔽之伤国”的名言有: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而言之,这里讲到的两个要点,就是机构人员的设置与广开言路的关系。是不是体会到这是《出师表》的翻版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贾谊讲,始皇与二世的问题在于“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针对这一个问题,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的解决措施。

么来体会始皇与二世的“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呢?先来说始皇,来看一段史料: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体的意思是说,始皇帝的为人,生性刚戾,自以为是。由一个诸侯吞并了天下,就开始志满意得,以为从古及今,无人能及。所以专门信任酷吏,这些酷吏也得到了宠幸。而他身边设有的专供咨询的高级顾问——博士,便成了摆设。就连丞相与其他几个核心的大臣,也只是看着皇帝的脸色行事,一切都是由皇帝自己做主,而皇帝也喜欢用严刑酷法来维持自己高贵的尊严。各级官员为了保命,保财,没有敢尽忠心、说实话的。这样,皇帝也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于是变得越加高傲、骄横。相反,那些做臣子的,则变得越加害怕,而一味地曲迎、讨好。

世的刚愎自用,前面略略地介绍过。再来看一段:

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柰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