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州导游词——十里古街(中)

(2013-01-02 04:34:19)
标签:

旅游

分类: 青州风光

青州导游词——十里古街(中)

http://s7/mw690/8c50cd0egd2402d791dc6&690

偶园,又称人民公园,俗称冯家花园,因为它原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刑部尚书冯溥的私人花园。冯溥,字孔溥,又字易斋,青州人,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廷任职,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官至宰相。他资质端厚,刚直不阿,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康熙皇帝赞扬他“端敏通达,勤劳素著”,称为“辅弼重臣”。冯溥
74岁时,告老还乡回到青州。冯溥衣锦还乡,在青州引起极大轰动。到达之日,青州城为之空巷。官吏百姓夹道拜迎,直至十里长亭,“拥挤不得行”。

冯溥喜爱悠游山水,陶冶情操。在京做官期间,购京中隙地一处,在里面种植柳树,取名“万柳堂”。闲暇之日,召集文人名士,在此吟诗作赋。告老还乡之后,在原衡王府花园旧址,辟建园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取“无独有偶”之意,名曰“偶园”,冯溥在此优游著述,达10年之久。关于偶园的来历,据史料记载,它原为明代衡王府的东花园,专供宫内眷属游玩,与王府东华门相接,院内布局景观参照皇帝的御花园,只是规模小多了,衡王府破败后,此处荒芜。后几经易主,为青州府同知朱麟祥所有。康熙年间,朱麟祥调离青州,恰好冯溥回乡,就转让给冯溥。冯溥得园后辟地扩园,增修松风阁、佳山堂,并取名 “偶园”。

偶园北面与古朴宽大的冯氏宗祠、楼台参差的冯宅连为一体,互相衬托,实际上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古代建筑群落。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宗祠和宅第大部分都已经被毁,但花园仍保存完好。

偶园的原来面貌,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园记略》记载,除为数众多的竹木花卉外,主要筑有:一山、一堂、二水、二门、三桥、三阁、四池、四亭。“一山”指偶园假山,是我国唯一尚存的具有康熙风格的园林家山;“一堂”指佳山堂,是冯溥待客和写作的书房;“二水”指瀑布水和洞泉水;“二门”指偶园门和榰绿门;“三桥”指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指松风阁、云镜阁、绿格阁;“四池”指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是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偶园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布局得体,结构严谨,别有一番风趣,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园林建筑艺术。现在,偶园基本保持原貌,我们边走边看。

进园门,一条砖石甬道向东延伸,路两旁竹影摇曳,花香扑鼻,六株明朝的大桂花左右对称排列,据记载,这桂花是明朝衡王府的遗物,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仍枝繁叶茂。甬道东的石台上栽种着各种奇花异草,石台正中巍峨耸立着一块巨大的太湖风景石,气派非凡。我们再从边路往前走,就现出这个朝北的小门来,上书“偶园门”,原来门内十一个独立的院落,透过小圆门和墙上的漏窗往里看,只见亭台错落,溪流蜿蜒,瀑高潭深,山高林茂,仿佛是一幅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去吧!

这个院落叫“佳山堂院”,院中座北朝南的这个建筑叫“佳山堂”,是刑部尚书冯溥待客和写作的场所,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会客厅、书房。冯溥在偶园生活了10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记录了他晚年的悠闲生活,他的诗文集《佳山堂集》就是以佳山堂命名的。堂前环列的假山叫三峰假山,它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叠石家张南垣设计督砌,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风格的园林假山,它浓缩了九州山川秀水,被誉为国宝。假山取材于四川峨眉山和青州南山上的石头,均有花纹,成为“花纹怪石”,而且山石的堆砌也是按照石头上花纹的有机排列的,确实达到了弄假成真的效果,不失天然之美。假山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各部分体现各自的主题,特色分明,繁而不乱。

您看,假山依东墙的山峰为东峰,依南墙正中朝北的为中峰,再往西为西峰,山上有山涧、石洞、暗道、平台等,形体浑厚多变,充分的体现了古园林假山连、接、拼、斗、挑、飘、透、悬、垂、剑、散的组合形式。山体虽然不大,但布局得体适宜,构成了山峦叠嶂的气氛。

假山西峰比较平坦,上面有井水,井水流下来形成一挂瀑布,注入山下的瀑水池,池北的亭子叫“近樵亭”,游人每当走到这儿,都要在此休息,观赏池中鱼儿嬉戏。

这座假山的中峰最为险峻,内有石洞和暗室,从洞中进入,刚进去时非常黑,越往里走,光线越亮,原来里面有一间小石屋,内设石桌、石凳,石屋顶部南侧有一处裂缝,阳光能从缝中照下来,再往南转洞顶有一圆孔,从孔中看天,就好像悬在头顶的一块玉璧。这间暗室给整座假山又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走出暗室再往东走,就看见山腰处的“卧云亭”了,亭子下临山涧,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泉水自石桥下流出形成山涧,与西面流过来的瀑布水汇合成一条沿山根向北流去,注入北边的方池。

我们随着水池也向北漫步,就登上了这座大石桥了,石桥的下方池内鱼儿嬉戏,荷花盛开。桥北面的门是榰绿门,透过榰绿门,门外的景致又吸引着我们的观赏了。出门之后右边的这座建筑是不是很有特色呢?它是全石无梁结构,冬暖夏凉,名为“松风阁”。从假山的山路上还可以到达松风阁的顶部——平台,在平台上可一览偶园全貌,向北眺望,牡丹、芍药、紫藤、海棠、紫荆花、月季花盛开时节争奇斗艳,回首看佳山堂院,怪石点缀,古柏苍翠,令人心旷神怡。

偶园内不仅有全国唯一三峰假山,还有享誉海内外的“福、寿、康、宁”四大名石,在中国赏石界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奇石收藏者的推崇。据传说,偶园中的这四块奇石是明朝衡王做寿时,地方官员贵人赠送的礼品贡石,每一块都玲珑剔透,气度不凡,有专家评价四石“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蕴含着书法篆刻的神韵,并依其形似与神似,分别取名为“福”、“寿”、“康”、“宁”四个吉祥的字,大家观赏时,可以仔细鉴赏:繁体草书的“福、寿、康、宁”,是不是与这四块石头相合?把石头取上吉祥的字,存在园内,也是象征家族兴旺,福、寿、康、宁,透出了古人浓浓的隐逸意识以及博大精神的石文化内涵。

前面牡丹园中的那块奇石就是“福”石了,这块“福”石高2.4米,宽1.63米,体态雍容华贵,与满园的牡丹相映成趣,它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如果在石下点燃柴草,那么烟雾穿入各个孔中,缭绕而升,甚为奇观。

我们顺着紫荆花架往北走,远远看见一块奇石屹立,这就是“寿”石了,青州有两寿,一是云门山上的大寿字,二是偶园院内的寿石了。这块石头高2.4米,宽1.7米,正面朝北,石周身也有很多孔,漏透皆备,透过“寿”石中间一个较大的孔,可以看到对面的景色,绿草青青、垂柳依依,美景中还有美石点缀。原来那就是“康”石,康石高3.7米,宽1.2米,婀娜多姿,形同鹤立。四石中形态最好的是“宁”石,它竖立于进偶园通道的南侧,高2.3米,宽1.2米,绉、丑、漏、透、瘦皆备,玲珑剔透,气度不凡。

关于“福、寿、康、宁”四大名石,在我们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一两石头一两银”的传说。据说冯溥去世后,家境渐渐败落,他的后人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有一个南方富商来冯宅买古玩,看到了这四块奇石,惊叹不已。请求主人卖给他,于是商议好价钱是一两石头一两银子,称一下石头有多重就用同等重量的银子来换。富商马上回去筹备资金,准备第二天一早来买奇石。主人这边却一夜未眠,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想如果吧这镇园之宝也卖了,那不是要在历史上留下败家子的骂名吗,可是君子协定,岂能说变就变。一直想到天亮,也没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夫人献上良策。一会儿,南方富商就兴高采烈的来了,迫不及待的想交易。这时主人说,称奇石时要把奇石下面的石制雕花底座也称上。富商一听傻了眼,因为四块奇石下都各有一个底座,这些石制底座比上面的奇石还要重,即使再富有,也买不起了,只好告辞。主人既没有食言,又保全了镇园之宝。否则在300年后的今天,我们就无法在此领略“福寿康宁”四大名石的风采了。这四块奇石的价值,现在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华文出版的奇石专著中,都有专门介绍和极高的评价。

另外,偶园内正有“东坡纳寿”、“春”、“冬”等大小21块奇石,也各有特色。

在偶园,还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就是“大齐碑”。全称“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碑高4.45米,宽1.6米,于北齐时期建于青州南阳寺,又因为它规制巨大,故称“大齐碑”。碑额由两条盘旋的巨龙和佛像组成,中部阳刻“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12字的篆书,碑文为阴刻隶书,共29行,满行58字,现在残缺了近百字。碑上阳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系唐朝北海郡太守李邕书写。这块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石碑,有重要的文物、艺术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碑文的内容乃是记述和赞扬北齐青州刺史娄定远重修南阳寺的功德。全文体现两汉以来骈赋风格,铺陈夸饰,汪洋恣肆,辞藻极为华丽。文章开头,即感慨沧海桑田,人间变化无端,世事更替无常,只有佛祖慈悲,普渡众生;接着歌颂娄定远的功业与品德,进而讲述青州地位的重要以及娄定远治理青州弘扬佛法的政绩,随后记载南阳寺的重要以及修复的规模,说明勒文的目的;最后附有铭文,称颂佛法无边。文章的作者无从考证,但不影响它是难得的佳作。

    大齐碑历尽沧桑。据史料考证,北齐武平四年建此碑于青州南阳寺,南阳寺在唐代改名龙兴寺,以后此碑便一直在此后的龙兴寺矗立。但是在明朝初年,龙兴寺破败,大齐碑也历经磨难,遭到破坏。开始,明衡王宗室把它挪至城北弥陀寺,移动时断裂,用铁箍捆住。时间长了,风吹日晒,岌岌欲坠。乾隆年间,益都县令周嘉猷重修府城,又将它转移到文昌寺,可是没有及时树立,就横放在那里。散落的断石,由著名金石学家段松龄收藏。一直到李戴春做知府时,他拿出自己的俸金,安排人进行修补,重新扶立于文昌祠。建国后,1979年秋,此碑移入偶园,碑身断裂处用水泥粘补,立于院内,两旁用砖镶砌,顶用小瓦覆盖。

    此碑用隶书写成,极具书法价值,为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历代有不少书法家对此进行研究,并有很高的评价。碑文中提及的人物临淮王,即北齐“八贵”之一的娄定远,为北齐武明皇后之母弟娄昭的次子。史书中记载的娄定远其人,远不是像碑文中描述的那样功勋卓著,清正廉洁,好佛善施,品操高尚。他因为得到当皇帝的表哥喜爱,才被封为临淮王,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位居司空。他非常“贪鄙”,与朝廷权臣和士开狼狈为奸,秽乱朝纲。后来,罪行暴露,他畏罪自缢而死。尽管娄定远臭名昭著,但还是留下了一方《大齐碑》。

我们来到了另一座教堂——基督教堂。大家知道,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天主教主要在南欧国家传播,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教职人员均为男性,有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东正教主要在东欧国家传播。而新教主要英国、美国传播,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在中国,基督教则专指“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

中国近代以来,在天主教传入的同时,基督教也随之而来。1866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开始在青州伙巷街布道,并办起一所教会小学。1875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与中国牧师郑家祺由烟台来青州传教,租赁了一所公馆建立了传教所,结交文人绅士,宣传西方文化。光绪年间,青州遭遇大灾荒,连续三年大旱,史称“丁戊奇荒”。当时青州一带是重灾区,英国浸礼会认为是传播教义的难得机会,又派传教士仲钧安来青州,同时拨白银万两赈灾。凡放赈之处,皆发展教徒,并建立宗教场所。仲钧安与怀恩光在偶园对面办起了第一所布道堂,培养布道人员,这就是青州基督教堂的前身。到1910年,青州基督教发展迅速,英国浸礼会专门拨款建造基督教堂。

这所基督教堂保持当时的原貌,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教堂坐西面东,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外部为中国古老的青砖小瓦,内部为欧洲哥特式建筑,精密的木结构,令人称绝。走进堂内,宽阔的空间,柔和的光线,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教堂可容纳1500余信教群众在此礼拜。教堂周围树木遮日,幽静宜人,南北对称的古建筑遮掩在绿荫之中。目前,基督教堂是青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会址。

基督教十分重视教会教育,在青州设立10多处小学和广德书院、圣经学堂两处中学。广德书院旧址仍存,在今教育学院南院,是英国浸礼教会传教士康寿宁创办的寄宿学校。圣经学堂又称神道学堂,旧址在今教育学院北院,为传教士怀恩光于1881年创办,学制5年,主要培养布道人员。后改称培真学院,设神科和师范科,建有讲堂、斋舍、教堂和博物馆。这两处遗址现在仅有这两座楼房建筑,建筑经过多次修缮,现在基本保持原貌。

各位来宾,大家从基督教堂向北东拐就是东门街,原称卫街,因青州卫宫署曾在此街而得名。

路口这株老槐树别看貌不出众,也有300多年历史了。北面的商业街是过去青州古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路西是规模宏大的府文庙,路上有八座功名牌坊,可惜现在均已不存。

明清时期的青州府考院也在这条街,其旧址就在原二中,路北边的一处院落。朝初年为布政使分司公署,明朝末年改为书院,因重门叠院,堂舍整齐,面对云门山色,故名云门书院。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又进行过大规模整修,更为恢宏。清雍正年间,书院停办,改作考场,成为主持考试的学使安临之处,名为“青州试院”。民国时是省立四师所在地。二中的东院,原是齐天庙,早期是个露天戏台。

这处十字路口处原叫石桥子,桥下有一龙王庙,俗称庙上桥。桥南为南营街,明代有高唐王府,清代出了个武状元,曾称为状元街。桥北今称北营街,明代称东营街,清代称剪子巷,所生产的大三剪子驰名全国。向北经商会通县文庙。东门内有两条小巷,南面是前局巷,明代是官钱局,清代为官银号。北是后司巷,因金代是统军局驻地,明代建了望春楼,每年正月十五,衡王府眷属在此观看花灯欢度元宵佳节。

卫街东端就是高大雄伟的东门——海晏门。东门是过去四座城门中最高大的。高约16米,门洞深30米,每到夏日,洞内凉风习习,是当地居民纳凉的好去处。墙壁镶有许多碑刻。城门在上世纪70年代拆除,连同拆除的还有古城墙,在遗址上修建了这条云门路。

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东关,是青州的回族聚居区。明清以来,这里是青州城最为繁华的区域。东关,顾名思义,即是南阳城东门之外的居住区。明清时期,东关也有城墙,也有城门,只不过城门、城墙要矮、要小。东关的城门叫做阁子,为两层结构,底层为行人通过的门洞,上层一般为殿宇。如东关北阁子又叫玄武阁,上层有玄武大帝的塑像。东阁子又名碧霞阁,上层为碧霞祠,供奉王母娘娘。我们处的位置原先有东阁子,又名海岱阁。

过去,东关是青州城的军事要塞,敌军攻城必经之路。解放战争中,三次解放青州城,都是先攻取东门。原有护城河,河上有海岱桥。东门里还有一处胜景——海岱楼,取威镇海岱之意。随着东关的日趋繁华,东门内外为商贾云集之地,“海岱楼”更名为“凝翠楼”,为达官贵人赏乐游玩之处。楼上悬唐钟,该钟是龙兴寺的遗物,为唐代天宝年间铸造,因无翅,俗称为“铎”,高八尺,口径三尺,色彩灿丽,翠色欲滴,并铸有铭文40行。铎的铸造工艺精湛,撞之,声音洪亮清越,尤其在清晨,钟声缭绕,幽邃深远,让人遐思无限。“凝翠晓钟”也成为青州十景之一。后来,凝翠楼毁,该铎被迁往万年桥南的玄帝观,玄帝观也改称“铎楼庙”。该铎于1953年移交山东博物馆并保存于今。

这里的地名叫棋盘街,由昭德街、北阁街、粮市街等构成,因状似棋盘而得名。这里,过去是青州古城的繁华地带,也是达官贵人的居住之地,历史上曾经有过王曾的“宰相府”、赵秉忠的“状元坊”、“软绿园”,还有过“昭德阁”“海岱阁”、山西会馆等名胜。现在的古街保持原有格局,仍然是一处贸易集市,两边多为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活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这里的店铺主人大多是回族。青州地区的回族,自元代始,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棋盘街北端,即东关十字路口,向北今称北阁街,原叫兴隆街,明代是通往临朐的交通要道,原沿街有缫丝厂、银号、商店,生意很兴隆,明代状元赵秉忠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北阁街西侧建起了状元别墅——软绿园,至今仍存赵状元命名的青龙、白虎二巷。软绿园坐落在护城河的荷塘边,明代李中行有诗,“祥烟迢递接青徐,十亩林塘学士居”。诗中的十亩林塘学士居即软绿园。清代金石家段松龄家住北阁街,他编的《里谣十首》中说:“青龙巷口状元坊,笑卷珠帘熨篆香。软绿园中歌舞罢,空余翠盖拥红妆。”随着历史沧桑的变迁,状元故居已荡然无存,然而赵状元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

东关十字口向东是粮市街,路南有董家巷,巷内有明代万历进士、兵部尚书董可威住宅。董宅东邻是积儿巷,巷口曾有一石碑,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知府张玉树立,碑文是:“宋宰相王文正公故宅。”王文正即王曾,他是宋代咸平年间的三元状元,官至宰相。宰相府后门为白果庄巷,相传王曾兄弟二人栽了两株白果树而得名。段松龄在《里谣十首》中说:“井深街阔是吾乡,屈指高风数二王,请看故园银杏树,行人千古式甘裳。”宰相府今存,自清末改成了学校。粮市街东段原称春牛街,向南有双井街,有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字素伯,官至桂林同知,是当朝才子。

东关十字口向南是回昭德街,因街上有昭德阁而得名。昭德街在青州可是很有名气,因为历史上出过不少回族名人。明代出了个回民进士杨应奎,官至河南知府,也是著名诗人,著有《渑谷集》,是当时的“海岱七子”之一,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专门为他立传。他曾出资重修过万年桥和真教寺。昭德街东侧有赵宅巷,原系元伯颜丞相后裔赵姓住宅的更道。民国时,出了个赵明远,曾任过国民党旅长、师长,山东民团东路总指挥、山东保安司令、国大党代表等职。后经商,解放前去了台湾。

昭德街南端有断魂桥(杀人场),桥外是军教场。民国时,国民党在此设立了山东省立第四(模范)监狱。我省的一些革命老前辈曾在这里关押过,解放后栽上了桑树,今已建成了烟厂宿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