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州导游词——博物馆(中)

(2012-12-23 00:11:46)
标签:

旅游

分类: 青州风光

青州导游词——博物馆(中)

 

http://s9/mw690/8c50cd0egd173407e2568&690

(龙兴寺精品厅)

我们现在来到龙兴寺佛造像精品展厅。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因其造像数量多,品种全,贴金彩绘保存好,雕刻精,跨越时间大,而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近年来,这些佛像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引起了轰动。龙兴寺始建于北魏,到明代初年被毁,共存世达800余年,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寺院之一。遗址位于博物馆南侧,地上建筑早已不复存在。1996年10月,当时的青州师范学校在平整操场时,偶然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土坑窖藏。该窖藏东西长8.7米,南北宽6.7米。经过考古人员的抢救整理,出土了这批珍贵的佛造像。造像所属年代自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跨度约500余年。但绝大多数造像集中在北魏晚期到北齐时期。造像大致按上、中、下三层排列埋葬,造像顶部发现有席纹,证明造像掩埋之前曾用苇席覆盖。窖藏中部有一由南向北长630厘米。宽90厘米的斜坡,该斜坡为毛土,应为开挖窖藏时所留,目的是为运放造像而设置。

这尊造像名“东魏贴金彩绘菩萨三尊像”,通高310厘米。主佛的面部、胸部,皮肤裸露部分均为贴金。主尊螺发高髻,上施宝蓝色,杏眼长目,面部表情温和,胸前有结带,饰头光和身光。右胁侍菩萨上身残,左胁侍菩萨头戴宝冠,身着天衣,佩项圈,腹部饰蝴蝶状饰物。三尊像背连莲瓣状背屏,背屏下部主尊两侧是高浮雕彩绘的双龙,口衔莲花,莲叶,莲蕾形成基座,托起二胁侍,背屏上部正中为一单层侧面塔,饰山花,蕉叶。塔两侧环绕肥田八身,四身托塔,二身舞蹈,二身分执排萧和钹。这是出土造像最大的一件。

这尊“北魏韩小华造佛三尊像”,虽形制较小,但基本完整。碑高55厘米,宽51厘米,厚10厘米,石灰石质。造像刻三尊像,均跣足立于覆莲座上。本尊弥勒高螺髻,眉目清秀,手施无畏、与愿印,内着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二胁侍冠饰均残,前额梳留三圆形发饰,帔帛从双肩垂下,至腿部上卷到肘间后再飘然下垂。碑顶部为方型圆角,碑上部浅线刻三尊化佛,为圆形头光、结跏趺坐。背光后部雕手执日、月二天神。下部为长方基座,基座左右刻“乐丑儿供养”,“韩小花(华)供养”,各有一浅线刻的跪姿供养人。中为二尊护法狮子。这铺造像是十分典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制以后的风格,表现出鲜明的汉族士大夫所欣赏的精神风貌。

这尊造像名“东魏尼智明造佛三尊像”,时间为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石灰石质。像高83厘米,宽66厘米,厚9.5厘米。造像为三尊像。本尊佛像螺形高髻,面相较长,眼微睁,嘴上翘,呈微笑状。内着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下摆略向外侈,跣足立於覆莲台上。双手已佚。本尊头后有由浅刻莲瓣和同心圆等组成的头光,外有彩绘忍冬花环;背光为椭圆形,亦由浅刻的莲瓣、条纹组成;外侧彩绘忍冬花纹带。二胁侍圆形头光,冠饰均残,额前留三个发辫,冠缯垂至肩部。内穿对襟衫,帔帛从双肩下垂,再向上卷至肘间,然后下垂,长裙系于上腹部,下摆略向外移,一胁侍手持莲蕾和桃形饰件,一胁侍手持莲蕾,提净瓶,均跣足立于覆莲台上。造像上部刻火焰纹,顶部残,仅存左右两尊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的化佛。造像彩绘保存完好。本尊面部贴金,黑发,大红袈裟。胁侍黑发、红唇、红、蓝、绿三色长裙。造像两侧绘制有僧尼形象,现保留有四尊,每侧二尊,高20厘米,双手拱手胸前。

这尊北魏菩萨造像高82厘米,石灰石质,贴金彩绘。造型上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圆形项光与贴近身体之身光的结合,综汇成像后的光饰,而不是常见的舟形背光之饰。菩萨面容特征突出,笑容鲜明,细长的眉眼舒展,亮丽,沉思而喜悦自如的神情浮现。头顶戴冠饰,圆项光的莲瓣纹凸显,衬托菩萨头部。肩部的圆饼状饰也很突出。天衣覆肩又向下悬挂,交叉展拓在腿膝前。下裙至脚的纹褶细密,而且向外移,呈鱼尾状。胸口处的项圈与裙腰的束带均以很簿的手法雕出。总之,此菩萨装的衣饰呈现出早期较朴素的特色,雕饰的刻工也很精致,体装身姿的装饰化与神秘微笑的面容写实构成早期菩萨像特质。

这尊东魏菩萨立像高95厘米,石灰石质,彩绘贴金。头顶有高髻,束冠巾贴金。面部方圆形,五官端正,安静慈祥,呈沉思状。上身赤裸,细腰。颈佩戴贴金项圈和贴金璎珞。披帛顺肩下垂。手腕带金镯,左手轻提披帛,右臂半举胸前。着长裙,跣足立于莲台上。

这是北齐时期的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龙兴寺造像进入北齐时期,逐渐改变了北魏“秀骨清象”的风格,趋向丰满厚重。这铺造像贴金彩绘,石灰石质,高76厘米。虽然在构图与布局方面仍是北魏以来的旧式,但北齐风尚十分鲜明。主佛头顶的肉髻低平,表面饰有细密的螺纹,面相丰满而胖圆,体形方面也着力刻划宽肩、细腰、鼓腹的身段之外趋向于丰满。身穿通肩式大衣,表面不刻衣纹,仅以彩绘的形式表现田相袈裟。这是印度笈多艺术影响下形成的北齐风格。二胁侍菩萨也是面相胖圆,体态丰满。左菩萨的服饰仍是北魏的旧样式,而右菩萨则简化多了,没有穿僧祗支,在胸前饰有短璎珞交叉穿环。从这尊造像,可以看出从北魏到北齐,中、印造像风格的兼容过程。

这是北齐菩萨立像。这尊菩萨最为引人瞩目,其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全像高136厘米,石灰石质,贴金彩绘。从冠饰以及双手抱住璎珠的化佛形象看来,当是最受尊崇的观世音菩萨之像。此像对体现青州菩萨高超技艺尤为得力。其整体是以青灰色石质造成,服装上尚留些许绘彩之迹,全像对人体造型能力的把握,富丽珠璎的装饰尤为出色。造像仅在冠饰与右手臂有所残断缺损,大部仍是相当完好。从出土时像躺土中的现场图片,已可预见其为重要的杰出代表作品,使人联想到在灭法毁像的当时,人们也不忍将其过分破坏。此像全身比例合度,身前密布项饰与垂珠璎珞、坤带等,垂璎与帔帛贴合密切,除腰下垂带略有折纹以外,全身衣服几无纹褶,因而能给人十分洁净之感。璎珞珠项绮丽堂皇,又不显繁缛,反而体现了素净、丰丽,确是达到高妙境界,显出了时代与造型的特征。从雕像的头部看,菩萨的面部表情沉静而高贵,雕刻琢磨技艺十分高超。明净的额头,舒展的双眉、微闭的眼目,挺直修长的鼻梁,细致精妙的嘴唇,圆润的面颊与细巧的脖项,都将雕刻造型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眼睛、鼻翼、嘴部的最细小之处的刻划,更是入微入妙,尤其是嘴周与唇尖嘴角、体面精微的转折过渡,可谓是神来之笔。变化丰富的嘴与瞑想深思的闭目,传达出含蕴深长的神情,构成高深幽沉的宗教气息,将人们自然带入佛国境界中去。从头像侧面看,更能表达出雕像造型的完美与技艺的深湛。面部鼻梁的线型、嘴角的细微巧折、眼睛的圆润起伏与转折变化,均比正视更为清晰地传达出造像的神韵。青州佛像头部的侧部有许多是体现出希腊鼻的高直样式。菩萨造像之中有些是鼻较扁平的中国化的面容。此件菩萨的侧面则具体入微,雕刻中体现出外来面目与中国式的结合。

这尊北齐佛坐像具有鲜明的北齐时代风格,高64厘米,贴金彩绘。头顶肉髻低平,表面饰螺纹,面相方圆丰满,双目微闭,嘴角内陷,含笑意。宽肩,挺胸,细腰,收腹,体态雄健而有力量。身披右袒式大衣,有偏衫包右肩。大衣薄厚适中,表面饰有阶梯式衣纹。双腿结跏趺坐宝座上,姿势自然,呈安逸之意。

隋代佛造像是在北齐与北周的基础上,更加趋向于注重身段的优美,而在细部的刻划上仍带有明显的前朝遗风。这尊佛坐像高73厘米,贴金彩绘,石灰石质。肉髻仍显低平,头顶饰有较小的螺髻;面部仍显丰满,但已经变得长圆了;身穿轻薄的褒衣博带式大衣,衬托出削肩、胸微挺、腹内收的窈窕体态。双腿结跏趺坐宝座上,被大衣覆盖。双手虽然残缺,但可看出原为右手施无畏印。

这里有一尊思维菩萨坐像,其年代为北齐,通高86厘米,石灰石质。菩萨头戴花蔓高冠,冠带至肩部。面相清秀,眼微睁,左右臂残,右手残指留于右下腮。唇涂红色,上唇用单线绘胡须,长发从双肩垂下,用圆形发卡束住。上身袒露,圆形项圈,双肩帔帛;下穿长裙,裙带下垂。腰左、右侧有圆璧和香囊佩饰。长裙下摆重叠;半结迦坐于束腰基座上。基座下半部刻龙及莲芯。造像用红、绿、赭石、黑色彩绘和黄金装饰,彩绘保存完整。

龙兴寺还出土了龙柱。龙柱在古代是极为稀少的,据考证,全国只有故宫和曲阜的孔庙里有,而龙兴寺也立有这样的龙柱,可见当年龙兴寺的地位之高了。

在这次出土造像中还出土了非常珍贵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卢舍那佛是《华严经》所尊奉的主佛。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是一种颇为特殊的造像题材,共同特征为雕塑或塑成的佛像身上,以或画或刻的手法再造出许多佛教内容形象。这是卢舍那佛右肩部界格中的画像照片,三位胡人描绘均很生动,其线条流畅,只在方寸之间就将几位胡人形象画的活灵活现。

为什么这次出土的佛像都是毁坏的?这引起广大考古工作者和佛学研究专家的浓厚兴趣。历史上自从佛教东传后,经历了四次大的毁佛运动,即历史上所说的“三武一宗灭佛”。这次出土的佛像有北宋时期的,这证明佛像埋藏时间为宋朝末年,即“道君皇帝”宋徽宗灭佛之时。当时,宋徽宗崇信道教,下令全国的佛寺统统改为道观。可能就在此时,虔诚的佛教僧侣和信徒,为防止佛像损毁,匆匆埋入地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