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

(2012-06-09 11:12:01)
标签:

魏晋

永嘉

北魏

魏碑体

文化

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墓志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载体,其型制,文体,书法艺术水平及刻工,体现了等级的属性。墓志的前身是碑,主要功用是记载墓主人的生前事迹。碑始于东汉.盛于桓、灵之际,其时碑的型制比较大,制作费时、费财,因而到了汉末,曹操下令禁止厚葬和立碑,汉以后,天下送死者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令禁碑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于是人们就把刻石从地上埋地下,演变成后来的墓志。

墓志书法丰富多彩,书体真、行、草、隶、篆诸体皆备,反映了不同时期书体的演变与发展;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是与实用书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墓志尤为突出魏晋时期的墓志书体人多变得四八稳;北魏拓跋族的统治.既要倡导汉化,又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彪悍的个性,魏碑体应运而生;唐以后,墓志书法艺术的高低明显地成为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个同地域流行的、书家个性表达的、各朝各代创造的书体与风格,在贵族与平民中各展风采。时代为墓志书法提供了发展的足够时间,墓志为书法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墓志书法在这足够的时间中和广阔的空间里反复摸索,找到了自身生存的奥秘,这就是于适应中不断走向辉煌。

魏晋两朝屡申禁碑。据《三国志》载:自东汉建安十年(205),曹操“以为天下凋敝”【1】,下令禁碑。又据《晋书》载:晋咸宁四年(278),晋武帝重申禁碑,下诏说:“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2】”晋义熙年间(405418),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又申禁立碑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政局动乱,战事频繁,以至许多墓葬被盗。黄初三年(222),魏文帝起察寿陵,下诏: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3】,因而决定取消墓地上一切设施和标志,“使易代之后不知真处”【4】。这些禁碑令及葬制改革促进了墓志的发展,对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13

魏晋墓志的形式无定制,是东汉以来的延续和禁碑的产物。有碑式墓志。其中形体较大的,如1965年在北京八宝山出土的西晋((王陵妻华芳墓志》图(1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 (永嘉元年,307),高131厘米,宽57厘米,四面均有文字,共计1900余字,是现存魏晋墓志中形体最大、文字最多的一例。但形体较小的墓志仍居多数,如《张纂碑并阴》(永嘉元年,307)、《沛国相张朗碑并阴》(永康元年,300)等。碑式墓志即是禁碑时不能立于墓前,只得埋于墓中的,因而形体缩小,字数减少。此类较多另外的形式有:1、“神座”,如《鲍寄墓志》、《鲍捐墓志》(曹魏时期,无纪年)等,志高30厘米,宽7厘米,一行,10余字。2、“石撑题字”,如《冯恭墓志》(太康三年,282),志高130厘米,宽10厘米。3、“神道”,如《平寇将军关中侯广平曲梁苏君墓志》、《安卯长王君墓志》(太康五年,284),高40厘米左右,宽50厘米左右。

魏晋墓志多长条形、长方形,也有少数圭形、半圆形等形式。正方形偶有发现,如1965年至1970年在南京象山王氏墓群中发现的《王兴之墓志》图(2(咸康七年,341)5块。【5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期,曹魏时钟舞将东汉产生的楷书发展至完善,“二王”的行草书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成为后世楷模。而墓志书法仍以隶书为主,基本保留着汉隶的流派和风格。有精整平正一类,如《刘韬墓志》(无纪年)、《石勘墓志》(永嘉八年,308)等;有古朴跌宕一类,如《魏雏柩铭》(永康八年,298)、《乐生柩志》(元康三年,293)等;有介于隶楷之间一类,如《孟府君墓志》图(2(太元元年,376)、《松杨阳神道阕》(隆安三年,399)等;也偶有楷书出现,如《颜谦刘氏砖志》(永和元年,345),《王兴之夫妇墓志》图(3(永和四年,348)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图(2

1965年至197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发掘了7座墓葬,除2号墓为南朝墓外,其余均为东晋墓,据墓志记载证明此处是东晋尚书、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葬群,但未发现王彬的墓。其中1号墓是王彬的第四子王兴之夫妇墓,3号墓是王彬的长女王丹虎墓,5号墓是王兴之的长子王闽之墓,6号墓是王彬的继室夫人夏金虎墓。已发掘的王氏族葬区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王彬生前官至尚书、左仆射,年59卒,死后赠特进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肃。据发掘出土的王兴之和王丹虎墓志,可知王彬应葬于两者之间,但未能找到,疑早年被破坏,现已不存。王兴之(310340)字稚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曾任征西大将军行参军、赣县县令等职,是王彬第四子,与“书圣”王羲之为同祖父的从兄弟。妻宋和之(314348)字秦嬴,西河界  人,使持节野王公宋哲之女。王丹虎(302359)是王兴之姐姐。王氏家族墓封土较厚,其中13号墓深达10米,4号墓积土厚5米,2号墓封土3米。均为砖室结构。1246号墓均是平面呈凸字形的券顶墓,分棺室、甬道两部分。35号墓是平面呈长方形、不设甬道的券顶墓。7号墓平面呈凸字形,为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墓室长5.54.20米,宽3.201.15米,高3.401.30米。有的墓壁上砌有直棂假窗和凸字形壁龛,6号墓在棺室前部还砌有长方形的砖台。各墓均有铺地砖两层,亦有排水沟通向墓外,如王丹虎墓前5层砖砌成的排水沟,发掘时残存17米以上。有的墓内四壁涂有石灰。

7座墓共出土随葬品230余件。可分为青瓷器、陶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玛瑙、琥珀、水晶、玉石等。青瓷器共57件,以青灰釉瓷为主,次为青绿、黄绿色,某些器物的上部和器盖上点缀有酱色釉斑点。器形有盘口壶、鸡首壶、罐、碗、虎子等常见物。3号墓还出土了主要成分为硫化贡的丹丸200多粒、贝壳状饰件数千粒及珍珠数十粒。7号墓出土有玻璃杯2只、嵌金钢石金杯1只,皆属古罗马的输入品,是反映当时中外交往贸易的珍贵实物资料,该墓棺室和甬道之间还放有一陶榻,长1.12米、宽0.65米、高0.214米,器形之大,实屑少见。

值得重视的是王兴之夫妇墓出土的墓志,志文长达203字,书法朴素谨严,方正遒劲,波磔已不明显,属于楷隶。六朝时期的书体正是由篆、隶演变为楷书的阶段,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东晋时期的墓志能保存至今,颇为罕见。王兴之墓志的时间比传世已久的东晋义熙元年(405)的爨宝子碑要早;又是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从兄弟的墓志,尤其珍贵。再则,南方六朝墓志与北魏相比,至今发现得很少,王兴之墓志的出土,对研究六朝书体的演变和当时的葬俗,均有很高的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图(3

王建之墓志(石志咸安二年(372)《王建之墓志》图(3,南京北郊象山六朝时期东晋王氏家族古墓1999年出土,是六朝墓志书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志书体介于隶楷之间,横画虽有波挑,但波挑收敛,体势明显具有一定楷书的特点。其中有的字隶意浓厚,与汉隶十分相近。又有个别字具有明显仿古的篆书遗意,极富有装饰性,实属罕见,为《兰亭序》书法真伪的辩论提供了新佐证,对继续深入探讨六朝书法及中国书法的演变有重要意义。象山乃东晋初年尚书仆射王彬家族墓所在地。王彬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叔父。王建之其人于史无徵,据其墓志云:晋故振威将军、鄱刚太守、都亭侯,琅耶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彬之孙,故给事黄门侍郎、都亭侯彭之之长子。可知建之为王彬的孙子,袭封都亭侯。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王建之墓志》图(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王建之墓志》4-2

王建之刘媚子石志太和六年(371)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 

19989月~12月,南京市博物馆在该市北郊的象山发掘了3座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葬,发掘简报刊载《文物》2002年第7,【11并且披露了4方墓志的拓片。其中编为9号的夫妻合葬墓保存完好,从中出土了3方墓志,有2方为石质墓志,发现于墓室内死者头部,一为王建之墓志,一为王建之妻刘媚子墓志;另一方为砖质墓志,发现于墓坑填土中,亦为刘媚子墓志,其基本内容与石志相同而文字稍简略,估计是为了日后合葬时便于寻找而有意设置的。王建之其人于史无徵,据其墓志云:晋故振威将军、鄱刚太守、都亭侯,琅耶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彬之孙,故给事黄门侍郎、都亭侯彭之之长子。可知建之为王彬的孙子,袭封都亭侯。王建之的妻子刘媚子亦不见于史传。该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横画虽有波挑,但波挑收敛,体势明显具有一定楷书的特点。其中有的字隶意浓厚,与汉隶十分相近。又有个别字具有明显仿古的篆书遗意,极富有装饰性,实属罕见

铭文:

晋振威将军、鄱阳太守、都亭侯,琅邪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夫人南阳湦阳刘氏,字媚子,春秋五十三,泰和六年六月戊戌朔十四日辛亥,薨于郡官舍。夫人修武令又之孙,光禄勋东昌男璞之长女,年廿来归,生三男三女。二男未识不育。大女玉龟,次女道末,并二岁亡。小女张愿,适济阴卞嗣之,字奉伯。小男纪之,字元万。其年十月丙申朔三日戊戌,丧还都。十一月乙未朔八日壬寅,倍葬于旧墓,在丹杨建康之白石。故刻石为识

西晋自永嘉以后,北方五胡之乱,晋室遂东,历史进人纷繁的南北朝时期。其时在北国碑石又兴。东晋于420年亡后,南朝宋、齐、梁、陈相更替,墓志承晋制延续而流行,并受北朝影响较大。北朝墓志盛行,而尤以北魏王朝盛极一时,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均有埋铭之习。北魏时期是我国墓志发展的黄金期、鼎盛期、成熟期与定制期。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系游牧部落,雄悍强健,自东汉、三国以来,就经常与汉人接触。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加速汉化运动,在礼乐刑法方面,如祭祀、丧礼、冠礼等尽用汉制。政治的需要,加之南朝的影响,带来了文化的大融合。

这时期的墓志是以北魏元氏墓志为代表。精书细刻康有为在谈到北朝书法时曾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盖乘晋、宋之末运.兼齐梁之流风,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孝文麟献,笃好文术,润色鸿业。故太和之后,碑版尤胜,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延昌、正光,染被斯畅,考其体裁俊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6由于元氏家族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的墓志在选料、书丹、镌刻等方面都极为考究,备极奢华。墓志的形状也形成了一定的样式,一般为两块方石,上下合在一起,上面一块形状如盖称为墓志盖,刻有某某府君墓志,字体多作篆书,亦有真图(4));下面一块刻铭辞,内容为墓主人的官衔、姓氏、世系宗支、卒葬年月,生平事迹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图(5-1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图(5-2

元氏墓志的用笔,起笔大都以露锋为主,已经完全摆脱了隶意,或以为这是由刻石的工匠造成的。志石书丹后经镌刻,不排除会对原迹造成影响,沙盂海先生曾撰文指出:“刻手好的,东魏时代会出现赵孟頫的字体,刻手不好的。《兰亭》也会变成(婆宝子》。原因就是柔软的毛笔与尖硬的刀子,工具不同,效果自然两样。【7说明刻手的水平对原书的影响起着于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元氏墓志来说,其尖锐的笔画并非完全是由刻工造成的,而是原书如此。在字体和书风方面,北朝书法以其雄劲浑厚与晋帖的典雅俊丽形成两峙对应,相映生辉,光照书坛。北碑包括三大部分:即造像记、墓志和碑石,均属楷书类。比之造像记和碑石,墓志一则数量大,二则风格多样。在为数众多的著名墓志中,既有雄强刚直者,又有天真烂漫者,还有俊秀清丽者,美不胜收!北朝墓志书法何以如此灿烂多姿,且与晋帖截然不同,即使南朝墓志书风在晋朝书法遗韵的强烈影响下,也依然类似北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而深邃的,简言之:一是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会;二是民间书手的风情;三是有志以来的遗风;四是佛教文化的大量传人;五是与中国封建迷信有关。

 

北齐《赵征兴墓志》图(6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图(6

此石1995年出土于江苏徐州之郊三堡乡,广74厘米,高66厘米,有界格,无撰书者姓名。首题齐故平南将军太中大夫金乡县开国侯赵君墓志铭序。序文18行,铭词6行,连题共25行,满行32字。序文与铭词之间,空去5行。因系近年新出之物,又为私家所藏,故至今尚未见著录。而全志文字,除稍损一二之外,基本完好可读;且字口生辣,如新发于硎,虽一般打本,犹奕奕有神 

主赵征兴其人其事,《北齐书》、《北史》等,均不见载。今据志文所记,知其字益举,世籍秦州天水郡(今甘肃省境内)人。南朝梁时,以电威将军、新昭县开国伯,出为东海、齐二郡太守。又擢使持节云勇将军、始新县开国侯,都督霍、合、豫诸州军事。侯景乱国之际,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易帜。后又拥兵归齐,改授平南将军、太中大夫、金乡县开国侯之位。以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565)六月卒于邺都里舍,同年十月二十四日葬于徐州彭城之南,年六十有二。 

世存北齐墓石诸刻,已显蜕变魏碑古劲之迹,并渐萌隋碑清秀之风。惟山左所见,犹多凝重端整;洛中一带,则常遒丽清婉。此石字体,较近后者。今观其楷法中间杂隶势,虽颇草拙,仍秀挺多姿,有天然稚真之趣,与赵万里氏《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所收《赵道德墓志》5(天统元年十月十二日,565)、《刘双仁墓志》(武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570)诸安阳出土之石书风,均相仿佛,是当同为足堪把玩珍视之品。况其志文,能补史阙;而序文铭词相间五行之格式,亦可谓同类墓石中鲜见特例也。

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书法最为出色的时期,此时的书法风貌总体上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并渐趋成熟。通观燕继墓志,隶书意韵已不明显,尽展着楷书风范,这是符合时代特征的表现。应予注意的是,东魏、北齐自迁都至邺后,墓志书风为之骤变,北魏以斜画紧结为主的真书变为以平画宽结为主。8】 在燕继墓志中我们已鲜觅北魏楷书斜画紧结的踪迹,北朝后期平画宽结的变革新风跃然可见。总体说来,燕继墓志结体端正宽博,点画精到舒展,用笔丰腴遒润,字势率意自然,秀整中透出劲健,朴厚中不乏灵动。喜爱临摹北朝墓志者,自可从中玩味无穷。还值得称道的是,燕继墓志书写和镌刻水平俱佳,刀法忠实体地现了笔法,书丹者、刻工当为一时高手。这件书写与镌刻珠联璧合的上乘佳作,充分展示了北齐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堪称不可多得的书苑珍品。

墓志书法随着北魏丰碑大碉的再度倔起得到了空前地发展,书风也为之一变。魏碑体脱颖而出,异军突起,其风格多样,如百花争艳,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魏碑体”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面貌,反映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社会风气的演变。如太和以前,鲜卑贵族子弟崇尚健壮勇猛、弓马骑射,太和以来迁都以后则转而崇尚儒业。【9 这与“魏碑体”晚期由方笔转而趋圆是同样的道理。由注重身体的英武强壮转而注重内心的修养,这无疑是鲜卑族汉化改革的结晶。“魏碑体”的这些特点对于北魏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魏碑体”具有多元的美学特质。是具有高度融合性的书体,具有复杂的文化背景。它渗透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血脉,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与汉民族的内敛,融合了北方书法的古朴浑厚与南方行楷的新妍妩媚,融合了隶书的笔势开张与楷书的结体严谨,给人以雄健开张的心理体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魏碑体”对后世书风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研究隶书向楷书演变的重要载体。虽然“魏碑体”曾一度不为人知,但它笔法的多变令后世书家大为赞叹。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备魏第十》中说:“通观诸碑,若游群玉之山,若行山阴之道,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态,亦无不备矣。【10】”

墓志,从源头到今天,漫长的岁月,丰厚的遗存,不仅堪称是一部石刻文书,同时,作为书法,墓志也是除墨迹之外的最主要的书法表现形式。墓志书法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下列启示对我们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墓志在整个发展演变进程中,深深的留在这一轨迹中的烙印极为创新,创新使得墓志书法得以与2000多年的李长之不断的发展。墓志书法到了晋代,基本沿袭的市长曹魏隶书点划,慢慢发展和创新最后创造了“魏碑”新的书体墓志书法艺术上起秦、汉,下至近代,历史跨越之漫长,地域分布之广泛,藏品数量之丰富,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墓志书法丰富多彩,书体真、行、草、隶、篆诸体皆备,反映了不同时期书体的演变与发展;在墓志书法中,不乏历代书坛宗师巨匠之作,有些作者虽名不见经传,或者没留下姓名,但其作品造诣之高,艺术之精,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12]

注释:

1】【3】【4西晋 陈寿《三国志·魏文帝纪》

2《晋书》帝纪第三 武帝

5】《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9】《文物春秋》19991

8李森:新见北齐燕继墓志考析《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4

6】【10】(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第十

7】沙孟海  《新美术》199003期《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帖》争论的关键问题

11《文物》2002年第7

12作者:柴新胜 马发喜《刑徒铭——墓志的起源》

13】《墓志起源新说》(《文物春秋》19941)

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题铭研究》作者马新宇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长春市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作者罗新、叶炜2005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作者鲁才全 

汉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    据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影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1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 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月重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