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之墓志书法

标签:
魏晋永嘉北魏魏碑体文化 |
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墓志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载体,其型制,文体,书法艺术水平及刻工,体现了等级的属性。墓志的前身是碑,主要功用是记载墓主人的生前事迹。碑始于东汉.盛于桓、灵之际,其时碑的型制比较大,制作费时、费财,因而到了汉末,曹操下令禁止厚葬和立碑,“汉以后,天下送死者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令禁碑”,“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于是人们就把刻石从地上埋入地下,演变成后来的墓志。
墓志书法丰富多彩,书体真、行、草、隶、篆诸体皆备,反映了不同时期书体的演变与发展;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是与实用书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墓志尤为突出刻魏晋时期的墓志书体的人多变得四平八稳;北魏拓跋族的统治.既要倡导汉化,又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彪悍的个性,“魏碑体”应运而生;唐以后,墓志书法艺术的高低明显地成为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个同地域流行的、书家个性表达的、各朝各代创造的书体与风格,在贵族与平民中各展风采。时代为墓志书法提供了发展的足够时间,墓志为书法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墓志书法在这足够的时间中和广阔的空间里反复摸索,找到了自身生存的奥秘,这就是于适应中不断走向辉煌。
魏晋两朝屡申禁碑。据《三国志》载:自东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以为天下凋敝”【1】,下令禁碑。又据《晋书》载:晋咸宁四年(278年),晋武帝重申禁碑,下诏说:“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2】”晋义熙年间(405一418年),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又申禁立碑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政局动乱,战事频繁,以至许多墓葬被盗。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起察寿陵,下诏: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3】,因而决定取消墓地上一切设施和标志,“使易代之后不知真处”【4】。这些禁碑令及葬制改革促进了墓志的发展,对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13】
魏晋墓志的形式无定制,是东汉以来的延续和禁碑的产物。有碑式墓志。其中形体较大的,如1965年在北京八宝山出土的西晋((王陵妻华芳墓志》图(1)
魏晋墓志多长条形、长方形,也有少数圭形、半圆形等形式。正方形偶有发现,如1965年至1970年在南京象山王氏墓群中发现的《王兴之墓志》图(2)(咸康七年,341年)等5块。【5】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期,曹魏时钟舞将东汉产生的楷书发展至完善,“二王”的行草书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成为后世楷模。而墓志书法仍以隶书为主,基本保留着汉隶的流派和风格。有精整平正一类,如《刘韬墓志》(无纪年)、《石勘墓志》(永嘉八年,308年)等;有古朴跌宕一类,如《魏雏柩铭》(永康八年,298年)、《乐生柩志》(元康三年,293年)等;有介于隶楷之间一类,如《孟府君墓志》图(2)(太元元年,376年)、《松杨阳神道阕》(隆安三年,399年)等;也偶有楷书出现,如《颜谦刘氏砖志》(永和元年,345年),《王兴之夫妇墓志》图(3)(永和四年,348年)等。图(2)
1965年至197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发掘了7座墓葬,除2号墓为南朝墓外,其余均为东晋墓,据墓志记载证明此处是东晋尚书、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葬群,但未发现王彬的墓。其中1号墓是王彬的第四子王兴之夫妇墓,3号墓是王彬的长女王丹虎墓,5号墓是王兴之的长子王闽之墓,6号墓是王彬的继室夫人夏金虎墓。已发掘的王氏族葬区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王彬生前官至尚书、左仆射,年59卒,死后赠特进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肃。据发掘出土的王兴之和王丹虎墓志,可知王彬应葬于两者之间,但未能找到,疑早年被破坏,现已不存。王兴之(310—340)字稚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曾任征西大将军行参军、赣县县令等职,是王彬第四子,与“书圣”王羲之为同祖父的从兄弟。妻宋和之(314—348)字秦嬴,西河界
7座墓共出土随葬品230余件。可分为青瓷器、陶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玛瑙、琥珀、水晶、玉石等。青瓷器共57件,以青灰釉瓷为主,次为青绿、黄绿色,某些器物的上部和器盖上点缀有酱色釉斑点。器形有盘口壶、鸡首壶、罐、碗、虎子等常见物。3号墓还出土了主要成分为硫化贡的丹丸200多粒、贝壳状饰件数千粒及珍珠数十粒。7号墓出土有玻璃杯2只、嵌金钢石金杯1只,皆属古罗马的输入品,是反映当时中外交往贸易的珍贵实物资料,该墓棺室和甬道之间还放有一陶榻,长1.12米、宽0.65米、高0.214米,器形之大,实屑少见。
值得重视的是王兴之夫妇墓出土的墓志,志文长达203字,书法朴素谨严,方正遒劲,波磔已不明显,属于楷隶。六朝时期的书体正是由篆、隶演变为楷书的阶段,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东晋时期的墓志能保存至今,颇为罕见。王兴之墓志的时间比传世已久的东晋义熙元年(405)的爨宝子碑要早;又是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从兄弟的墓志,尤其珍贵。再则,南方六朝墓志与北魏相比,至今发现得很少,王兴之墓志的出土,对研究六朝书体的演变和当时的葬俗,均有很高的价值。
图(3)
王建之墓志(石志) 《王建之墓志》图(4——1)
《王建之墓志》图4-2
《王建之妻刘媚子石志》太和六年(371)立
1998年9月~12月,南京市博物馆在该市北郊的象山发掘了3座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葬,发掘简报刊载《文物》2002年第7期,【11】并且披露了4方墓志的拓片。其中编为9号的夫妻合葬墓保存完好,从中出土了3方墓志,有2方为石质墓志,发现于墓室内死者头部,一为王建之墓志,一为王建之妻刘媚子墓志;另一方为砖质墓志,发现于墓坑填土中,亦为刘媚子墓志,其基本内容与石志相同而文字稍简略,估计是“为了日后合葬时便于寻找而有意设置的”。王建之其人于史无徵,据其墓志云:“晋故振威将军、鄱刚太守、都亭侯,琅耶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彬之孙,故给事黄门侍郎、都亭侯彭之之长子。”可知建之为王彬的孙子,袭封都亭侯。王建之的妻子刘媚子亦不见于史传。该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横画虽有波挑,但波挑收敛,体势明显具有一定楷书的特点。其中有的字隶意浓厚,与汉隶十分相近。又有个别字具有明显仿古的篆书遗意,极富有装饰性,实属罕见。
铭文:
晋振威将军、鄱阳太守、都亭侯,琅邪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夫人南阳湦阳刘氏,字媚子,春秋五十三,泰和六年六月戊戌朔十四日辛亥,薨于郡官舍。夫人修武令又之孙,光禄勋东昌男璞之长女,年廿来归,生三男三女。二男未识不育。大女玉龟,次女道末,并二岁亡。小女张愿,适济阴卞嗣之,字奉伯。小男纪之,字元万。其年十月丙申朔三日戊戌,丧还都。十一月乙未朔八日壬寅,倍葬于旧墓,在丹杨建康之白石。故刻石为识。
西晋自永嘉以后,北方五胡之乱,晋室遂东,历史进人纷繁的南北朝时期。其时在北国碑石又兴。东晋于420年亡后,南朝宋、齐、梁、陈相更替,墓志承晋制延续而流行,并受北朝影响较大。北朝墓志盛行,而尤以北魏王朝盛极一时,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均有埋铭之习。北魏时期是我国墓志发展的黄金期、鼎盛期、成熟期与定制期。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系游牧部落,雄悍强健,自东汉、三国以来,就经常与汉人接触。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加速汉化运动,在礼乐刑法方面,如祭祀、丧礼、冠礼等尽用汉制。政治的需要,加之南朝的影响,带来了文化的大融合。
这时期的墓志是以北魏元氏墓志为代表。精书细刻,康有为在谈到北朝书法时曾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盖乘晋、宋之末运.兼齐‘梁之流风,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孝文麟献,笃好文术,润色鸿业。故太和之后,碑版尤胜,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延昌、正光,染被斯畅,考其体裁俊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6】由于元氏家族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的墓志在选料、书丹、镌刻等方面都极为考究,备极奢华。墓志的形状也形成了一定的样式,一般为两块方石,上下合在一起,上面一块形状如盖称为墓志盖,刻有“某某府君墓志”,字体多作篆书,亦有真(书图(4));下面一块刻铭辞,内容为墓主人的官衔、姓氏、世系宗支、卒葬年月,生平事迹等。图(5-1)
图(5-2)
元氏墓志的用笔,起笔大都以露锋为主,已经完全摆脱了隶意,或以为这是由刻石的工匠造成的。志石书丹后经镌刻,不排除会对原迹造成影响,沙盂海先生曾撰文指出:“刻手好的,东魏时代会出现赵孟頫的字体,刻手不好的。《兰亭》也会变成(婆宝子》。”原因就是“柔软的毛笔与尖硬的刀子,工具不同,效果自然两样”。【7】说明刻手的水平对原书的影响起着于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元氏墓志来说,其尖锐的笔画并非完全是由刻工造成的,而是原书如此。在字体和书风方面,北朝书法以其雄劲浑厚与晋帖的典雅俊丽形成两峙对应,相映生辉,光照书坛。北碑包括三大部分:即造像记、墓志和碑石,均属楷书类。比之造像记和碑石,墓志一则数量大,二则风格多样。在为数众多的著名墓志中,既有雄强刚直者,又有天真烂漫者,还有俊秀清丽者,美不胜收!北朝墓志书法何以如此灿烂多姿,且与晋帖截然不同,即使南朝墓志书风在晋朝书法遗韵的强烈影响下,也依然类似北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而深邃的,简言之:一是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会;二是民间书手的风情;三是有志以来的遗风;四是佛教文化的大量传人;五是与中国封建迷信有关。
北齐《赵征兴墓志》图(6)图(6)
此石1995年出土于江苏徐州之郊三堡乡,广74厘米,高66厘米,有界格,无撰书者姓名。首题“齐故平南将军太中大夫金乡县开国侯赵君墓志铭序”。序文18行,铭词6行,连题共25行,满行32字。序文与铭词之间,空去5行。因系近年新出之物,又为私家所藏,故至今尚未见著录。而全志文字,除稍损一二之外,基本完好可读;且字口生辣,如新发于硎,虽一般打本,犹奕奕有神
主赵征兴其人其事,《北齐书》、《北史》等,均不见载。今据志文所记,知其字益举,世籍秦州天水郡(今甘肃省境内)人。南朝梁时,以电威将军、新昭县开国伯,出为东海、齐二郡太守。又擢使持节云勇将军、始新县开国侯,都督霍、合、豫诸州军事。侯景乱国之际,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易帜。后又拥兵归齐,改授平南将军、太中大夫、金乡县开国侯之位。以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565)六月卒于“邺都里舍”,同年十月二十四日葬于徐州彭城之南,年六十有二。
世存北齐墓石诸刻,已显蜕变魏碑古劲之迹,并渐萌隋碑清秀之风。惟山左所见,犹多凝重端整;洛中一带,则常遒丽清婉。此石字体,较近后者。今观其楷法中间杂隶势,虽颇草拙,仍秀挺多姿,有天然稚真之趣,与赵万里氏《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所收《赵道德墓志》图5(天统元年十月十二日,565)、《刘双仁墓志》(武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570)诸安阳出土之石书风,均相仿佛,是当同为足堪把玩珍视之品。况其志文,能补史阙;而序文铭词相间五行之格式,亦可谓同类墓石中鲜见特例也。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书法最为出色的时期,此时的书法风貌总体上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并渐趋成熟。通观燕继墓志,隶书意韵已不明显,尽展着楷书风范,这是符合时代特征的表现。应予注意的是,“东魏、北齐自迁都至邺后,墓志书风为之骤变,北魏以斜画紧结为主的真书变为以平画宽结为主。”【8】
墓志书法随着北魏丰碑大碉的再度倔起得到了空前地发展,书风也为之一变。“魏碑体”脱颖而出,异军突起,其风格多样,如百花争艳,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墓志,从源头到今天,漫长的岁月,丰厚的遗存,不仅堪称是一部石刻“文书”,同时,作为书法,墓志也是除墨迹之外的最主要的书法表现形式。墓志书法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下列启示对我们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墓志在整个发展演变进程中,深深的留在这一轨迹中的烙印极为创新,创新使得墓志书法得以与2000多年的李长之不断的发展。墓志书法到了晋代,基本沿袭的市长曹魏隶书点划,慢慢发展和创新最后创造了“魏碑”新的书体墓志书法艺术上起秦、汉,下至近代,历史跨越之漫长,地域分布之广泛,藏品数量之丰富,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墓志书法丰富多彩,书体真、行、草、隶、篆诸体皆备,反映了不同时期书体的演变与发展;在墓志书法中,不乏历代书坛宗师巨匠之作,有些作者虽名不见经传,或者没留下姓名,但其作品造诣之高,艺术之精,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12]
注释:
【1】【3】【4】西晋
【2】《晋书》帝纪第三
【5】《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9】《文物春秋》1999年1期
【8】李森:《新见北齐燕继墓志考析》《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4期
【6】【10】(
【7】沙孟海 《新美术》 1990年03期《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帖》争论的关键问题》
【11】《文物》2002年第7期
【12】作者:柴新胜
【13】《墓志起源新说》(《文物春秋》1994年1期)
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题铭研究》作者马新宇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作者罗新、叶炜2005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作者鲁才全
《汉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