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兰田庄园蜗居于莽莽山脉之下,红砖高墙,纯中国风格。建在通挽乡花马村,
距县城34公里,是通挽一带最大的封建地主。共有房屋159间,良田562亩,
耕地100亩,耕牛40头,年收租谷47万斤。年雇长工7人、短工30人、丫头11人、管家和二管家各一人,武装卫家7人,共有长短枪14支。覃兰田占的良田面广,跨3个乡、50多个村庄,分布在通挽乡的通挽、花颜、梧山、尚黄、巴寺、大团、张宽、尚满、克胜、立寺、龙朋、右佐、六封和桐岭乡的田台、仁汉、新龙、灵水、古卜、大蒙、祥院以及东乡乡的邓寺、李运等村。为便于收租,在通挽、克胜、黄姜、桐岭、田台等地建有收租库。htt
五马拦江,位于武宣县城南郊,黔江南岸有5座弧列的山峦,活似5匹骏马,将黔江截拦,强令黔江水绕东流,气壮山河,江山辉映,景色迷人。在5匹骏马之间,耸立一座竹笋状的文笔峰,面对江中200余米长的椭圆形沙洲,俗称:“古碛滩”,是武宣县老八景之一—《古碛钟声》。昔日江水击洲,声如钟鸣。这里还有来宾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石刻,璞玉山摩崖石刻“敕赐永通峡”,亦有美妙动听的神化故事传说。
相传,古代今武宣城方园10余里,是一片土地肥沃,溪流纵横,山青水秀,风光绮丽秀美的地方。有一天,天宫8匹神马举目一望,不禁齐声赞叹!“此凡间胜地也!”于是禀呈玉王大帝获赐下凡观光10天,诸位神马便着陆到此地浏览,品尝此地嫩草,欣赏这里的奇山秀水。
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墓志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载体,其型制,文体,书法艺术水平及刻工,体现了等级的属性。墓志的前身是碑,主要功用是记载墓主人的生前事迹。碑始于东汉.盛于桓、灵之际,其时碑的型制比较大,制作费时、费财,因而到了汉末,曹操下令禁止厚葬和立碑,“汉以后,天下送死者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令禁碑”,“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