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验证元青花鉴定要素“淡笔道吃胎”

标签:
淡笔道吃胎元青花鉴定要素再验证 |
分类: 鉴定方法 |
今天周六,有时间逐个观察我的青花藏品。结果很失望,绝大部分“元青花”都没有这一特征。虽然我暂定这一要素是个“充分条件”,但心里不免还是有些失落。过去按照常规方法认定的“真品”现在都要怀疑了。
但是,过去被我列为“存疑”的一件“永宣器”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0225d01010k83.html,却部分表现出了这一特征。
http://s9/middle/8c40225dtc05eba1afac8&690
这是一件青花釉里红瓷器,器型同于故宫一件宣德青花直颈方流壶。虽然青花和釉里红的特征都符合永宣时期的特征,但也无法证明这不是一件现代仿品。今天把它翻出来寻找“淡笔道吃胎”的特征,居然还真发现了。
http://s14/middle/8c40225dtc05eddbfcc8d&690
上图中少量吃胎较深的是浓笔道,但是多数吃胎较浅的笔道都是淡色笔道。下面这张图看的更清楚:浓笔道吃胎深,淡笔道吃胎浅。
http://s9/middle/8c40225dt79a3181927d8&690
但是也有不吃胎的,见下图。我的其他“元青花”基本都是这样。
http://s9/middle/8c40225dtc05efb32ac88&690
再看釉里红部分。氧化铜实际上也有很强的吃胎特性。而现代仿品中却很少有吃胎的。下面看看这一件:
http://s8/middle/8c40225dt79a31b47ba97&690
比钴料吃胎还明显,为了证明这一点,再上两张图。
http://s4/middle/8c40225dtc05f2b25f9e3&690
http://s12/middle/8c40225dtc05f2c903bbb&690
上图角度更斜一些,可见红鱼的鱼鳍(图中部偏右一点的竖笔道)沉胎很均匀自然。下图的釉里红部分,整个都凹陷下去形成了坑。
http://s16/middle/8c40225dt79a3203f135f&690
我看了我的其他“元釉里红”器和现代大师釉里红瓷,都没有这种吃胎现象。只有一件在红斑中的绿点处吃胎。我一时还解释不了这个原因。
小结:金代青花距今850年,淡笔道吃胎现象最明显。元青花距今650年,淡笔道吃胎有的也很明显。明永宣距今600年左右,因为钴料研磨更细,淡笔道吃胎现象也有但不太明显,但是釉里红吃胎明显。以上是根据我的藏品得出的结论。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验证,参与讨论,以便确定这种方法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