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正老师治疗产后多汗验案一则
(2024-01-05 18:04:23)
标签:
马大正老师治疗产后多 |
分类: 经方研究 |
马大正老师治疗产后多汗验案一则
蔡彬彬整理
初诊:2023年12月14日。申某,36岁。因“剖腹产后16天,出汗过多”就诊。
2023年11月29日第3胎剖腹产,产程顺利,恶露未净,今见少许暗黑色分泌物,无腹痛,乳汁量少,昨已口服回乳药(维生素B6片),无明显乳胀不适,出汗较多,夜间较甚,无明显怕冷,伴全身肌肉酸,腰骶酸痛,前额痛,纳可,日进食5~6餐,大便日解1次成形,夜寐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产后汗症(营卫不和)
治法:益气和营。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6g
二诊:2023年12月21日。出汗已除,身痛、腰骶痛均除,恶露减少,色黯,前额痛,咽中有痰,舌脉同上。
方药:侯氏黑散加味
炒白术10g
三诊:2023年12月28日。出汗除,头痛、身痛已除,恶露净已数天,口苦,便秘。舌脉同前。
方药:1、八珍汤加味
党参12g
2、六味地黄丸,一次8丸,每日口服3次。
按语:《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中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其中,“病郁冒”主要指产后汗出异常,也是现代临床中常见的产后病。中医学对产后汗出的认识早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中就有记载:“新产血虚,多汗出”,认为其归属于“虚汗”的范畴,分为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产后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加重者称为产后自汗,若寐中汗出,醒后汗止者,称为产后盗汗。部分产妇在新产后(产后1周)汗出较平时多,此为生产时耗气伤血、阴阳失调、人体阴阳自我调节的一种生理机制,不作病论,正如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中所言:“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但若汗出不止,日久不瘥,影响正常生活者,则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根残留,气随津脱,变生他疾。
本病案中患者产后16天,仍多汗出,伴全身肌肉酸,腰骶酸痛,此为产后百脉空虚,气虚表弱,营卫不和而致产后汗出,经脉肌肉失于濡养,致肌肉酸楚。产伤动肾气,耗伤精血,腰为肾之府,肾精亏虚,失于濡养,故腰骶酸痛。正如南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曰:“产后血虚,内理不腠密,故多汗”。故马老投以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由桂枝汤加黄芪而成,方中的桂枝汤调和营卫,又增补了黄芪益阳固卫敛汗,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而达阴平阳秘。佐以浮小麦宁心安神止汗,花麦肾(野荞麦)清热补肾,续断调补肝肾,再加蔓荆子清利头目止头痛。二诊时患者身痛出汗已除,唯有前额痛,伴咽中有痰,故予侯氏黑散加蔓荆子、僵蚕补气养血祛风,温阳化痰止痛。三诊时患者诸症已除,予八珍汤加味益气补血,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以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