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正老师治疗足少阳胆经胀麻感验案
董慧慧
初诊:2023年10月7日。朱某某,36岁。患者两大腿胆经分布部位胀麻2周,捶击方感到舒服。近2日自觉上火,口干,鼻息热,不易饥,寐欠安,尿频急,无尿痛,嗳气多。末次月经2023年9月29日。舌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泻肝经湿热,佐以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3g
车前子(包)10g
通草5g
炒黄芩6g
当归6g
生地黄10g
泽泻10g
柴胡10g
炙甘草6g
炒栀子10g
忍冬藤15g
竹茹10g
六神曲10g
佛手10g,7剂。
二诊:2023年10月14日。两大腿胆经分布部位胀麻消失,口干除,纳欠,尿频急,鼻腔干燥。舌脉如上。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石斛12g、石韦15g,7剂。
按语:《成方便读》: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证。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筋脉,亦皆为患矣。肝经绕阴器,布胁肋,连目系,入巅顶。胆经循经大腿外侧,中医的肝胆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谓之肝胆同病,这就是肝胆相表里的相互关系。肝胆实火上炎,上扰头面,故见口干,鼻出热气;肝经湿热下注,故见尿频尿急。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泽泻、通草、车前子渗湿泄热,导热下行;实火所伤,损伤阴血,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甘草调和诸药。“竹茹,竹之脉络也……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忍冬藤清热解毒,亦通经络;佛手疏肝理气,焦六神曲和胃。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不伤正,泻火不伤胃。二诊患者两大胀麻消失,口干除,因胃纳欠,用参苓白术散补脾益气,加石韦清热利尿,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