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大正老师治疗眩晕六年余验案一则

(2023-08-29 07:18:43)
标签:

马大正老师治疗眩晕六

分类: 时方医案

马大正老师治疗眩晕六年余验案一则

 

叶智  整理

初诊:2023年724。杜某,42岁。因“头晕6年余,加重2月”就诊

现病史:患者6年余前因工作劳累后出现头晕,发作时站立不稳,遇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晚上睡时需戴帽方不觉晕,日饮水量约500ml。近2月工作压力增大,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眩晕症状较前加重,天旋地转,欲倒地。平素月经欠规则,多次服用人工周期调经治疗后才来潮,经量较前减少2/3,无血块,偶痛经、腰酸,无乳胀,现停经3月未转。寐安,纳便调。身高150cm,体重140斤。血压132/87mmHg。生育史:2-0-3-2。7月21日B超检查:子宫肌瘤11mm×7mm×9mm,内膜厚度3.5mm,右侧卵巢囊肿30mm×17mm×30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脾虚肝旺。

治法:健脾平肝。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9g  枳壳10g  菊花10g  珍珠母20g  白蒺藜15g  僵蚕10g  泽泻15g,7剂。

二诊:2023年7月31日。头晕明显减轻,头部畏风。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荆芥10g、白芷10g,7剂。

三诊:2023年8月7日。平卧转头时偶有轻微头晕。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葛根20g、天麻10g,7剂。

四诊:2023年8月14日。头晕已除。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7剂。

后续继续调理月经。

按语:自《黄帝内经》起就有诸多医家探讨眩晕的病因病机。其中以张仲景为代表,提出邪袭太阳、邪郁少阳、胃阳虚饮停中焦、阳虚水泛等等病因均可导致眩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辩证论治的大体思路。其中提出了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剂的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的方法治疗饮停中焦所致的眩晕。元代医家朱震亨提出“无痰不做眩”。然而脾虚所致的虚实错杂的眩晕还可细分为“以痰为主”、“以水为主”、“以湿为主”,痰、饮、水、湿之邪看似性质无异,实则大有不同。本案患者头晕,体型丰硕,平素劳累,劳易伤脾,脾胃虚弱,枢机不利,则各脏器的升降出入逆乱,湿泛成灾,因此湿浊上逆而眩晕。脾胃素虚,气血不足,如城无守卫,风邪长驱直入,故畏风。且患者血压临界值,“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化风亦致眩晕。内虚外邪,里应外合,则眩晕作时欲扑。

马师以防风汤合泽泻汤加减,其中防风汤以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祛湿;陈皮、枳壳理气化痰;防风“补脾胃药用之为引者,以疏风则木不郁,湿去则土自健耳”,防风为风药,风能胜湿,鼓舞清阳;菊花清热疏风;珍珠母、白蒺藜平肝潜阳;僵蚕祛风治眩;本案用泽泻含泽泻汤之意,将湿邪从小便导出。诸药合用健脾、渗湿、祛风,三管齐下,二诊眩晕明显减轻。患者仍畏风,故以荆芥祛风,白芷散风除湿。三诊加天麻息风止痉、祛风通络,《重庆堂随笔》称葛根“以风药性主上行,能升举下陷之清阳”,与防风、天麻、白僵蚕配伍,治疗清阳不升引起的头晕,恰到好处;四诊眩晕止,六年眩晕仅服月余药痊愈,可见方药对证,效如桴鼓,药味之精简,四两拨千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