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舫又名石舫,位于长廊西端“石丈亭”以西的湖边。清晏舫所在地,原是明朝瓮山圆静寺的放生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清漪园中建造了一座长36米的大型石舫,船体是用大块青石雕砌而成,船头靠岸,船尾朝湖面,湖上修建了两层木结构中式舱楼。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要陪其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来此放生,然后仿隐居之士在湖中垂钓。此习俗一直延续到咸丰朝。
乾隆皇帝在清漪园中建造了全国最大的一艘石舫,原意是仿江南文人私园中的石舫。但作为一代帝王,乾隆皇帝不满足用石舫来表现“不系舟”式的田园生活,于是他写了一篇《石舫记》,记叙了自己修造石舫的原委,并引用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所用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勉励自己励精图治,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文中写道:“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磬石之安,虚名洞达,职思其居,意在斯乎。”
石舫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存清晏舫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颐和园时建造的,石舫的船身是清漪园时的旧物。重修时将船舱部分仿法国游艇翔凤号,建起两层西洋式舱楼,并在船体两侧各加一个机轮,舱底墁花砖铺地,窗上安装西洋五彩玻璃,顶部砖雕装饰。每逢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周的空心柱子,由船身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重修后改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的吉语,兆示天下太平。慈禧住颐和园时也常常登上清晏舫游玩。
http://s16/middle/8c1f479bhc4505d26ea8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