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4月28日:《读库2202》

(2022-05-01 15:41:41)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读库

分类: 读书的感想

 

2022年4月28日:《读库2202》

这一期的发行正好遇上了今年新一轮疫情的爆发,以至于原本三月底就应该收到的书,到了4月初才拿到——然而这对我着实没什么特别的影响,左不过两个月读一本的杂志,迟或早收到其实并不影响我读书的进度……

素锦的香港往事:作者从书摊上买到了一沓旧时的书信,书信里记叙了一个名叫素锦的女性平凡又艰辛的一生。

提及书信,我个人接触写信最多,或者信件被研究得最多的人应该就是张爱玲了。张爱玲非凡的身世和她近乎传奇的一生使得很多张迷喜欢研究她的书信,通过从她的书信中探究她的生命轨迹(但我个人感觉这些书信应该是张移民到美国以后才变得多起来的),其中也出了不少相关的书,比如《私语录》、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还有新出没多久的《纸短情长》。外人看来张爱玲是一个自闭少语的人,但在和朋友的通信里却又展现出鲜为人知的机灵风趣的一面。

作者叙述的主角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上海人,她身世的前半段和《半生缘》里的曼璐颇为相似:为一家老小的生计被迫成为舞女,风尘中遇到了一个商人,成为他的外室。而后半段则像《铡美案》里的弃妇秦香莲,不过她为了孩子们的生活费独自奔赴香港,最终在香港一待就是20多年。

当时的香港,就像张爱玲在《倾城之恋》和《第一炉香》里叙述的那样,是个纸醉金迷,经济繁盛的地方。即使是普通民众也跟着当时的浪潮投资炒股,也能多少赚些小钱。但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人们的生活亦是沉沉浮浮,素锦的丈夫的生意入不敷出没有再给素锦生活费。无法,素锦只得出门打工赚钱,辛苦奔波,省吃俭用,总算是能给家乡的孩子们寄生活费了。

这些信的跨度大约有20年,素锦也总算是苦尽甘来,孩子们也都长大成才,有了自己的家业,素锦也有机会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遗憾的是这些信件没有了后续,无法得知她的晚年生活,以及她是否还健在的信息。毕竟读了这么多的信件,就像在这个人身边生活一样,总是想了解有关她的一切。

素锦的生活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洗去浮华,唯有踏踏实实地生活才是长久之道。

 

中师二班:记叙了作者当年为了转正到中师二班苦读的那些事。

提及上学,时至今日我不得不承认我并非一个读书的料……读书时候的事我记得的也不多,只记得夏天的下午热的厉害,偏偏又是上数学课和物理课——按照当时的说法是数学和理综的考试都是在下午考,为了适应这种环境,才多把这些课放在下午上。下午阳光西斜,教室热得像个大蒸笼,天花板上刮着的电风扇徒劳地转着,老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我在底下昏昏欲睡,实在受罪。

不过作者上学的时代应该是恢复高考的年代,作者两次高考未能考上大学,最后只得先去民办学校当临时教师,这一次的转正考试就是给作者的一个机会。上学的过程也是马不停蹄地上课,不停地做题,不停地背书,和现在并无二致。学习总归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里的同学们聚在一起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酸甜苦辣,各有滋味。也许当时不觉,朝花夕拾之时,那些滋味皆被淡忘,只剩下了对青春时代的怀念。

 

中国诗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诗和哥德巴赫猜想,前者我是知道的,后者我上网查了,依旧云里雾里。但这两个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是怎么按在一个标题里的,我也着实搞不清楚。幸好这篇文章和“哥德巴赫猜想”没有直接联系(应该吧),我还是能读得明白的。

本文开篇于德国交响乐团在北京演奏的《大地之歌》,这部乐曲的歌词则是取材于中国的古诗词。两种文化的碰撞点燃人们关注的热情。好奇100多年前中国的古诗词是如何传播到国外的,也好奇这些诗词是如何影响到外国艺术家们的创作的。

中国的古诗词翻译成外语,似乎一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加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老外要通过翻译出来的内容了解到原文的意思似乎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本文除了简述了《大地之声》的作者马勒的生平之外,还提及马勒得到创作灵感的源头,戈谢的《玉书》。

戈谢能不能算翻译家文中没有说明,只提及她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很向往能去中国却未能踏足中国。她把中国的古诗翻译成法语。在当时也是大受欢迎的。但她的翻译也不是完全正确的,甚至是各种错误不胜枚举。想要通过《玉书》的内容去还原《大地之歌》用了哪些诗词,仍然是一个大难题。

 

守护看似日常的生活:本文介绍的是日本生活杂志《生活手帖》和它的创立者花森安治。

花森安治似乎天生就是要做编辑的,对编辑的工作有着异常的热情,并没有因为自己主编的身份把事情推给员工去做,而是自己亲力亲为。他创立的杂志用简单、贴近生活的言语推向杂志的受众群体,使得杂志读起来非常轻松。

文中还提及他反战以及女性主义的思想。他在他的杂志里也告诉人们精致的生活并不意味着金钱,他追求美,主张看到事物的美好,而不是事物的价格。“任何时代,美好之物都与金钱和闲暇武馆。创造出最美之物的,总是那些经过打磨的感知力,注视日常生活的慧眼,还有不懈努力的双手。”

 

巨大的沉默物:这是一篇与科幻有关的文章。巨大的沉默物,即BDO(big dumb object)。通过这类庞大的、超越当前时代的建筑物来分别未来与现在,这种手法在当代的科幻电影里也经常被使用到。

 

《水浒》六题:我并不喜欢《水浒》,里面过度直白的杀戮和血腥以及一些颠倒黑白的做派让我觉得里面的“好汉”其实与好汉并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一群被冠以“好汉”之名的匪徒聚集在梁山集结成一个匪窝,然后意图转正,被朝廷利用,最后分崩离析。

当时我上初中的时候,名著就有考到西游和水浒的内容。而水浒被提及最多的内容就是“官逼民反”的内容。水浒的背景是北宋末期,正适合“乱世出英雄”。乱世确实易出英雄,但更多的是贼寇。至于梁山好汉是英雄还是贼寇,我无意于做出评价。

这篇文章同样从书中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社会背景分析了部分几个书中的主要角色。通过分析当时朝廷的体制,去揣摩这些好汉(主要是从官吏上头下来的)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

 

彭罗斯与黑洞:篇幅较小的一篇,如题所见,又是与物理有关的文章。虽然我通读了一遍,然而里面的内容确没能记住多少。对此我只能不做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