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两个故宫的离合》2022年4月18日《故宫物语》

标签:
读后感读书 |
分类: 读书的感想 |
我是一个故宫爱好者,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有关于故宫的书或是周边我总是能不厌其烦地入手,明明这些东西都是大同小异,很多都已经刻进我的脑海里了,却又总是无法拒绝这些。故宫的东西总是有这样的吸引力。
我前几年有幸去北京旅游过,进入故宫博物院参观过。那里的面积真的是大,从天安门走到太和殿就好像已经走过两个福州五一广场的距离,那时时值六月,太阳热辣辣地照在脚下参差不齐的石砖上,场内还没有行道树这样遮阴的地方,真是感觉热得快化了。即使如此,进入这里的游客都充满了前进的热情,都一鼓作气地往太和殿的方向走去。我在门外看到那个陈旧的御座,虽然旧了,却不失帝王的威严。可以想象坐在这个御座上的皇帝该是多么的威严(但也不失每个皇帝坐在上面都是有威严的)。但是故宫实在是一个占地面积相当庞大的地方,走过外朝的三座大殿都要走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何况当时还是跟团旅游,游览的时间更是有限,只能游览一下三大殿和御花园,其它的三宫六院和珍宝馆、钟表馆这些在B站纪录片上出现的地方都无缘得见。这一次错过了,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来参观一次,最好是能够花上足够的时间把这里给参观一遍。
在国人(至少是大陆人吧)的印象里,提及故宫,必然只有北京故宫,如果不是读了这两本书,我都还不知道大陆还有沈阳故宫和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我是知道的,我父亲零几年的时候去过台湾旅游,也参观过这个故宫博物院,遗憾的是早些时候手机拍摄的性能大不如现在,也没能留下什么影像纪念,现在问我父亲当时的印象也不太现实了。
这两本书是日本记者野岛刚的著作,从他的采访经历来看,他确实是日本国内采访故宫次数最多最频繁的记者了。比起北京方面,他更活跃于台北地区。这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件相当不错的题材,故宫的分裂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反应,我也很好奇在北京之外,流离于大陆之外的故宫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中国的近代就是一段分裂与抗争的历史。最初故宫的文物都存放于故宫,都是封建王朝帝王的私有财产。一直到溥仪逊位,大清覆灭,故宫的文物才成为人民的财产。但实际上在当时,清朝皇族还居住在紫禁城内,还有溥仪将可以带出的文物“赏赐”给溥杰以换取生活费的事件——其实在当时清朝皇室权力衰微,以无力约束宫中的仆役,不少东西已经被宫中的太监偷偷带出去了,这一点在溥仪的自述里也有提及。更大的灾难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文物,不得不宫内大量的文物带出。一路艰险无以言说,但守护文物的故宫职员依旧锲而不舍地保护它们。最后的分离则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仓惶逃到台湾,将65万件文物带到台湾,意图“反攻大陆”。但后来的历史也都知道,蒋介石的意图永远只是意图,而这些被认为是“正统”(大概类似于皇帝登基要得到御玺一样)的文物也被长久地留在了台湾。
作者是一位长期往返于台湾的记者,采访过多名台北故宫的院长和副院长。在这期间台湾也经历政权更替,这影响到了台北故宫的发展方向。虽然都说艺术(或者文化)无国界,但这些东西总是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的影响。太早的就不必赘述,就说眼前得到就有俄乌冲突,欧美国家就把与俄罗斯有关的东西都制裁了个遍,什么阿猫阿狗,契科夫的树,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被制裁了,奇怪的是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矿、还有门捷列夫都未曾得到制裁……回到正题,作者在采访台北故宫前院长林曼丽的时候,林曼丽就提及“不希望因政治因素影响到故宫的发展”(大概是这个意思),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这座故宫的出现背后与祖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注定了它无法独立于世。
相关的内容,作者叙述得很仔细,对台湾的政治变迁也让我回想起当年在央视上看到以及听到的那些台湾政坛上的名字。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感觉:台湾的这些人认为这些文物应该就是他们的,特别是在出国展出的方面都要求制定“免扣押”的法律(就是怕北京方面要求展出国扣押文物),美国如此,英国如此,甚至还要求用军舰护送,手续相当繁琐。而日本方面又特别渴望故宫能到日本展出,然而日本政坛更迭频繁,一直无法订下“免扣押”的法律,以致于日本展一拖再拖。(看作者的叙述,似乎这个日本展也不尽如人意)台湾人对自己有着相当莫名的自信,认为他们手上的文物是最好的,周功鑫甚至能说出“最好的东西都在台北,而北京只有一个空壳子”这样的话。诚然,北京故宫过于庞大的面积不适合做为一间博物馆,但绝不致于是这位院长所说的“只有一个空壳子”而已。况且,这个“空壳子”也是经历四百多年的民族兴衰的见证,请问台湾有这样的一个“空壳子”吗?如果国家完全统一了,台北的这些文物又该何去何从?是继续留在那里,还是回归北京?莫不是又得像南京故宫一样经历一番唇枪舌剑却又保持现状?甚至于大打出手?
故宫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只能寄期望于国家。作为一个小老百姓,也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