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8-05-12 09:13:3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五河实验小学     田春花

五河二实小      杜建华

【摘要】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前预习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一、预习目标要明确

课前必须明确地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比如说预习哪些内容,查阅什么资料,准备什么材料,思考什么问题等等。明确了解具体的要求,学生的预习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有了目标,让预习这项作业更有可实施性。

第一步为初读,可以大声朗读,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有困难的地方要反复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弄懂词义,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牢固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包括了解课文写法、概括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一些历史体裁的课文,如《孔子拜师》、《两小儿辩日》、《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赤壁之战》、《景阳冈》、《将相和》,可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原著,对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故事梗概,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在课堂上会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也会有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卖木雕的少年》、《彩色的非洲》,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搜集非洲地区风景或人物等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这样的学习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匆匆》一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学习《匆匆》一课,课前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找到答案: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翻阅手中的资料,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如预习《落花生》一课时,同学们通过查资料,知道了作者许地山的父亲的为人和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指导学生查找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重要句子、词语,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小标题,用心去品位整篇文章,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

二、方法指引要到位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划、圈、点是很有必要的。难记的生字、关键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学生在课本上做重点标注。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提醒学生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在教学《詹天佑》时,怎样解决居庸关以及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成了学习的难题,怎样利用“人”字形线路解决青龙桥坡度大的问题,学生预习非常积极,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搜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动画演示生动逼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先画出,再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想一想意思。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前,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关键句加以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些句子深刻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心,对黑暗反动势力的憎恨。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或通过改变句式来加深对句意的理解。

三、个体引导要关注

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自身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也会存在很多个性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督促改掉不良习惯,形成良好课前预习习惯。

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做到认真预习。经过认真观察和分析,我发现这些同学不能认真预习是因为基础差、听不懂,导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对这些孩子要有针对地因材施教,降低难度,多提问,多鼓励,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减少畏难情绪。由听不懂到听得懂,自然就爱听了,也能够听得明白了,也就愿意参与到预习活动中来。对他们由易到难地提高要求,课下找他们谈话,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结对互助,循序渐进,鼓励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

四、检查督促要及时

必须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课前预习。每次教学新课前,我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把预习当作一次常规作业,一般都规定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书上圈、画、标、注。有时候,为了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我不布置其它的语文家庭作业,只有一项预习作业,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天认真检查,记录预习效果。课后,我还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定期检查学生的书本,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预习情况,切实做到预习不留盲角,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知道,预习和其它作业一样重要,必须认真地完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预习习惯慢慢形成,其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逐步形成。

五、反馈评价要科学

适时鼓励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大方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比如:“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准确流利?课前读了几遍啊?”“你预习得真充分,值得大家学习。”老师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就会愿意预习。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良好预习习惯的用处。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班的孩子比以前安静多了,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多了,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班干部之间、小组之间、对子之间,你追我赶,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预习中适当的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开展预习背诵比赛,看谁在短时间内会被要求掌握的内容,优胜者可获小红花。这样,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习惯随之逐步养成。培训“预习小明星”,颁发奖状,为小组加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学生学会预习其实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轻松。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基础。通过很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如今班级学生自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张红玲.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现行现小学语文教科书。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