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问卷调查报告
(2018-05-12 09:11:56)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问卷调查报告(一)
五河二实小
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知道课前预习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认为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自己不会主动去做课前预习。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重视课前预习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生字、词语、读课文,对课前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
3、不注重预习质量。有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但预习时不动脑思考,采取的课前预习方法也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初步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
1、初期阶段,先让学生对字词句学会预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学字(生字、形近字、多音字等),词语(优美词语、词语搭配等),句子(优美的句子)。
2、中期阶段,在学生对字词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再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3、后期阶段,让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感受到课前预习给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前预习。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问卷调查报告(二)
五河二实小
分析及思考:
从收上来的调查问卷中,我仔细统计了孩子们的选项,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前做到预习,但从问卷中不难看出许多预习中的隐患和不足。
首先,还是有少数学生不能够及时或不能够每次都做好预习这项作业。课堂上检查时,有些学生读书不通顺,生字词读错的现象确实时有发生,充分说明他们没有好好对待这项作业。有些学生即使预习了,也不乏有敷衍之嫌疑:标个自然小节号,画画生字词,书上再没有其他的印迹。
其次,学生在预习时使用“课课通”的不少,目的大多数都是为了在预习时抄些词语扩词及词语解释或段意等,以在上课时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以来,大大降低了学生预习,自学的能力。
再次,从三年级开始,新课标就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开始进行课前预习,并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本届学生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因此,从三年级始,我就开始让学生预习,可是从问卷中也不难发现,在平时的布置预习的时候,也出现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过于简单,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的现象(如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词语?理解生词?查阅词典?搜集整理课外资料?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如何检测、指导?)因而预习常常是低效或无效的。部分学生并不是很明确预习时的内容,只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词等,对于课文要读到什么程度,怎样学习生字词,生词的理解该如何处理,以及预习时的步骤等,学生都是很模糊的。怎样对学生的预习指导过程方法进行具体化、系统化,还需要深入地研究。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问卷调查报告(三)
五河二实小
研究成效及反思
1、主要成绩
3—6年级语文教师均重视学生预习习惯和的能力的培养,布置的预习作业可操作性强,对学生形成预习能力有指导意义。在检测方面能采用自评、组评、课堂上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及时反馈学生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保证开篇教学的质量。
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上可以看出,教师对预习作业的设计目的、作业内容及检测方法有了梳理和理性认识,对教学行为的认识水平有了提升。
2、存在问题
对“设计依据”不理解或混同于“设计目标”,在教学活动的本质认识上还不够。“设计依据”是指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目标和内容,它的依据是什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情;二是文本特点。
年级段要求模糊,对执教年级段预习的侧重点不明确,缺少能级目标意识。
作业设计过于模式化甚至僵化,学生渐渐对预习作业失去兴趣。再加上书店里门类繁多的学习辅导用书,学生对预习作业应付的多,怠于思考,没有了个性缺少了创意。一些六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自己设计预习作业的要求,提出了对“死板”作业的“抗议”。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