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
最拉分学科变成语文,其中阅读最关键!
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现在,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很多老师和家长发现,语文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
➥ 一位五年级家长曾这样说:孩子进入高年级以后,阅读和不阅读对成绩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了。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外面上数学培训班,很多成绩较好的孩子,校内数学考试根本不相上下。反而是语文,从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能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并不多。而阅读的优势往往到高年级才逐渐显现!所以,在优等生之间,往往是语文拉分厉害!
➥ 也有资深小学语文教师开玩笑说: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喜欢阅读的学生,教起来都少操心些……
往远了看,在新的高考制度下,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理科的拉分空间变小。
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了,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早在去年2017年高考结束后,就有高考学霸这样感叹:语文拉分最明显,得语文者得天下!↓
其实,很多一直关注中高考动向的教育者来说,这种“难”考生们早该想到!2017年一系列高考改革政策放出时,高考“语文难”就已经是定势。
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惊呆了众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做不完”的意思是什么?温儒敏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1.阅读速度必须提升。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2.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3.高考的阅读面更广了。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也就是说,只看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
可以明显感觉到,教改后,考察重点倾向于更大的阅读量、更广的阅读面,这才是对“做不完”的深层理解。
古人用来形容大才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思敏捷、作诗立就”,其实这些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语文”、累积于“阅读”,要想飞得高,平时阅读是关键。
所以,对于阅读这项浩大的工程,临时抱佛脚已经行不通!需要孩子们长期积累、从小积累!小学阶段不抓紧阅读,中高考就会后悔,到时候想抓也来不及。
2
形势如此严峻,小学生如何应对?
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在于阅读。小学阶段,忽略阅读,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6-12岁,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大大提升阅读能力更为重要!
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同种子,需要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这个条件就是海量阅读。
如果一个孩子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里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就被早早的饿死了。
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
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
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高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进入社会后,当需要工作能力而并非成绩单来评定一个人的发展时,这种分化就更是到了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了。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量标准统计】
孩子的阅读能力,需要两种条件才能得到提升:
第一是持续性和连贯性,即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每天固定有阅读时间,而不可以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了,这样不会有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是阅读量的累计。一般幼儿一年的阅读量要达到50-100万字才可以使这种能力萌芽。
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从容一些,请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
3
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面对这样的形势,很多老师和家长是焦虑的。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很多孩子缺乏阅读兴趣;
二是因为很多孩子根本没有时间阅读!
晓苑特别整理了几种方法,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爱上阅读,老师和家长都值得参考: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
《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因此,家里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地方。爸妈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单独的书柜,准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书籍,告诉他这是你的书,让他建立对书的归属感。
同时,家长应该做好读书的表率。在要求孩子爱上读书之前,自己先沉醉于阅读。
2阅读不是强迫,需要适当引导。
虽然总说,家长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但是有选择性看一些还是需要的,特别是一些经典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孩子直接读原著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孩子不乐意的话,可以先用接受度较高的电视电影来“做媒”,吸引孩子去读原著。
见过这样的例子:
一位家长很想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小时候看《西游记》连环画的乐趣,但是孩子不喜欢看。后来他就先给看了几集《西游记》的电视剧,孩子的兴趣马上上来了。但是他有技巧性地告诉孩子,再看后面的需要等,孩子等不及,就抓起连环画先看起来。
我还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9岁的孩子非常喜欢玩三国杀,然后他自己就在家里的书里找到一个三国演义,没事就翻,然后记忆的特别牢固。
3读书可以任性一点
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
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
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
4鼓励孩子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输入之后,输出同样非常重要。
在孩子阅读书籍之后,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增强孩子思考能力、沟通和表述能力。
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阅读,所看的书可能只是堆砌在脑中的信息。如果家长能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读后感,在他表达之前实际上经历了一次深度的思考;在他表达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这对他后来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5阅读不能急功近利
阅读是一辈子的修行。
可能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或直接的效果,很多时候它都是一项隐性技能。所以,家长千万要抛弃通过短时间阅读迅速达到某种效果的想法,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近期多读几本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了。
事实上,孩子大量阅读的效果可能会在初、高中才能明显体现出来。日积月累的阅读培养了孩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项基本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