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石淙》征文“红色记忆篇”之五

刊授党校,宛如一座没有围墙的精神殿堂。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的有力延伸与重要补充,凭借层次高、针对性强、内容新颖、形式灵活以及便于学习等诸多优势,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们渴望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利用零星时间系统学习理论与知识的迫切心田。
在我的《党校日记》里,静静记录着这样一段历史:1985年4月,浙江省踏上了“刊授中专”的崭新征程。湖州郊区党校迎来了741名怀揣梦想的学员,并精心设置了五个面授点。自此,我肩负起多门课程的辅导重任。“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当这熟悉的旋律轻轻飘过耳畔,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愁绪。转眼间,40年如白驹过隙,悄然流逝。然而,那段在刊授党校的难忘经历,又怎会轻易从记忆中抹去?在点点滴滴的回味里,有怅惘的思绪,更有美好的眷恋。
在刊授党校的日子里,身为一名辅导老师,学员们始终是我心中最深的牵挂。那时,想要放弃学习的人不在少数。1986年10月6日,星期天,细雨纷纷。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刊授事务。尽管有人感慨文凭贬值,对这“晚班车”般的学业不屑一顾,但正是这千千万万在工作与学习之间艰难平衡的人们,牺牲了本应悠闲的余暇时光,只为找回那些曾经失落的知识与梦想。
1987年9月2日,阳光明媚。在学校里,我全神贯注地备课,内容是《中国革命史》。虽说这门课程只是考查“社会主义部分”,但要想做好辅导,绝非易事。此前,我负责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三门辅导课,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因此,对于《中革史》的辅导,我丝毫不敢懈怠,依旧认真备课。据说,当时全省已有35000名学员,只要大家努力坚持,再完成两个学期的学习,就能成为中专毕业生。古人云:“行万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走了一半,对于老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石淙乡没有设立刊授辅导点,学员们听课需要前往练市镇和善琏乡。比如,1986年7月7日,清晨雨停。七点多,我便匆匆赶到练市礼堂上课。不巧的是,练市乡因召开人代会,仅有一人前来听课,花林乡来的学员也不多。不过,石淙乡却有三位学员坐着船赶来了。最终,30多位学员汇聚一堂,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我将刊授辅导书和荣誉证书一一发放下去,一天时间便讲完了第四章。归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该如何提高学员们听课的积极性。
在我的“党校日记”里,关于石淙乡的记录并不多。然而,那些能在刊授党校顺利毕业的学员,个个都十分优秀。就拿宋子龙来说,他历任石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善琏镇委书记,2007年5月还担任了市府办副调研员。还有陈文龙,他历任石淙镇、千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以及南浔区政协湖州市南浔区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杨桂凤与邱阿琴两位学员,学习极为勤奋,我们之间的交往也颇为频繁。杨桂凤当年是石淙乡妇联主任,身材小巧玲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对待学习总是格外上心。1986年1月20日,清晨,她搭乘校车来到郊区党校,找我辅导《哲学》。同事们笑称我积极,我却觉得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邱阿琴在善琏乡担任妇女主任,后来又在石淙当上了副镇长。她为人和善,学习十分努力,我们之间的联系也颇为紧密。1987年7月13日,天气晴朗,正值刊授中专复习阶段。善琏乡的邱阿琴与钱永梅参加了复习。傍晚时分,毗山党校的蚊子又多又大,让人复习时都不得安宁。这些蚊子咬了人还不肯离去,依旧嗡嗡地在身旁盘旋,准备发起第二次进攻。闲暇之余,邱主任给我讲了一则善琏的新闻:皇坟村发现了一个古钱坑。由于通讯员钮小伟将消息登载在报纸上,古钱遭到了哄抢,这让朱所长十分头疼,因为此事一经报道,还惊动了省里。
1988年7月27日,阳光灿烂。午睡时,我接到了省委党校理论(本科)班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我将前往杭州,开启为期两年的学习之旅,而“刊授中专”的辅导工作也只能暂时放下了。回首在“刊授党校”的日子,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友情。石淙镇政府的沈晓琴便是“刊授党校”的优秀学员之一。当我与她谈起在刊授党校的时光,勾起了她一段美好的回忆。她在文章中写道:
回忆起我们这一批学员,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人的学历仅仅是初中毕业。我从代课老师通过政府考试,进入当时的石淙乡工业公司担任打字员。进入政府工作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1985年5月,恰逢湖州郊区党校开设“刊授党校”(政治工作专业),当时我们十几个人踊跃报名,但坚持到毕业的似乎只有五六个人了。记得每逢星期六,我们都要前往善琏参加面授,后来改在练市镇。由于交通不便,我们只能骑自行车前往。当时是乡村小道,骑到练市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为了不影响星期六的课程,我记得我们是前一天下班后就骑自行车赶到练市。每天天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搬个小板凳到房子后面的竹林里看书、背书,一点儿都不敢马虎。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正是这三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为我们后来进入党校大专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根基。感谢老师辛勤的付出!感谢岁月给予我们的学习故事!
2024年12月27日,晴朗。早上,搭宋书记汽车,从湖城出发,同赴《我爱石淙》座谈会。今天参加会议的,是石淙镇乡贤会成员,不少还是我在刊授党校时的学生。家乡的风景如画, 每一刻都让人陶醉其中, 无法忘怀。
我爱石淙,首先来自对家乡的的自豪感。他们曾经是石淙镇改革开放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回到家乡都有一种自豪感。不少人在发言中谈到,石淙政治生态好,石淙民风纯朴,经济发展较快。石淙曾是“湖州工业十大乡镇”第七位。干群关系很和谐,人民都很善良,能顾全大局,树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近年来,石淙镇花海很出名。全镇有序推行农房集聚、农民集中搬迁、宅基地有偿退出等... 石淙镇安置区,新盖的农房鳞次栉比,构成一副美丽乡村新画卷。
我爱石淙,其次来自石淙人的重情谊,讲学习。刊授党校情深长,三十六载聚石淙。石淙人不忘36年前刊授党校的一段师生缘。回想当年,镇上参加刊授中专的学员多达 54名。 “刊授党校”曾是笔者在湖州郊区党校时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长达四年多。难得他们不忘记。重拾师生情缘,想要借助《我爱石淙》征文平台,作些回忆和记录。中餐之后,戚伟敏部长带领,大家参观了新建于集聚村的镇西村史馆。镇西村从“湖州第一村”一路走来,成就辉煌。参观后,大家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在 “百川归海去,镇西福泽来”村史馆的主题屏风前合影留念。参加本次活动的有陈文龙、宋子龙、沈晓琴、杨桂风、张兰轩、沈金坤、邱阿琴、俞晓财、胡丽丽、张前方等。
寄小诗如下:刊授党校情深长,三十六载聚石淙。师生共叙往日情,家乡美景心中留。石淙镇里话桑田,改革开放领风流。政治清明民心聚,经济发展展翅游。花海名扬四方赞,新居如画展新篇。重情重义重学习,师生情谊永绵延。镇西村史耀辉煌,湖州第一展雄风。百川归海福泽长,合影留念情更浓。祝福石淙镇繁荣,师生情谊永不忘。身体健康乐长寿,共绘未来新篇章。(文张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