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石淙》征文“人文历史篇”之七

在浙江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处遗址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那便是凡石桥遗址——近年来浙江省内宋代遗存规模颇为宏大的一次考古发掘成果。依据当下的考古发现,考古专家们大胆推测:银子桥村的凡石桥遗址,极有可能曾是石淙的镇中心。
这是2015年的冬日,天空被一层灰蒙蒙的薄雾笼罩,透着丝丝清冷。我们怀揣着好奇与期待,终于踏上了石淙银子桥村的土地,来到了凡石桥遗址考古现场。
时光回溯到当年8月初至11月中旬,为配合太嘉河水利工程幻溇港的基本建设,湖州市文保单位对石淙镇银子桥村的凡石桥遗址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刹那间,尘封千年的宋代世界展露在眼前,大量瓷器、陶器、漆器等宋代遗存重见天日。放眼望去,现场的文物早已被妥善移走,只余下深深浅浅的泥土痕迹,依稀还能辨认出三个月前考古人员在此辛勤劳作留下的洼坑。考古坑的东侧,是银子桥村的浮花港,波光粼粼间,有不少船舶穿梭往来,诉说着水乡的繁忙。
西侧,则是新修建的太嘉河水利工程护岸。彼时正值雨水较多时节,现场不少地方都积起了水,从水深程度大致可以判断,考古坑挖掘的深度约为1米。一座古朴的土地庙与凡石桥遗址隔岸相望,这座庙历史悠久,承载着村里的岁月记忆。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庙附近埋着不少先人的遗存,其中庙东的数量要比庙西多一些。当然,这或许只是口口相传的传说,却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六个月前,这座凡石桥遗址是在修建凡石桥时偶然被发现的,后来又因被纳入太嘉河水利工程的范围,才得以大面积挖掘出土。据悉,太嘉河水利工程银子桥段本体河流呈南北流向,一支流自西向东汇入,凡石桥遗址便沿着支流北部及本体河道西侧分布。经初步地面踏查,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约975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共获得陶瓷石器等各类标本2000余件。
据主持此次发掘的市文保所副所长陈云介绍道,凡石桥遗址主要出土了瓷器、陶器、漆器、铁器、石器、动物骨骼、贝壳类、木器、建筑类瓦当以及太湖石等。其中,青瓷、青白瓷与白瓷是出土瓷器中的主要类别。此外,大量的韩瓶堆积堪称本遗址的一大特色。韩瓶,是一种流行于南宋和元朝时期的瓷瓶。由于遗址地处水乡平原,地势低平,未见任何烧制遗迹遗物,加之个别韩瓶中尚保存有当时盛装之物,如小贝壳、甜瓜子、树叶(茶叶)等,基本可以排除此处烧造韩瓶的可能性,从而确定了这批陶瓷器的年代。
基于这一猜想,我们走访了该村的老年活动室,向当地的老人求证。听到我们是来探访村史时,老人们都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
村民高央毛说,村里流传着一句话:“红墙门,紧对照,九缸十三瓮,七十二家大元宝。”红墙,在如今通常指紫禁城的宫墙,而在古代,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由此可见,银子桥村曾经必定位于富裕繁华的地带。
村里以前有个联办砖瓦厂,姚正林是该厂的股东之一,经常往来绍兴购买陶土。他介绍说,小时候曾听祖辈提起过银子桥村与瓷器颇有渊源。石淙镇确实有个陆家,住在现今太君庙附近,但是否为陆圭的后人就不得而知了。再次经过凡石桥遗址,看着这几个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长方形、方形考古坑,一种沧海桑田之感油然而生。
假如南宋时期银子桥村真是石淙镇的中心,如今,银子桥村与石淙镇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1800米。这800年间石淙镇中心位置的变迁,不仅帮助今人追寻昨日的历史,更让我们得以窥视往日的辉煌。银子桥村的文化礼堂,经与有关方面积极对接,已将一批文物作为村里的文化遗存置放在文化礼堂中,为“乡愁太湖”增添厚重的历史积淀。村里领导满怀愿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文物展示出南宋时期南浔农村生活的演变。把文物迎回村里,既是村民的期盼,也是历史文物所蕴含的现实价值的生动体现。(供稿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