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石淙》征文“人文历史篇”之六

(2025-07-21 08:28:14)
《我爱石淙》征文“人文历史篇”之六

柳思桥头那些事儿

柳思,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一处头枕小桥流水的去处,悄悄地躲在江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静静地叙说着那些水乡趣事,让听者心生愉悦,总有一种想去走走看看的冲动。

柳思位于浙北平原上,是一个靠近古运河的村落。这里水网密布,水产丰富,是典型的水乡湿地地貌。这里的农家世世代代种田、养蚕、养鱼,民风淳朴。时至今日,村民们依然以水产养殖为主业来发家致富。

村落往东的区域就是柳思桥头,河两岸芦苇摇曳,杨柳依依。其东、西各有一石桥,遥遥相对,东桥称柳思桥,东西走向,横跨于柳思塘上,为三孔石梁桥,长约30米,宽约2米;相去约半里地的西桥,叫“太平桥”(民间“西环桥”),具有民国的时代风格,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湖州市志》也有记载。太平桥南北走向,呈单拱石桥,小巧玲珑,精致可人。二桥一大一小,一方一圆,相映成趣。

柳思桥西堍,一株百年古樟枝粗叶茂,碧荫遮天,宛如一片祥云降至此地。树干需三个成人合抱,根部硕大,裸露的根须是行人歇脚的天然凳椅。桥两边的河堤,由一米来长的条石垒成。桥下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桥南的河水与东西走向的河道交叉融合,形成一汪漾面,夏日里微风习习,水声、蝉声、风声,此起彼伏。大古樟下堪称纳凉的好地方!据村里人说,当年从柳思西环桥童家走出去的台湾老兵童金德,1989年首次回家探亲时,第一眼看见这棵百年古樟时,激动不已,泪流满面,久久不愿走开。——这是故乡的印记啊!大树西侧有宽敞的河埠头,大家都叫它“老樟底下的大硚口”。此处,常常停满南来北往的商船、客船、渔船,是柳思桥头及周边村落的水上交通枢纽和商业平台,也是我儿时最早接触外面世界的难忘岸口,知道从这里通过水道,可以通去往那些远方的村镇,那些可想不可及的城市,给了我对美好生活最早的向往和最富有童真的梦想。

柳思桥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是附近几个村落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心,从柳思桥到西环桥,自然形成了一个袖珍商业圈,有供销商店、茧站、理发店、肉铺、豆腐坊,还有学校、卫生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附设初中班的柳思完全小学,就位于柳思桥西岸,当时校舍陈旧简陋,却是柳思人心目中的求知圣殿。有点破旧的篮球架,坑坑洼洼的水泥乒乓球台,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的操场,仍然是我们孩童不二的乐园。

值得浓墨重彩一提的是茶店。最早的茶店是在当时大队礼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开创于七十年代末,叫“向阳茶店”,属向阳大队集体创办。茶店内放着二十来张茶桌,是老人们的休闲的好去处,饮着用柳思河水泡的茶,听听说书人的故事,老人们脸上堆满了惬意。每逢地方越剧团来演出,“向阳茶店”一下子热闹非凡,一票难求。那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不管人有多拥挤,小小的身躯像泥鳅一样钻进去,直挤到舞台前,与相识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欣赏起草根明星的精彩演出。

后来柳思桥东又陆陆续续开出了几家茶店,流动小商贩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印象最深刻的是3分钱一盅五香葵花籽,1毛钱一包土香烟,5分钱一只糖塌饼,加黑芝麻就可以卖到6分钱,商业气息很浓。农闲时节,各地的乡土艺人踊跃前来茶店献艺,有端一块醒木“啪”地一声说书的,有男女搭档唱评弹的,还有说单口相声的,他们为柳思桥头增色不少。而各家茶店老板也各出奇招,打出点名气,相互竞争,招揽顾客,有点像现在的小剧场,算是丰富了一把当时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再后来公家的“向阳茶店”生意愈来愈少,关闭也不足为奇了。

可惜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新桥的通行,柳思桥头人气每况愈下,更可惜地是,河水已渐渐变得浑浊,再也找不到往日清新、让人留恋的景致。柳思水质的退化,让老百姓的幸福感一度跟着退化。可喜的是,得益于近几年新农村建设,产业调整,河道整治,“五水共治”,垃圾分类,柳思塘的水又逐渐变清,村人的满意度得到不断提高。以致于组成村落的大小村庄,小桥流水,鱼塘菜园又增添了许多新气象,房前屋后树木葱郁,一枝一叶,无不温情感人。

特别是石淙镇的美丽乡村建设,早已经把时代刻画得细致入微!新村部大楼是徽派建筑,周边亭台楼阁,钓鱼场,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规划合理,错落有致。路边的小栅栏,指路牌,路灯,垃圾桶,精致新颖。

村里原有的砖瓦厂早已夷为平地,大部分已成为耕地,剩下部分改造为一个小型的商贸休闲区,柳思桥头的店铺悉数搬迁至此。公路由东向西,转了一个“S”型弯,自然成为街道。城里的连锁超市进驻到村,品牌农资商店也开出来了,茶馆里的老人,喝茶侃大山,侃柳思桥头的那些事儿:什么你家儿子的鲈鱼、汪丁卖的怎么样,他家孙子考取了什么大学;什么东村赵老汉得了一个胖孙子,西村的钱老三买了一辆高档汽车,如此这般,无遮无拦,有说有笑,热闹非凡。

如今,百年古樟斑斑驳驳,柳思桥韵味依旧,桥下的河水依然顺着柳思人的血脉汩汨流淌,默默地记录着这里点点滴滴的往事。(方红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