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石淙》征文“自然风光篇”之七

(2025-07-13 06:44:26)
《我爱石淙》征文“自然风光篇”之七

石淙是个好地方

 石淙我曾经去过,那是阿峰结婚的时候。我作为迎亲队伍的一员,去石淙接阿峰的新娘子,那时并没觉得石淙有多美。近日,陪家人去石淙,正逢石淙花海龙虾节。本来是奔着吃小龙虾去的,去了才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乡村也可以如此美。

石淙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位于湖州东南约22.5公里处,东与莫蓉乡、善琏镇交界,南连千金镇,西与菱湖新溪相连,北接和孚镇重兆, 是南浔区西南重镇。相传石淙原名"石冢",因晋高祖石敬瑭逝葬于此而得名,1922年石冢太君堂失火,死伤甚众,故易名"石淙"

 从湖城出发,沿湖盐公路到石淙约半个多小时,沿途的乡村和公路绿化带,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走进南浔区石淙镇的石淙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私家小菜园和错落有致的村庄。粉墙黛瓦的农家小园,青石条铺成的乡村小路,清澈见底的河港池塘,房前屋后正在盛开的花花草草,还有那清新的在空气中飘散的花草香,令人心旷神怡,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

 漫步走在醉美的石淙乡村小路上,让我对美丽乡村有了新的理解,乡村曾是几代人要努力走出去的穷乡僻壤,如今却成了城里人向往追求的理想之地,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切要感谢党的政策好,以及40多年改革开放对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湖州乃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和模范生,发展农业、关注农民、建设农村,不仅让在外的人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而且得实惠最多的还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百姓。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人喜欢上了农村,留在了农村,不仅在乡村成家创了业,而且还吸引了更多的城里人到农村休闲观光,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发展了乡村旅游经济,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世界那么大,我想到乡村去看看"也许会成为新的流行语,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有的住得不如农村宽敞,吃得不如农村新鲜,收入也不一定比农村人多,如今能在乡村拥有一处农家小院,再有几分自留地,养养花、种种菜,养些鸡鸭鹅鸟和小猫小狗什么的,那是一种最诗意最有情调的生活,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呢!

到石淙我是奔着吃小龙虾来的,据说花海龙虾节期间一天就被吃货们消耗了5000多斤,喝啤酒、吃龙虾、看表演那才叫一个爽。小龙虾也是年轻人的最爱,曾经的入侵物种,到了中国并成了吃货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什么十三香、麻辣的、蒜蓉的,清蒸的、椒盐的、红烧的、冰镇的,吃法多了去啦!说国人个个都是美食家一点也不为过。

一个龙虾节不仅让消费者大饱了口福,而且也养了眼长了见识。石淙花海景区上千亩的格桑花正在怒放,格桑花适宜生长在高原地区,我在云南大理、丽江旅游时见过,特别美。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石淙就能欣赏到千亩花海的胜景,让我惊叹和感慨,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品种众多的格桑花。

满地怒放的格桑花,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仰起了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红的、粉的、紫的、白的,看得人眼花缭乱,一眼望不到边。远处的村庄、小溪在花海的映衬下,那是人世间一幅醉美的画卷。游人穿行在花海间,不时地有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翻飞,好一幅和谐的江南美景。

在成片的花海中,点缀有观景台、人行步道、景观气球和纵横交错的溪流,在不深不浅的溪水中生长有美味的生态小龙虾,也是龙虾节吃货们的最爱。夜幕降临,在一处帐篷内,点几大份各种口味的小龙虾,喝着清凉的啤酒,看着精彩的节目,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江南古镇古村落众多,石淙古镇也有一千多年历史。散落在江南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古镇古村落,如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穿成线、连成片,让梦里水乡散发出了无穷的魅力。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美丽乡村建设成了江南水乡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乡村永远是人们心灵安放的港湾,也永远是游子魂牵梦绕的故乡,美丽乡村石淙仅仅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我想石淙花海龙虾节总有落幕的一天,创新的思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代一刻也不会停止,花海凋谢了,还会种植其他可供观赏和采摘的农产品,龙虾节结束了,还会有羊肉节、丰收节等陆续上演,乡村的幸福生活才是人们最乐意看到的,乡村振兴已走入了新时代的康庄大道,未来的中国乡村一定更宜居、更和谐、更美好!

                                                                                                 (文江浙一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