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党校的日子里(三)张前方

1990年7月,我在省委党校理论班毕业回到党校。当时,郊区党校已更名城郊党校。
回党校不久,我自觉将教学同教研联在一起。我想到时自己讲的课,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有理论成果的发表。1991年8月24日,晴。在家。我起草《为将党校建成“一个熔炉、一个阵地”而努力》文章。9月17日,我的《做一名合格的党校教师》一文,在《湖州日报》“新潮”发表。11月10日,我将哲学论文《多元论: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抄了一遍,寄北京中央教育研究所,请专家指教。我想,可能被全盘否定。如鸟入林,鱼入水,我要自已着墨在党校的教学教研中。12月28日,我给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写一稿子:《科技人才,大中型企业发展之本》。1992年1月15日上午,受湖州市社联编辑部之约,给杂志写稿,参加了《湖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杂志的座谈会。我将准备的稿子拿给陈豪副校长看,请他提意见。他很认真,看了说:要将我们的校刊办起来,让我先提出方案。1月4日上午,我与汪婷婷老师讨论创办校刊的计划。我写了初步方案。3月4日,完成校刊《熔炉》封面设计,由我题签刊名。校长姚友仁很支持,在祝贺《熔炉》创刊时说,我们的校刊诞生了,这是我校教育工作的一件大好事。1990年8月,陈豪调入城郊党校后,担任党委委员、副校长。他十分重视党校的教研工作,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发表在校刊《熔炉》上,他说,要通过这本理论刊物,结合调研课题和职称评定及论文评比工作,调动教师及学员钻研理论,勇于实践的良好风气。1992年9月,在时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永昌的推荐下,我带着《熔炉》,走进了《湖州宣传》编辑部。因为兴趣所在,很快入门,以后让我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