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酒经》中的酿酒轶事


在《北山酒经》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古代的酒、酒的历史、酒的酿造、酒人和酒事,不乏生动趣味。这里可以分享书中几个有趣的酿酒轶事。
何谓酒母?就是纯种培养的酵母菌。而宋代的酒母是酴米,它是用醋糜﹑酵曲﹑酸浆制成的,其中含有酵母菌,故称“酒母”,起到发酵的作用。用谷物酿酒,从化学的角度看,分两步进行:首先,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进而转化为葡萄糖,是为糖化反应;然后,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变为酒精,此为酒化反应。在一般情况下,这两步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以致难以察觉,但在淀粉酶和酒化酶的存在下,却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也就是说,淀粉酶和酒化酶分别是糖化反应和酒化反应的催化剂。
在我国,淀粉酶和酒化酶是由酒曲提供的。酒曲中含有有益霉菌和酵母菌。霉菌可以分泌淀粉酶,酵母菌中含有酒化霉。
宋代造酒,在技术上有两大进步,一是所谓“合酵”,二是使用了酸浆。两项技术的应用,既增加了酵母菌的数量,又增强了酵母菌的活性,保证了造酒过程最关键的反应——酒化反应的顺利进行。
不过,酸浆只能在制造“酴米”阶段使用,在投醹阶段,就不能使用了,否则会影响酒质,甚至导致酸败。醹,是指投入酴米或发酵醪中的“甜糜”,即糊状甜米饭,投醹是为了造酒,但酒不能甜了,应尽量把糖全部转化为酒。这便是酿酒工艺上的“酴米偷酸,投醹偷甜”。
在实际践行过程中,浙人不善于偷酸,所以酒成熟后要加入石灰;北方人不善于偷甜,所以酿出来的酒喝多了会膈上难受。
所以,酒因此得了两个别名“青州从事”﹑“平原督邮”。这个典故出自于《世说新语·术解》,说东晋权臣桓公有个主薄,善于品鉴酒,只要有酒就要先去尝尝看,好酒就叫它“青州从事”,劣酒就叫它“鬲上督邮”。因为当时的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是说“到脐”,“青州”是说在“鬲上住”。”此后,人们便把好酒、劣酒分别戏称为“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古代在宗庙祭祀时,主人和最高等级的人安排在最上面,这个位置为“室”;室前为“堂”,安排地位稍次的人;地位最低的人则安排堂下。
可是,酒的摆放却是从上到下、由味薄到味厚,味薄的醴酒摆放在“室”,味稍厚一点的醍酒摆放在“堂”,味道醇厚的澄酒却摆放在堂下,而酒是以味道醇厚为上品的。这一点很是奇怪,据说之所以如此,是按孔子的说法“示民之不淫也”即教民不贪杯,意思是味道寡淡的酒,容易喝很多,而将味道醇厚的酒给民众,让他们因易醉而不贪杯。(方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