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山酒经》中的酿酒轶事

(2024-05-16 10:48:26)
《北山酒经》中的酿酒轶事
  《北山酒经》是我国古代酿酒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最能完整体现我国黄酒酿造科技精华,在酿酒实践中最有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作者朱肱,湖州归安人,字翼中,号无求子,又号大隐翁。哲宗元祐三年进士。工医术,尤深于伤寒。壮年辞官居西湖,著书酿酒。他平生救人无数,还专门写有治疗各种伤寒杂症的《活人书》,但在无数酿酒人看来,医书可有千千万,但承前启后的酒书却只有《北山酒经》一本。

在《北山酒经》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古代的酒、酒的历史、酒的酿造、酒人和酒事,不乏生动趣味。这里可以分享书中几个有趣的酿酒轶事。

                                                             最早的酒

   空桑秽饭,醖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最初,人类并不会酿酒,也不会作酒曲,大家把发了霉的饭与谷物稷麦之类放在一起酝酿,偶然做出了汁渣混合的酒,酿酒就这样开始了。

 最原始的酒曲就是馊了的饭,发了霉的饭,上面生长着各种微生物,可以产生造酒所需的各种酶。别小看这不起眼的馊饭,因为这一偶然,人类才开启了通往酒国的大门。

 在具体酿酒之前,其实古人是十分讲究的:酿酒的原料必须清洁并经过浸泡和蒸煮,同时必须选用质量优良的水、精良的陶器,然后还得选一个黄道吉日来制曲,一应工作准好后,在正式的酿酒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好火候,这样之后得到酰浆,这酒便成功了一大半。

 朱肱说,在古代酿酒工艺中,麦曲对于黍,就像铅对于汞,阴阳相制,自然会发生变化。《春秋纬》里记载:麦,阴也;黍,阳也。先渍曲而投黍,是阳得阴而沸。他用了阴阳学说来对酿酒过程进行解释,道理是相通的,造酒时,由于麦曲属阴性,黍属阳性,所以用曲和黍是可以造出酒来的。而至于酒曲呢,有人是用药来做的,那时具有治病效用的东西。比如神农氏的赤小豆饮,就可以治愈酒病,酒有热,用了赤小豆可以清热解毒;不过,用这样的曲酿出来的酒会硬薄,缺乏含蓄。

                                                         最初的酒母

何谓酒母?就是纯种培养的酵母菌。而宋代的酒母是酴米,它是用醋糜﹑酵曲﹑酸浆制成的,其中含有酵母菌,故称酒母,起到发酵的作用。用谷物酿酒,从化学的角度看,分两步进行:首先,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进而转化为葡萄糖,是为糖化反应;然后,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变为酒精,此为酒化反应。在一般情况下,这两步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以致难以察觉,但在淀粉酶和酒化酶的存在下,却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也就是说,淀粉酶和酒化酶分别是糖化反应和酒化反应的催化剂。

在我国,淀粉酶和酒化酶是由酒曲提供的。酒曲中含有有益霉菌和酵母菌。霉菌可以分泌淀粉酶,酵母菌中含有酒化霉。

宋代造酒,在技术上有两大进步,一是所谓合酵,二是使用了酸浆。两项技术的应用,既增加了酵母菌的数量,又增强了酵母菌的活性,保证了造酒过程最关键的反应——酒化反应的顺利进行。

不过,酸浆只能在制造酴米阶段使用,在投醹阶段,就不能使用了,否则会影响酒质,甚至导致酸败。醹,是指投入酴米或发酵醪中的甜糜,即糊状甜米饭,投醹是为了造酒,但酒不能甜了,应尽量把糖全部转化为酒。这便是酿酒工艺上的酴米偷酸,投醹偷甜

                                                            的优劣戏称

在实际践行过程中,浙人不善于偷酸,所以酒成熟后要加入石灰;北方人不善于偷甜,所以酿出来的酒喝多了会膈上难受。

所以,酒因此得了两个别名青州从事平原督邮。这个典故出自于《世说新语·术解》,说东晋权臣桓公有个主薄,善于品鉴酒,只要有酒就要先去尝尝看,好酒就叫它青州从事,劣酒就叫它鬲上督邮。因为当时的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是说到脐青州是说在鬲上住此后,人们便把好酒、劣酒分别戏称为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祭祀酒俗

古代在宗庙祭祀时,主人和最高等级的人安排在最上面,这个位置为;室前为,安排地位稍次的人;地位最低的人则安排堂下。

可是,酒的摆放却是从上到下、由味薄到味厚,味薄的醴酒摆放在,味稍厚一点的醍酒摆放在,味道醇厚的澄酒却摆放在堂下,而酒是以味道醇厚为上品的。这一点很是奇怪,据说之所以如此,是按孔子的说法示民之不淫也即教民不贪杯,意思是味道寡淡的酒,容易喝很多,而将味道醇厚的酒给民众,让他们因易醉而不贪杯。(方草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