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文化不朽


一、什么是湖笔文化?
湖笔是继宣笔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个重要的笔种,时间大致是在元朝。唐宋时期,湖州地区的毛笔中既有用鹿毛、猪鬃等为原料制成的的硬毫笔,也有用羊毛、鸡毛为原料制成的柔毫笔。南宋以后湖州羊毫笔的逐渐盛行,为湖笔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总的来看,占有首要地位的是宣笔,直至元朝,湖笔的名气才逐渐超过了宣笔,并且取代了宣笔在我国制笔业中的魁首地位。
(一)湖笔文化的物质成果。湖笔的主产地善琏镇,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中心,距湖州38公里。据清《湖州府志》记载:“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善琏),以市有四桥,曰:福善、庆善、宜善、宝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善练。”明末清初,双林、练市、善琏等镇的住户已达千户至数千户之多,当时,这些集镇已经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荣。
(二)湖笔文化的精神成果。从精神层面看,湖笔与中国书画、湖笔与文学艺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是一个标志雕塑,桥正面下方刻有湖颖桥记,正面桥的墙面刻王羲之、有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吴昌硕等人的像及书法。后面墙面刻有笔祖蒙恬的像和大量书法作品,桥下两面墙面均刻着各式"笔"字的书法。
一是湖笔与中国书画相辅相成。2001年,为首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建设的大型湖笔文化名人群雕在湖州中心广场竣工落成。这座湖笔文化名人群雕由一座湖颖桥和两座笔亭组成,主要构筑了笔祖蒙恬将军以及在湖州书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画大师的艺术形象。
二是湖笔与文学相得益彰。湖笔文化还融诗文、民俗、艺术为一体,结出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湖笔千年不朽,更离不开古今文学艺术家的诗歌赞颂。
吴兴冯笔妙无伦 近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挥翰手 不嫌索价如珍珠
注:《湖州府志》载:元代吴兴有三绝:赵子昂的书法,钱选的绘画,冯应科的制笔。
含山塔影细于针,
含山澹dan翠学眉纤。(不是洗翠)
侬家遥对含山住,
亲缚银毫染黱dài
这是沈国治(沈家本曾祖父)《韵香庐诗钞》中《苕霅櫂zhào歌》三首中的第二首。
4、郭沫若《湖笔》
6、乔羽《湖笔颂》。2001年9月25日,随着首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在湖笔的故乡——湖州市的开幕,由著名词作家乔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联袂创作的歌曲《湖笔颂》主题歌,隆重献演,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与全国广大观众见面。 “是谁写下华夏时代春秋?是谁画出神州万里锦绣?蒙恬将军的智慧,湖州儿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笔……”至今,湖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湖笔文化节。
二、湖笔文化特有的精神特征。
这是作者继《湖笔文化》出版的又一本湖笔专著。早在1999年,作者任湖州市委宣传部《世纪窗》杂志主编,想到湖笔文化调研,踏上湖笔产地——善琏,不久主编了《湖笔文化》一书。此书的出版,为2001年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的举办当有重要启蒙作用。
在市湖笔协会和南浔善琏湖笔行业协会领导和专家的重视下,2020年初,作者与石淙、善琏、含山、千金、练市、王一品负责人组成课题组,开始《湖笔志》编撰。带着问题,作了关于湖笔世家、湖笔新企,湖笔优秀工匠等的调研,深入挖掘。初稿形成后,笔者分别在湖州市博物馆、善琏中国湖笔文化馆召开《湖笔志》目录和初稿审读会,凭着开拓精神,几经修改,终于在2021年底出版。
《湖笔志》全书分湖笔史话、老字号笔庄、老字号笔厂、湖笔世家、
时至今日,湖笔产业现状并不乐观。湖州市人大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湖笔产业日渐式微、湖笔制作技艺被“压减”。“无论是制笔总体规模,还是产品市场占有率,湖州湖笔都落后于江西、安徽等地。为湖笔立法,是复兴发展湖笔产业的现实需要,能从法律层面破解发展之困。”湖州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汪昊说,“作为湖州首个单独非遗项目地方立法,《条例》对于湖州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保护的前提,是对湖笔的精准定义。为此,《条例》充分借鉴吸收国家非遗制作技艺规定,明确湖笔是始创并根植于湖州,其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有独特品质,符合国家、省有关标准的毛笔,应当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主要工序制作而成,笔头原材料以山羊等动物毛毫为主,秉承“精、纯、美”准则,体现“尖、齐、圆、健”特性。
(一)湖笔文化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二)在湖笔制作工艺上,笔工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三)在湖笔文化发展中蕴育出“推销自己,取信于市”的经营理念。
三、湖笔文化与现代化。
说到湖笔文化,当然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很古老,在湖笔家乡善琏的传说中有“蒙恬制笔”的故事。但是,也有人讲,湖笔属于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必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而消亡,甚至一些朋友说,当人类进人到21世纪信息化时代,电脑从娃娃抓起,湖笔已没有生存的意义。这种观点在几年前曾说服了我。但是现在看来,似乎太偏颇了。
事实证明:随着信息化、网络文化的到来,我们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东西被淘汰。但是,湖笔是例外的。因为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最关键的就在于具有汉字、毛笔。汉文字所具有的特性以及毛笔的运用为书法艺术创造了最佳的客观条件,提供了最适宜的自然材料,这最终促使中国文字的书写得以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其次,湖笔文化能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凡艺术都有吸引人、感染人伪魅力,如楷书的庄严稳重、草书的跳跃飞动、隶书的宽博大气、篆书的婉转缠绵,令人冥思神飞。艺术就象香水,在洒向别人的同时感染自巳。如,王羲之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全序28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再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诗帖的内容表现了作者遭贬谪不气馁,在逆境中意志坚定的宽广胸怀,作者采用“错落后侧,跳岩突变”的笔法,在平谈中见天真,显示出“雄健磊落、纵逸沉郁”的特色。我们在欣赏时,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
第三,湖笔文化能抚慰人们心灵、改善人际关系。学习书法,广交名流,清茶一杯,谈笑万言,言之有得,书法艺术使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清心醒脑、涤除烦燥。欧阳修引苏子美的话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所以,浸于湖笔书写就无心听闲话、计得失,就能改善人际关系,会使许多现代人的“现代病”不治而愈。如,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晚年写下《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我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又如,
弘一法师书法《放下》。
第四,湖笔文化使人们強健了筋骨,延缓衰老。学习书法在临帖时须将全身之力通过腰、肩、臂、手的协调之力聚于笔端,在“八面出锋”于纸上挥洒书写时带动了指、腕、肩、腰筋骨的锻炼,日久天长就可在练字的同时不经意中強健了筋骨,延缓了衰老,增强了体质。朱德元帅于70岁时得了胳膊酸麻症,严重时连拿筷子吃饭都成了问题,后在董必武的健议下,每天奋笔书写大字数小时,半年后胳膊恢复了正常,至90岁而寿终。古往今来,绝大数书法家均为高寿。如唐代欧阳询85岁,柳公权88岁,明清两代人的平圴寿命为33岁,但书法家的寿命为79岁。特别近现代我们所熟知的书法家如沈尹默89岁, 凌虚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