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琏镇志》承济医庐张前方


第二节 承济医庐
承济医庐,叶桔泉在苏州开的一家的诊所。1935年,在章太炎的热情支持下,叶橘泉迁往苏州居住。住在苏州铁亭巷22号,后住在调丰巷、马医科巷和养育巷。他除了对外开业,还继续教课,开设“承济医庐”,培养了一批中医药弟子。
一、承济医庐弟子
叶橘泉的湖州弟子:长兴的殷企仁、郑历仁;善琏的张汉民、叶达理(侄子)、金怀仁(外甥)、顾静仁(女);含山的厐迪仁;牛场的谈俊彦;石淙的陈济士(继儒)、莫蓉的杨汉权等。
张汉民(1918年——1985年11月)善琏夹塘福溪人。原善琏医院副院长。1922年至1932年在福溪“天疑馆”读书;1933年至1937年,在双林镇叶桔泉医生处学习中医内科,由于聪明好学,深得叶橘泉宠爱。1938年出师后,先在福溪私人诊所行医。医术高超,深得乡里好评。1946年,调善琏镇医院从医,1958年后在善琏卫生院任副院长。1979年退休。1985年11月病逝。
庞迪仁(1931年——),祖父和父亲均是中药经营者,在善琏夹塘村石辉堰开设中药店,店名“庞立成堂药店”。1947年7月,刚满16岁的庞迪仁经张坤山医师介绍,到苏州叶橘泉先生开设的“存济医庐”诊所学医。叶橘泉给他授名“仁”字辈,迪仁。他牢记先生的谆谆教诲,把父母起的名字(庞文卿)作为曾用名。把先生授名庞迪仁作为大名,一直延用至今。满师后,他回到家乡。1979年被组织推选任含山卫生院院长。从7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厐迪仁有三徒弟
谈俊彦,善琏含山牛场人。叶橘泉先生“存济医庐”弟子。曾在湖州防疫站工作,已故。
二、叶橘泉学术著作
叶橘泉始终相信中医完全能治好病,甚至有时更为有效。开办承济医庐的同时,他把探索医理作为己任,孜孜不倦,对章太炎的《猝病新论》,恽铁樵《函授中医讲义》以及丁福保翻译的日本汉方医药等书反复揣摩,力求得其精髓,他认为中医要条理化、科学化、关键在于大家的努力。
叶橘泉时常思考“中国医学向何处去”的问题,主张走兼取中医之长的我国独创的道路。1934年他编著了《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一书,提出医学不分中医门户,搜求经 验古方,以中医方法治病,以近代科学说理,追求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日本著名医学家、东洋医学会会长评论这部著作为“划时代的好论著”。随后,他又编 著了《近世妇科中药处方集》、《自然医疗》、《中国医药卫生常识》等。
叶橘泉对 中医的研究,始终不离临床,从临床入手,实践前人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发展。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想以科学方法整理中药文献,临床实践统计中药疗效,并 把中药的应用和科学诊断相结合。于是,继《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之后,他又撰写了《临证实用药物学》和《合理的民间单方》等书。解放后,他积极投入中医学 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先后出版了《现代实用中药》、《中医直觉诊断学》等著作。
五十年代,叶橘泉参加了江苏省中医院的筹建,在此期间,他组织有关人员系统整理研究祖国的医学遗产,并制作各种传统中药制剂,应用于临床。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先后担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1973年后任南京药学院副院长。
叶橘泉一生著述宏富,先后出版专著26种32册,总共不少于5000万字,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医界的一代名医和宗师。叶桔泉在苏州的故居“承济医庐”也被当地政府辟为“叶桔泉纪念馆”,成为苏州的一大人文景观。